“学分银行”理论基础及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现状分析

时间:2022-10-28 06:14:16

“学分银行”理论基础及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现状分析

【摘 要】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学生对个性化学习平台的迫切需求,“学分银行”制度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学分银行”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现状来阐述高职院校进行新的教学模式尝试所存在的阻力,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学分银行”教学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

【关键词】高职;学分银行;教育制度

随着社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进步,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知识社会。为了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必将大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倡终身学习,将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为学习型社会,并大力推进终身教育。根据教育理念的进步与革新,我们探索一种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教学管理环境,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使学校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及时的调整,使之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分银行”制度应运而生。

“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是学分累积,它是在传统学分制的基础上模拟或借鉴银行功能的特点,并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专业和学习时段限制,将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与“学分银行”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一种管理模式。“学分银行”制度将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从固定学习制调整为弹性学习制,学生每修完一门课程就计入相应的学分,或者参加某项技能培训、通过职业证书考核等也可以按照相关规定折合成一定的学分,将学生已经修完的学分“寄存”在教务管理“银行”系统的个人档案中,当累积的学分达到规定的标准后,学生就可以申请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学分银行”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灵活、开放的个性化学习平台,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走向市场,又有利于各类教育的沟通与衔接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

1 “学分银行”制度在现代化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为适应现代化高职教育对获取各类知识的直接性和快捷性,“学分银行”制度建立了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模式,它根据学生和社会对教育的不同需求来促进教育机构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学分银行”制度不仅是应对大众化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能满足高职教育多样化特点的客观要求,是推进高职教育管理改革和加快建立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

对于个体学习者来说,“学分银行”制度尊重高职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取消了传统的行政班级概念,学习者可以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课程,并通过教育机构提供的多种多样的学习计划和课程类别,结合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方案。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学习者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还可以使学习者在开放、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社会教育来说,“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和授课教师,这无疑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自觉根据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者还可以跨校选课,这将在高职院校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促使高职院校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使其保持良性发展。

2 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现状与困难

“学分银行”制度在我国已有一些试点单位,为了使“学分银行”制度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对“学分银行”制度在我国实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我国的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这种教育管理模式还在不断的摸索和探讨中,其发展状况也并不乐观,很多高职院校推行的“学分银行”制度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的学年制,或者仍然停留在一些诸如学分如何核算、开设课程如何选择等初始问题阶段,或者处于坐观其发展的观望阶段,没有从教学理念、体系上进行深度的革新,没能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以使其适应教学模式的改变,在很多更加深入的环节中还需要进行大胆的实践。

显然,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步伐的缓慢与滞后是受到诸多困难的影响与制约。

首先,“学分银行”制度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积累下形成的教育智慧结晶,无论教育体制发展变化多么迅速,都不可能与历史完全断裂,它将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而且还将制约社会的长期发展进程。因此,新的教育制度的推行势必要受到传统模式的制约,“学分银行”制度也会受到传统观念、思维模式、教育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次,“学分银行”制度的推行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学习空间的同时也给广大的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提供学生所需的课程、授课时间、授课方式等学习资源,而学生自由选课的权利又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这既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动力,也是部分教师对这项制度具有抵触情绪的原因,从而阻碍了新的教学制度的推广。

第三,“学分银行”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学分银行”制度的核心是学分累积和学分通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来选修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统一的学分计量方式,不同区域和不同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是构建“学分银行”的基本问题。学分互认和学分通兑需要整个教育体系的合作与支持,并且需要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因此,在短期内制定一种被普遍公认的学分通兑和折算方法是很难做到的。

3 结束语

“学分银行”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原因是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经济和现代科技以及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核的变通性和培养过程的指导性等特征。“学分银行”管理模式在教育理念层面上具有“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认定功能,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反映了教育的民主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具有激励学生、指导工作、弘扬民主和调整关系的作用;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学分银行”管理模式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在教学保障层面上,具有明显的激励功能;在推动社会发展层面上,有利于高职教育大众化。

【参考文献】

[1]陈娟.欧洲学分转化与累积制度及其对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7(7).

[2]覃兵,胡蓉.韩国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制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12).

[3]丁鹏.学分银行:构建继续教育立交桥的基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

[4]姚德明,衡播.基于知识共享的职业院校“学分银行”管理体系研究[J].科教文汇,2011(3).

[5]吴钧.“学分银行”实施的困惑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13-14).

[6]姚双良.学分银行在高校学分管理中的价值与制度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3(9).

上一篇:如何在高效课堂中指导学生质疑 下一篇:浅谈农药残留速测法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