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是纲 量力是领

时间:2022-10-28 01:24:45

摘 要: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是数学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本文指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涉及“严谨性与量力性”操作时存在的问题:教案设计不严谨,授课方式不量力;课堂语言不严谨,问题设计不量力;方法传授不严谨,“对象”要求不量力.同时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简析并粗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严谨性;量力性;课堂教学;初中数学;策略

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是数学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严谨性是数学科学的基本特点. 所谓数学的严谨性,就是指对数学结论的叙述必须精确,结论的论证必须严格、周密,整个数学内容被组织成一个严谨的逻辑系统. 所谓量力性,简而言之就是量力而行. 这主要是针对数学教学的对象而提出的,它要求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理解的程度和接受的能力来组织教学,既不可要求过高,也不能要求过低,要使所授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接受,但又不是轻而易举便可获得.

专业术语很“严谨”,我“量力”而行,以例阐述:在幼儿园的课堂上,如图1,教师问有几个长方形?学生回答4个,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学生回答5个,老师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表扬. 教师如果说大家都不对,就违反了“量力性原则”.坚持“严谨性原则”说共有9个,笔者估计教室里要晕倒一大片. 反之,如果在初中四边形的章节学习中,问图1中有几个矩形,如果学生回答5个,老师就应该义正辞严予以纠正,明确正确答案9个. 这就是“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原野. 课堂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主阵地. 毫不隐晦地讲,在“课堂45分钟”这“一亩三分地”上,如果做不到“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笔者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二十多年,据笔者观察,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数不少的教师在涉及“严谨性和量力性”的关系处理时,或多或少存在下列三个方面问题:

教案设计不严谨,授课方式不量力

教案是依据“课程标准”,结合选用教材,针对班级学生具体情况,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文本,是教师“上课”时操作依据. 教案设计不严谨,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做到严谨,“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如:“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这个定义中“属概念”教师应“烂熟于心”的是“有理方程”,教案设计不能出现“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无理方程”让学生去判断是不是分式方程,这是严谨性的要求. 然而教学时不应该“告知”学生,这是量力性的要求. 要想教案设计严谨,唯有溯流追源,钻研“课标”,“用”好教材,分析并了解班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行为习惯和心理活动等因素. 如:新接班初三教师在设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教案时,就应该针对学生因式分解的学习状况设计教案.否则,教师不是掉进“教案设计不严谨”的陷阱,就是走进迷魂阵——因“授课方式不量力”学生茫茫然而不知师所云.

在教改浪潮中,形形式式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在具体的授课方式上,不应该“一刀切”,要“量”“学力”而行,俗语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的地方,教师应该“慢讲”、“精讲”、“讲细”、“讲实”、“点到位”;难度不大,学生有能力自己阅读、理解、掌握的地方,教师应该“放手”,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样组织教学,不仅符合“量力性”教学原则,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了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真正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语言不严谨,问题设计不量力

①教师讲授知识语言不严谨.

②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不严谨.

教师是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语言要有饱满的激情,要有较强的号召力,要通俗易懂,如果能做到形象生动、趣味、幽默更好,但“严谨”绝不可缺失,“严谨”是数学的生命. 特别是易错易混淆的概念一定要用准,如:“公共点”和“交点”,“ 字母”、“未知数”和“变量”;发音相同或因普通话不标准容易导致学生听错的概念必须同步板书;关键字词要“抑扬顿挫”,如:“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有理)方程叫做分式方程”,这里的“未知数”要重音,防止学生错误理解为“分母里含有字母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课堂上,教师要准确表达所讲内容,严密地论证论点,条理清晰,思考缜密,步步有据,环环相扣,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征服”学生.

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出现不严谨的现象,作为教师必须第一时间予以纠正.钻营的人崇尚“法无禁止即自由”,学生往往想当然“师无禁止即正确”,如果不及时纠正,所有的学生都容易产生错觉,以讹传讹,以假乱真.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诱导过程的体现主要在于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学生回答问题,是课堂上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 设问“大或难”,学生无法找到回答的切入口,会感到高不可攀,从而干脆不“思”不“想”,等你老师自问自答;设问“小或易”,不能激发思维,学生会感到“没意思”,教师也获取不到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设问“不在点”,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引入歧途. 设计问题要“量力”,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也不能让学生“跳一跳”还不可得.

方法传授不严谨,“对象”要求不量力

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解题方法的传授是解题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题目千千万,方法却有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浅显,随着时代的发展,实际教学中,虽然“授鱼”的教师越来越少,“授渔”教师的越来越多了,但是部分教师“授渔”时不严谨. 如:“特殊值法”可以结合“排除法”解选择题;“特殊值法”可以用来“探索”“一般”情形的证明思路,但不可以用它来“证明”“ 一般”情形下的命题. 笔者在中考阅卷阶段,就发现有学生把“特殊值法”运用到综合题的解题过程中,以“特例验证”代严格的逻辑证明过程,痛失分数.如果这名学生“名落孙山”,溯源教师传授方法不严谨“惹的祸”,“罪”大甚也.

方法是解题的钥匙,方法因题而异,方法也因“对象”而异.

如:计算(x-y+1)(x+y-1),方法有二:

方法1:先变形,再依次用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最后去括号;

方法2:根据多项式乘法法则,“1-1,1-2,1-3,2-1,2-2,…”乘下去,再合并同类项.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方法1显然优于方法2,但对基础较差的学习“暂困生”则不然. 本人曾经做过实验:在A、B两个班级各选了十名学习“暂困生”,A班训练方法1,B班训练方法2,训练时间相同,训练题量相同. 测试同类型5题,A班用方法1,正确率40%,B班用方法2正确率80%.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亦因人而异. 对“学困生”方法2就是好方法,他们用之解题“快哉,准也”,我们何乐不为.

当下教育,有些学生是以“灰暗”、“糟糕”的心情进入高一级学校,对一个未成年人而言,哀莫大于此!十个手指伸出还有长短,何况人呢. 在知识掌握、能力要求等方面,针对学生的不同“学力”,我们必须区别对待,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切实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

严谨是纲,量力是领,严谨性是相对的,量力性是发展的. 严谨不等于“超标”,量力不等于“降低要求”,只要我们主观行为上严格遵循“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一定能实现学生“自身的”而不是“家长和老师的”理想,一定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以“活泼的”、“阳光的”而不是“自卑的”心态,踏上未来广阔的人生征途.

上一篇: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下一篇:合情推理模式在数列习题教学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