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吉林:做大绿色朝阳产业

时间:2022-10-28 02:50:27

孙吉林:做大绿色朝阳产业

9月9日,在首都北京举办“首届中国名企创建绿色企业宣言活动”和“绿色中国”第十二届论坛期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辽宁省丹东市承天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吉林先生,竟然引起了不少知名企业家、尤其是热心于环保事业的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他们向孙吉林索要企业产品资料,交换通信方式。

承天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是辽宁省丹东市政府特许批准的专门从事生物质新型能源设备开发和研制的高科技民营企业。

2006年,孙吉林正式组建成立的丹东市承天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其自主开发研制出的新一代多功能生物质制炭制气发生器和垃圾制气发生器等新型环保能源生产设备,既能产气又能制炭,还能用生活可燃垃圾产气,并使焦油的分离净化处理得到有效解决。经专家鉴定,其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在生物质原料气炭联产、可燃生活垃圾气化、生物质燃气净化方面,均填补了国内空白,不仅获得辽宁省政府高新技术科研基金奖励,还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被评定为高新技术产品,获得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通过UCS质量认证)。目前,这2项专利技术已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国内知名企业和单位想出资购买此专利技术;欧盟国际环保组织和瑞典等国家,也先后派出专家来考察和探究合作方式。

一人“烧火”方便500农户

在城市郊区或广大农村,使用一台丹东市承天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多功能生物质制炭制气发生器或垃圾制气发生器等新型环保能源生产设备,只需配套建设一座产储气能力在500立方米的生物质气化站,便可年产生物质燃气80万立方米,至少可供周边3公里以内500户居民的24小时随时生活用气。建设这种气化站,占地不到200平方米,平均投资在150万元,所用燃料为农作物的秸秆、玉米芯、果树枝或锯末、可燃垃圾等。设备运行只需一个人“烧火”和维修、维护,但却能使整天围着锅台转的500户农家妇女得到二次解放,变烧柴、烧煤为燃用洁净、无污染的生物质燃气,每年可同比节约烧柴5000余吨或节煤3000多吨,可消耗掉农村废弃秸杆物、可燃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约600余吨,使家庭小烟囱基本废弃,减少向大气温室气体排量2000多吨。

垃圾有了新用途

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极富创新和开拓精神的孙吉林,在多功能生物质制炭制气发生器投向市场后不久,就清醒地意识到,随着生物质可燃气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农作物秸秆等原料很有可能供不应求,因此企业必须从长远打算,寻找和研发出新的替代原料。经过反复考察、调研和深思熟虑,孙吉林最后将目光落在城市居民大量排放出的令世界各国各级政府都十分头痛的生活垃圾上。能不能将生活垃圾中的可燃垃圾做成原料,用于生产可燃气体供居民使用和发电,探索出一条解决城市垃圾排放难的新途径呢?

孙吉林想啥便做啥,他立即带领科研攻关小组展开研究与试验。一次次研究试验,一次次告以失败。因为塑料袋等白色垃圾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恶英被称为“世纪之毒”,是一级致癌物,不消除二恶英就会产生二次污染。因此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解决二恶英。作为一名企业的老总、董事长,孙吉林不知有多少个日夜没有回家,全力以赴投入研发之中,结果短时间内体重就掉了几公斤。但是他全然不顾,凭着自己的胆魄和学识、经验与执着,经过无数次试验与改造,终于研制出了一种对可燃垃圾能进行清洁无害化生产可燃气体的机械设备,从根本上消除了二恶英,取得了国家技术专利,填补了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空白。

目前,“承天”公司已在丹东市垃圾排放场附近的同兴镇龙母村,设计建造了一座多功能生物质垃圾燃气站,安装上了这套生物质垃圾制气发生器机组,以市区排放的生活可燃垃圾和工厂排放的可燃废渣做主要原料,采用洁净无害化方式制取生物质燃气,现已联网投入运行,效果非常理想。9月12日记者在此生物垃圾燃气站看到,燃气站内干净、整洁,可燃垃圾和锯末等原料都整齐地堆放在机组厂房旁边的一座原料库房里。中年“火夫”告诉记者,他一天只烧一次“火”(在炉内燃烧,不排放任何烟气),每次也就一个来小时,便可保证居民24小时用气了。

与时俱进发展新能源

孙吉林在当兵期间,曾被所在的部队委派到郑州总参技校学习过热力和电器等专业知识, 1981年复员做供销工作以后,他总是对热力和电器专业念念不忘,期望着有一天能从事自己所学和所热爱的专业。于是他充分利用和寻找各种机会,在复员后的4年里,又先后到部队和地方的几所技校进行热力和电器专业的学习与深造,学出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19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审时度势的孙吉林不顾父母和亲友们的极力反对,毅然下海经商,做起了五金电子批发和药材等生意。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他便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于1988年广招待业青年,组建成立了县供热站。1997年孙吉林成立县无压锅炉厂,生产锅炉300多台。

从2002年开始,在经过多番考察之后,孙吉林在国家能源研究所和有关大专院校的支持下,最终把研发方向确定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经过几年开发研究与百般试验,孙吉林带领的科研攻坚队伍终于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功地研制出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生物质能燃气生产设备――生物质制炭制气发生器和生物质垃圾制气发生器等多功能环保新型能源产品。

2006年在丹东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孙吉林正式组建成立了丹东市承天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孙吉林深有感触地告诉媒体:“在生产锅炉和实施联片供暖的这些年里,虽然供暖面积在不断地扩大,随着煤电价格的连年增高,供暖企业的运行成本越来越加大,但利润却越来越小,有的已开始陷入困境,同时又污染环境,这就逼得我不得不在节约能源和经济环保上动起了脑筋……”

解决企业排污难题

上海宝钢所属的宽甸罐水镇高密度板厂,是一个大型木制品加工企业,每年排放工业沉淀废渣7000余吨,由于大多采取的是河滩废弃排放,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较大,河水污染严重,当地居民反映强烈,地方政府十分头痛。为给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解忧,帮助罐水镇的老百姓消除污染,孙吉林于2006年抽调出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对高密度板厂排放的工业废渣进行清洁减排研究。这种废渣的主要成分为腐质木纤维和固化物沉渣,排在河里,污染严重,河鱼死亡,老百姓不让,集体上访;保存在池子里没有任何用处,处理却是个大难题。

经多次实验研究,他们研究出了对废渣增加粘合剂、助燃剂,然后进行机械压力成型,干燥后送入生物质气化炉进行清洁无害化处理,同时可生产出一定数量的生物质燃气。为此公司决定,投资投资460万元在此处建设一个大型原料加工基地,把高密度板厂每年排放的近万吨工业木纤维废渣,加工制成生物质气化站造气原料,供应各气化站。这既解决了减排问题,又可降低燃气成本。

不忘偏远疏散的农户

建气化站只能解决居住集中的居民用气,而那些偏远疏散的农户,却与这种新型燃气无缘,这不能说不是一大遗憾。为此孙吉林又带领科研人员研究这部分农户的用气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发,他们成功地制造出大型新型复合玻璃钢单体沼气池。

这种沼气池较以前产品更经济实惠和坚固耐用,安装使用也很方便。扣除农村国债补贴,老百姓自己仅需掏出900元钱就行了,不仅解决了不具备集中供气条件的偏远、疏散农户的单户供气难题,同时还能将农户的温室大棚养殖、种植、生态一体化用能全面推广开。■

上一篇:肖庆周:力促节能降耗 下一篇:范跃宁:太湖水润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