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28 02:04:06

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又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本文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作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 培养方法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学科的逻辑性较强,根据这一特点,把数学知识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素材,寓思维训练于教学之中,关键在于在教学中加强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课标》指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要让学生“能够思维”。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在一年级认识自然数“1”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模拟了一个真实的情景,让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坐在课桌前,手拿铅笔在本子上写字,桌上放着一个文具盒。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观察思考:在课台旁边有几个小朋友?她的课桌上有几个文具盒?几支铅笔?几本练习本?这些东西的个数都相同吗?个数分别是几呢?这样,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概括一些集合的共同性质,从而抽象出自然数“1”的概念。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激发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兴趣,教学开始,教师是先出示一组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和已知边长的正方形,师生开展竞赛,看谁能先求出它们的面积。当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不如利用公式口算快时,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正方形边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探索活动中,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利用旧知,培养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多元化。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在学生已经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将例题变为:“把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从上到下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接成一个和它体积相等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的圆柱表面积增加7平方厘米,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圆柱变形后,新形体和原形体等积;新形体的长恰好是圆柱底面周长的1/2,新增表面积7平方厘米正好是圆柱体变形后所得长方体左右面面积之和。如此分析探究之后,学生很快得出这个长方体(即变形前圆柱体)体积为“长方体左(右)面积×长方体的长”。因为长方体左(右)面积=圆柱的底面半径(r)×圆柱的高(h)=hr;长方体的长=1/2圆周长=πr。所以,圆柱体变形后得到的新的长方体的体积为“长方体左(右)面积×1/2圆周长”,即“hr·πr”,整理后得V=πr2·h。通过上述思维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圆柱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敏捷性,使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已有知识解决了新问题。

三、主动参与,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活动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恰当地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发展,在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寻找和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同学将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学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法,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动脑探索,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设计练习,促进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最佳方法是进行解题练习。一般来说,课本中已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调整或补充。

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就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就可以断定上例是错误的。

又如,讲了乘法分配律,除了练习课本中的习题:如给出两个数相加再乘以一个数,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定律写出与它相等的式子以外,还可以给出一些等式,其中有的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判断哪个是错误的;或者用3种图形代替具体的数,写成两个式子,如(+)×和×+×,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相等,并说明理由。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有助于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手、眼、口、脑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下一篇:有效运用多媒体,优化口语交际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