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贴近”打开科普报刊新局面

时间:2022-10-28 04:36:07

“三贴近”打开科普报刊新局面

目前我国报刊业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科普报刊面临的市场压力更为突出,读者群大量流失,市场严重萎缩,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科技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危机中又存在着机遇。

要想吸引读者,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必须顺应形势,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专家教授的专利,只有让更多的社会公众普遍掌握了科学技术,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才有基础,才有希望。因此,科普报刊要站在“三贴近”的思想高度来思考、来实践,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文化的需求,力争提高科普报刊的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贴近群众:科普报刊的可受性

社会可受性是指传播的内容能适合广大受众的水平和口味,使其愿意接受,也能够接受。普及科学知识,媒体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容忽视。科普报刊作为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媒体,只有具备了社会可受性,才能完成科学传播的任务。

任何传播活动的效果都要通过受众的反应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受众的态度将对传播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为什么不少科普报刊给人一种呆板、缺乏生气的印象呢?就是因为脱离群众,脱离生活,似乎只要和“科技”沾上边,就深奥难懂、枯燥无味得有理。殊不知无论是科技新闻还是科普作品,如果让人难以理解,就会被读者疏远;如果与生活脱节也会被读者摒弃,势必走向死胡同。

科技领域的知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较为难懂的,这是科技的专业性决定的。而科学传播工作却面向大众,具有广阔的传播面,这是科普的通俗性决定的。所以说通俗化是科普报刊实现“三贴近”的重要手段。因此,科普报刊应针对目前大众科学素养水平,从可读性入手,突出平易通俗、深入浅出的特点,适当增加趣味性,不断创造出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例如月均发行量61万份,年盈利400余万元的《农村百事通》,坚持以“为农民生产生活当参谋,为读者经营致富当顾问”为办刊宗旨,以“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为办刊理念,少讲为什么,多讲怎么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科技含量较高的科研成果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变成很容易学的技术介绍给农民,在通俗化与专业化的结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不仅实现了“小刊物服务大衣业”的奇迹,自己也成为在广大农村享有极高知名度的名牌杂志。

贴近生活:科普报刊的关注性

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科普报刊应深入生活,了解人们关注的焦点,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可以说,贴近生活是科普报刊走向社会的通道。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长寿便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更需要在加强健康教育的力度。为此,《福建科技报》自创办以来,一直精心打造医药卫生版,推广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宝典”版特邀福建省医学会协办,由福建省众多医学专家学者写稿,在创作手法上力求创新,从“知、信、行”的角度,使读者认识不良生活方式,改掉不健康行为,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疾病康复、健康长寿的预期目标。“家庭保健信箱”等栏目由专家回复读者来信,解疑答惑,颇受读者欢迎。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全球各地发生的有关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突发性事件的关注也大大加强。《科学与文化》顺应读者需求,积极寻找热点,努力满足读者需求。如2003年上半年非典肆虐,我们根据双月刊的特点,及时组织专家写专题稿进行深入报道,陆续刊出《震撼古今病毒战》、《SARS:“共患病”必须“共防治”》等文章;2004年新年伊始,禽流感形势非常严峻。我们又约请卫生防疫专家撰写《严防禽流感》的文章,适时刊出;2004年12月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引起众多关注。我们及时刊发了地震专家、气象专家写的《印度洋海啸是如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的警示》等文章,得到了读者的肯定。由于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杂志发行量不断上升。2005年我们乘势将双月刊改为月刊,发行量仍稳中有升,每年同比增长15%。

贴近实际:科普报刊的适用性

作为新闻媒体中的特殊成员,科普报刊在市场竞争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应突出适用性,在竞争中寻求新突破。

《福建科技报》不失时机地抓住政策机遇、省情机遇、市场机遇,果断改版,将其中一期改为服务三农的《三农周刊》,并乘着建设新农村成为工作重点的东风,申请到单独的区域邮发代号,为扩大发行打好基础。同时陆续与福建省委农办、福建省老区办联办周刊以及与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合办专刊,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将传播科技信息、帮助农民科技致富、维护农民权益、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重头戏。两年来《三农周刊》发行量增长了100%,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贴近”归根结底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普报刊如果能从实际出发、向生活靠近,做到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会深入人心,打开新局面

作者系《科学与文化》执行副主编

上一篇:Magmaker:引领期刊电子化的2.0时代 下一篇:都市报广告经营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