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美学素养的提高与高校艺术教育实践

时间:2022-10-28 06:13:15

刍议美学素养的提高与高校艺术教育实践

摘 要: 随着人们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期待和关注,我国高校正在致力于美学素养教育的改革。客观地查找高校美学素养教育的制约因素,学习和借鉴各国高校美学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是我国高校美学素养教育取得成效的必然途径。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素养之上。没有丰富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的方法,没有美学素养的培养,创新思维无从谈起。高校依据社会和市场要求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进行课程重新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强化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培养出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

关键词: 美学素养; 高校艺术教育; 艺术设计;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0-0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108-02

我国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时间比较短,艺术设计教育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还需加强。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一半以上的综合院校已经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与普通文理科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我们必须做到依据社会和市场要求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进行课程重新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美学素养的提高,强化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培养出成为社会和企业所欢迎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

一、美学素养是设计内涵的依托,支持设计师拥有有深度的思维

美学素养的提高,首先是文化素养的提高,其次才是艺术素养的更高追求。缺少必要的文化积淀,美的发现、美的欣赏乃至美的创造是不可能实现的。学养是充实作品内涵的依托,是支持设计的灵魂,不重文化修养的人往往进不了高境界。内心很浮浅的人,不可能有深刻的作品产生。

美学素养是构成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师专业化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既能通过教学活动显性、直接地影响学生发展,也能通过作为榜样的角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形成。教师的美学素养,应根据其职业特征以及与教师职业息息相关的动态教学过程,全方位地进行建构。

不少人认为艺术细胞大多是先天性的,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培养起来的;另一些人则完全不赞同这种观点,认为后天的教育环境依然能够培养出一个艺术家。其实这两种观点并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但是,在艺术的王国,天道酬勤恐怕不是适合每个人的励志名言,个性禀赋或许是需要特备关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个人的素质、修养、品格等,自然就在自己的作品里,作品就是自己的影子。由于环境与时尚的原因,我们不难理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泥沙在缁,不染也黑的道理。在现实中,这样的列子俯拾即是。在我们周围,一些粗野、浅薄的设计作品为数不少。高校当下的确培养了许许多多没有文化的匠人,到处充斥着相当数量只见手迹不见心迹的低俗之作。有些设计师心气很高,自命不凡,他们不肖于学习经典和做科学美的创造者;还有一些人被滥竽充数的西郭名家熏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美,这样的设计怎么会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到经典中去汲取营养,那种断章取义、摘录小义、听人演义之说,不可能使自己搭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也不可能拥有有深度的思维和敏锐观察事物的能力,更不可能设计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果想提高艺术鉴赏力,那么切身去感受艺术是唯一的途径,比如倾听古典音乐,静观经典书画,品读优秀设计作品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能融解,能改变,能拓展,能生非类,能变尽旧体而有新体,就是积学而储宝,酌理以富才。

学养丰厚的设计大师,他们独具匠心的设计,每每会使我们体会到师心独见、因文明道的淡定与博爱。我们可以确定作为美内在的要素,那就是自由、崇高、和谐,而所有的要素都基于自然的或者说意识的精神。自由是基于意识自身的,崇高是基于意识超越的,而和谐是基于意识目的的。美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我们对美的理解,在于美在某种意义上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美学素养的构建,能够使我们从更高的视角发现设计之美。巧妙的构思、和谐的搭配、材料的运用、色调的统一和与环境的协调等等,在每一个细节中,美的积淀都能给人提供技艺的养分,帮助设计师挖掘出人类共通的对美的诠释,即便不同风格的设计也同样有着对人性的关怀。设计是感性和梦想的产物,比如风趣的艺术家扑捉到的梦想之美,许久以后,仍能带给他人真情依旧的感动之美。

二、美学素养教育增强艺术设计创新思维能力

高校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个性是创造力的条件。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与风险性特征赋予了它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人们不满于现状,不满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总是力图探索客观世界中还未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开拓性的实践,开辟出人类实践活动的新领域。创造性思维活动及过程中的内在的东西是无法模仿的,这内在的东西即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依赖于人们对历史和现状的深刻了解,依赖于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展。而每一次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一次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因为要想获得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人们就要不断地探索前人没有采用过的思维方法、思考角度去进行思维,就要独创性地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途径去正确、有效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素养之上。没有丰富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的方法,没有美学素养的培养,创新思维无从谈起。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创新教育同时又是整体化的教育,需要对教学过程、课程体系、评价手段等一系列因素进行深刻的变革,在整体上形成一种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把创新教育的理念贯彻于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织教学,形成有价值、高效率的教育思路、方法和步骤,通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艺术设计教学是探究性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应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文化蕴积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美学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自己站在更高的层次,从而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

三、构建有特色的美学素养教育实践课程模式

高校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使之掌握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达到整体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发达国家高校的艺术素养教育更注重于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审美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增强。

多学科教育是美国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模式。美国盖蒂艺术中心在上世纪60年代提倡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要求一种均衡的艺术课程,对来自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与美学这四门学科的内容给予同等重视。重视理论指导是日本艺术教育的重要特征,高校教材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坚实,高校重视对世界尤其是对欧美各国艺术教育领域里取得的种种成就的研究,对于希腊、中世纪、近现代艺术教育的种种观点与思潮也都有非常完整的介绍、分析与评价。欧洲国家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普遍认为,艺术素养教育是连贯的,在各个阶段是不可分割的,而且没有固定的专门艺术教育模式,这实际上为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条件。

当下我国的美学素养教育出现了功利化、技艺化的倾向,高校的美学素养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高校的美学素养教育实践课模式需要创新。让高校的美学素养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

高水平的专题美学艺术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增强美学知识,拓宽视野,使学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学生看的多、听的多、了解的多了,无形中就会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可以多参加一些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经常到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毕业生相对来讲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许多用人单位评价大学生不单看成绩,除了专业水平,还看表达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以及个人修养素质等。高校在培养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多渠道开展美学素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紧迫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磊.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28(1).

[2] 中村好文.林铮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守伦.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2011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SME)论文集第4卷.

[4]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5] 李祖超.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2001(6).

上一篇: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独立学院汽车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