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花静静地绽放

时间:2022-10-28 06:04:32

[摘 要]德育课程是由老师指导、学生自我德育培养的活动。开展有益于学生成长的课程文化,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活动文化,关注适合学生成长的家庭文化,这是三个能促进自我德育培养的文化生长点。

[关键词]德育课程;课程文化;活动文化;家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76-02

德育课程是由老师指导、学生自我德育培养的活动。笔者在实践与探索中体会到,这门课程不能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的达成、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引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同样要走向综合与自主。近年来,笔者以学生为德育主体,结合教学实践,努力探寻适合孩子成长的文化生长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自我生成与完善,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1]。

一、开展有益于学生成长的课程文化

《品德与社会》提倡“课程回归儿童生活,扎根于儿童生活,立足儿童的现实生活,致力于构建未来的可能生活”。课程正是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中最重要的成分。[2]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学会观察学生的现实生活,倾听儿童的声音,捕捉儿童谈论的热点话题,把准矛盾的焦点。

案例1:

临近期末考试,学生王某在操场上看到同学受邻班同学欺负,就“见义勇为”,与其大动干戈。来到我的面前时,王某满身是灰,耷拉着脑袋,一副被冤枉和行侠仗义的表情。教育需要激活文化的因素和主体的力量,我决定利用《真正的友谊》的思品教材,让王某知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进入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请不要用拳头说话”几个大字。同学们说那是王某自己写的,还夸奖他写得好呢!我暗示班长,叫他与王某一道把打架事件加工成小品《拳头,能解决问题吗》,给全班同学表演,并让两个“当事人”接受现场采访。

杨子墨同学第一个发问:“请问王某,你使用拳头能解决问题吗?”

王某支支吾吾。“我来替王某回答,也是提醒他,遇事不要凭一时义气!”台下一个同学帮王某解围。

王某接过话茬:“当时确实有点哥儿们义气,应当友善地加以劝解,或者告诉老师!”

“你伸出拳头,反而使同学受到伤害呀!”合作表演小品的“当事人”补充道。

“那大家认为,遇到这种情况要怎么解决?”我见机向大家抛出问题。

同学们议论纷纷。我提醒大家回顾思想品德课本第三课《真正的友谊》,并请王某念出“真正的友谊”“行侠仗义”与“哥儿们义气”几个概念。

“父母给了我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希望我像小溪一样清澈地流向要追寻的方向,可我不像小溪,长此以往会成为浑浊的污流!”王某含着泪花表白着。

“我们都是爱的溪流,让我们一起聆听成长的知心话语!”孩子们纷纷登台,表达心中诚挚的期盼。“花儿没有绿叶的衬托,便会黯然失色,成长没有错误的包容,便会单调乏味。”“花有复开时,人无再少年!”“人无十全,瓜无滚圆。”……

该我作小结了,我说:“成长的路上总有风雨,我们心连着心坚守在风雨里,风雨过后阳光依然等待你!”

二、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活动文化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活动,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创设师生对话、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环节,还可以组织现场调查、参观访问、讲故事等活动,让孩子们踏上成长的节奏。

案例2:

提起这学期我接手的班,真是有点让我不知所措,一生有点弱智,一生是斜视,一生听力有障碍,还有几位特爱惹是生非。先天不足是孩子无法改变的残酷现实,无法改变的我们应该引导他们乐观接受。而易犯错误也是孩子的天性。

听力有障碍的郑某在家几天不想上学,我便登门家访,对他说:“有什么事跟老师说说,你几天不去上学,老师、同学们都在惦记着你,为你担心呢!”后来他来校上学要父母陪,我便蹲下身子与他拉钩约定:下次不要爸妈陪,小小男子汉,说话得算数啊!他懂事地点点头。从此,他孤僻自封的心灵坚冰融化了,家长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卸下了。

在元旦前的“送你一个小气球,还你一个大心愿”活动中,我在气球上面写上对孩子们的希望和祝愿,孩子们争相选择,纷纷品读老师写的话。我借此布置下午的联欢会――每人准备一句别人的话,表演一个节目,在放寒假前改正一个缺点。中午,我在教室改作业,来得早的几个小鬼跑到我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吕老师,祝您新年快乐!”“吕老师,祝你永远年轻!”

“老师,我从家中带来了彩带,您帮我挂起来吧!”刚到教室门口的斜视孩子叫了起来,智障的孩子也兴奋地捧着气球,从眼神中我知道他也要我帮他挂上,于是我一一满足了他们的心愿。有些彩带因没接牢而掉下来,孩子们便跑前跑后忙碌着。有的读着气球上歪歪扭扭的祝福语,欢笑着!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也被感染了,加入了我们的队伍。还有的家长回去以后又返回来,买来彩球和塑料丝装饰教室,忙得满头大汗……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

三、关注适合学生成长的家庭文化

品德与社会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它面对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强调学生亲历体验,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总目的。教师指导学生实施活动时,要疏通家长的思想,引导家庭文化背景下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而有效整合教育力量。[3]

案例3:

一次自习课后,小干部反映周×同学的不是,说他与班长邱×闹了一节课。

“今天,周×和邱×放学后留下来!”我亮开嗓门喊道。

看到教室外接孩子放学的周×妈妈,我将情况告诉了她,谁知她立即给了周×一记耳光:“我也给你一耳光试试,你不尊重别人,竟连老师也不尊重了?……”看到这情况,我连忙劝阻了下来。

周×伤心地大哭了起来,似乎满肚子委屈:“以前我一做错作业,你就批评我!”

……

天色渐渐晚了。我独自坐在教室里,联想起一位学生的父亲对我说:“老师,谢谢你!在家我们真没办法管她,她还和大人顶嘴,叫我们换换脑!唉……”

思维的神经被重重地敲击着,心中一阵酸楚,家长和孩子的话语反复回响在耳边,“你也不尊重我!”“换换脑!”……在家长和孩子的心中“平等”究竟是什么?

第二天我就作了调查:“在家中孩子尊重你,你同样尊重孩子吗?”

第三天放晚学后,我特地邀请学生和家长代表到班里,举行了一场“咱俩面对面”活动。首先是讲关于主席和李逵的故事,为了切中要害,我有意让一名同学抛出了这样的观点:堂堂主席还要去探望比自己职位低的老师,真是浪费时间;大大咧咧的粗汉,还去侍候母亲?学生纷纷发表不同意见。最后引出问题:人与人之间,要不要相互尊重?通过辩论,大家达成共识: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家长代表表示,今后对待孩子也要讲尊重,不要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让孩子唯命是从、亦步亦趋。

利用品德课程形式,探究孩子生命成长的文化生长点,会使德育变得潜移默化、水到渠成,让德育之花静静地绽放。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 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

[3] 刘超良.制度:德育的环境支持[J].教育科学,2004(4).

上一篇: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下一篇:初中体育课实施游泳教学可行性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