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海”的方舟

时间:2022-10-27 11:13:27

“烦死人,又要写作文了!”“要是学习语文不要写作文,那该多好啊!”这是许多中年级孩子的心声。中年级孩子刚学写作文,不知该如何下笔,更不懂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在作文课上,总是免不了牢骚满腹。怎么排除学生的这种怕写的情绪,让学生爱上作文课,充满激情地写出富有童趣的文章来呢?这是很多语文老师都感到头疼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下了一些工夫,做了不少尝试。

一、擦亮慧眼,感受生活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好似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可见,写作是生活的反映,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会有深刻的感受,才会体验到生活情趣,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感而发,才会体验到写作的融融情趣。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学校及家庭生活,观察社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作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象牙塔,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亲心感悟,获得具体的素材和丰富的体验。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参与力所能及的学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等等,学生对这一切都充满好奇,积极性高涨。丰富的经历会使他们拥有充实愉快的心情,其中的酸甜苦辣历历在目,写起文章来,也就很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

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只要让学生擦亮慧眼,一定能找到精彩的亮点,写出好文章。我们要帮助他们睁大眼睛,找到精彩的瞬间,积累写作的素材。

二、绿色教学,个性张扬

现代意义上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原生态的色调,还体现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的一种人文精神的向往。要构建一种全新的习作理念,让学生在自然、自主、自省的心境下感受生活,深化体验,激活思维,多维切入,真情表达,把习作过程情感化、理性化,让学生的习作过程焕发生命的活力和“绿色”的光彩。

课堂上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然后乐于表达。例如:我在教室里让学生自己动手包馄饨、做汤圆、包粽子。很多学生第一次包馄饨,看着馄饨在沸水中像白色的小天鹅一样可爱有趣,心里十分高兴,吃馄饨时,胃口大开,就连平时在家吃饭像“小猫”一样的孙涵,也吃了好几碗。爱摄影的同学都抢着拍下一组组有趣的照片,并把它们贴在“童言无忌”专栏里。后来,我便以《包馄饨》为题,并指导他们写作。后来学生把自己包馄饨和吃馄饨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有的后面附了照片,有的贴了漫画,非常有意思。

在这样的课堂上,童心自由驰骋,童言自由挥洒,个性轻舞飞扬。

另外,每次收上学生的日记和作文,我总是及时评点,说说这次谁的作文最有新意,谁的内容写得具体,谁的作文结合了生活实际,是真实的文章。同时对于每一个被表扬的学生,我都会在家校联系本中给他添上一颗画上作为他们的收获和成长的见证。学生得到了赞赏,成就感油然而生,激情会持续下来,写作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令人欣喜。

绿色习作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扩大情感张力,点燃智慧火花,是一种更纯粹、更直接、更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感性的、互动的、人文的教学历程,更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情和成长,值得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

三、朗读习作,精彩评点

孩子们的作文中存在语句不太通顺、缺少真情实感等毛病,修改下来总会弄得面目全非,且再这样下去孩子们要对我的“侵权”行为提出抗议了。后来,我突发奇想:让孩子们读作文。这一读竟读出了不少收获。

首先,我让他们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每一篇作文,无论写得精彩还是糟糕,都要先读给自己听,再大声地读给家长听,读给同桌听,读给全班同学听,把自己要表达的感情读出来。在读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太顺口或不能表达自己意思的地方,可以马上修改。这样,没过多长时间,孩子们变得落落大方了,作文写得流畅多了,而且充满童真童趣的句子随处可见,感情的表达也真切实在、丰富多彩了。我情不自禁地为他们拍手叫好。

江宏同学的作文《秋夜》中:“我高兴地说:‘没关系,这是我们少先队员应该做的。’”被改成了:“我不好意思地说:‘没事,没事。’于是装作没事人似的,其实我的心还在‘扑通、扑通’地跳着呢。”我问她为何要这样改,她红着脸说:“老师经常说我们少先队员应该助人为乐,我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就这样写出来了,可读到这里时有点不自然觉得不真实,因为当时我不是那样说的,所以就改了。”看着这些修改过的作文,我突然觉得让孩子们读自己的作文确实是一个绝妙之举。

然后,我让他们去读同学的作文,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用“?摇?摇?摇”画出来,把自己觉得需要修改的地方修改一下。这一读收获不小,还读出了一群“小老师”。唆、冗长的开头被删掉了,多了批注“开头要简洁,开门见山”;像“看到小狗死了,我难过极了”这样叙述不具体的地方被画出来了,还批上了“这里该写具体”或直接批“要有心理描写,就更好了”。更多像“我慌忙回头一看,天哪,爸爸双手叉腰正站在我背后,两眼瞪得溜圆,我仿佛看到他头上火山爆发正喷着‘熊熊烈火’呢。”“我最怕看爸爸的眼睛,一看到他的眼睛我就成了一只胆小的兔子。”这样精彩的句子被画上了“?摇?摇?摇”,还批上了“妙笔生花”四个大字,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这一篇篇“读”出来的精彩作文,不正是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建议落到了实处而开出的烂漫春花?这优美的语句不正像洒下的一阵阵赏心悦目的花瓣雨吗?

两个月后,我指导孩子们办了一份《春苗报》贴在学校的橱窗里,隽秀雅致的文字、清新唯美的画面给了他们一份超常的惊喜,在班级里掀起了“轩然大波”。为了让自己的小报质量过硬,学生们写作文时更是铆足了劲,你追我赶,作文水平提高比平时更快。而且,结合实践,又拓宽了习作的空间,可谓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教师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学生才会兴致勃勃地学,快快乐乐地写,文思才能汩汩如泉,笔下才能无拘无束、洋洋洒洒。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多媒体,作文教学不可缺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