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与评价分析

时间:2022-10-28 06:03:21

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与评价分析

摘要:在高校当中,国有资产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科研攻关、人才培养方面工作的进行和开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在全部国有资产当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科学化管理,做好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的效益管理与评价,确保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对于高校健康、快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 效益管理与评价 问题分析

一、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概述

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指的是对高校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物质保证的资产,能够确保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完成高等教育事业任务的重要条件。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也就是在高校当中使用或占有的经济资源,能够利用货币进行计量,包括债权、财产以及其他权利等。我国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由于高校具有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因此其国有资产也属于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主要是为了保证服务社会、科研、教学等目的实现[1]。

(二)地位和作用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当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对我国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等战略储备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间接影响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将具有更加合理的结构和更加鲜明的特色,全面提升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水平,建成一批具有高水平、有特色、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而上层建筑的质量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三)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的概念

效益指的是效果和利益,是在劳动成果中刨除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之后的部分。通常来说,劳动成果与劳动占有、劳动消耗成正比关系。如果劳动成果高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总和,产出高于投入,就属于正效益。反之,产出低于投入,就属于负效益。效益的高低,能够对劳动产出和劳动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映,因此在对管理水平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效益就成了一项重要的指标。而效益管理指的是对某一经济系统的运作方式进行改变,使获得的效果和利益能够达到最大程度的管理过程。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指的是对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变,使国有非经营性资产获得最大的效果和利益[2]。

(四)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兼顾到未来的发展需求,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对当代人的利益进行满足。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应当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此,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的过程机制、使用机制、管理机制、管理人员等方面,都与高校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还具有持续性、公平性、协调性、完整性等方面的特征。

二、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现状

(一)管理体制的发展

在我国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3]。其中,1949年到1978年之间为起步阶段,该阶段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计划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1978年到2000年为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深入的影响下,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开始呈现出多元化、渠道化的发展趋势。2000年到2006年为推进阶段,由高校后勤管理处与后勤集团共同进行,确保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和增值。2006年至今为调整规范阶段,对全国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进行了清查,发现并解决了大量的问题。

(二)管理体制的现状

在当前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当中,需要很多部门的共同配合与合作,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管理领导组以校长为首,下辖国有资产管理处、设备管理处、财务处、房产处等部门,共同对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改革,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也发生了形态转变,相应的管理模式也应进行改变。目前,我国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统一集中管理模式、资产分类管理模式和统一分级管理模式。

(三)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效益管理意识淡薄、管理理念老旧、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中的资产流失、资产全程管理的安全意识、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的落后、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的落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的效果,使其无法充分地发挥作用,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进行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简洁性、可比性、实用性、灵活性等基本原则,同时对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的安全状况、效益状况、管理状况等因素加以明确。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评价指标应当以二级指标体系的形式进行构建,从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的总指标开始,向下分解为安全状况指标、效益状况指标和管理状况指标,每个指标向下再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求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对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而各个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往往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无法进行有效的定量测量。因此,对影响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的因素,应当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该方法的基础支持为模糊数学,能够对受到多种不同因素影响的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评价。利用该方法得出的评价结果并不是一个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结果,而是一个模糊的集合。

(三)评价模型的建立

在对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进行评价的时候,应当先利用递阶层级结构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解,各指标的全中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然后由低到高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对总的评价结果进行获取。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步骤进行评价模型的建立: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建立因素集合;建立权重集合;建立综合评判的评语集合;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对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计算;对最终评价结果进行解释。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十分有效地完成对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的评价。

四、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措施

(一)三级管理模式

三级管理模式指的是具有三个级别管理机构的管理模式,其中一级管理机构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二级管理机构为其他的涉及资产使用和占有的行政管理部门,三级管理机构为实验室、学院等教学和科研单位。这种管理模式既能够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也能确保资产的配置效率,对于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此外,三级管理模式还能够使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评估的效果得到提高,同时使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还能够有效地确保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二)三口效益模式

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从产生到处置需要经历资产形成、资产使用、资产报废等过程。因此,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也需要经历相应的过程,具体分为入口、过程、处置过程中的效益管理。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就是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的出现,因此,要做好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入口效益的管理。同时,在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过程效益管理当中,应当对资产的完整、安全的使用进行保证,使其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并且获得有偿的使用收益。此外,高校在进行国有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的时候,应当按照规定严格进行处置申报和资产报废。通过审批后,高校应根据相关规定,对资产进行低值处理,使其发挥出最后的经济价值。

(三)保障机制

在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与三口效益管理过程中,应当采取充分有效的保障机制,对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进行约束和规范。这些规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由国家或上级单位颁布的,与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保障相关的制度和法规;二是由高校自行制定和建立的有关于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保障的制度和规范。同时,应当建立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的机制,对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彻底清查,对有偿使用的效益目标进行理顺,对有偿使用的考核标准进行完善,同时加大有偿使用收入监督的力度。

五、结论

在我国的众多高校当中,国有非经营性资产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在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的效益管理与评价效果,将会对高校的发展和进步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此,我们应当对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与评价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解决,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管理模式与评价模型,从而确保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明梓. 高校国有资产效益管理与评价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2.

[2] 接志波.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 朱晓东.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状况及防止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3.

上一篇: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新税法下的企业会计税务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