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元代直解文献中的新词新义

时间:2022-10-27 09:56:01

略论元代直解文献中的新词新义

[摘 要] 元代直解文献中新生单音词和词义共21个,如:“俺、歹、待、该、赶、和、哄、、较、靠、没、每、那、撇、索、赢、咱、怎、这、拽、做”。我们可以把直解中的新的单音词分为3种:新字形表达旧事物旧概念;旧字形表达新事物新概念;旧字形A表达旧事物旧概念B义。

[关键词] 元代直解文献;新词;新义;单音词

[基金项目] 宜春学院2011年校级课题“元代直解作品词汇专题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K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85-3

一个词如果代表的概念是新的,同时它的形式也是新的,那么这个词一定是新词,如果一个词代表的概念是新的,而它的形式跟语言中曾经有过的一个词的形式相同,这就要看这个形式所代表的两个概念是否有联系,如果意义上毫无联系,那么这个词一定是新词。如果一个词以新的形式表达一个已经有其他形式表达的旧概念,它也是一个新词。新词中的大部分都属于这种类型,即概念改变了名称。如“跑”表示古汉语里“走”一词表达的意义。以旧形式表达一个这个旧形式不曾表达过的概念,这个概念此前是以其他形式来表达的旧概念,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同形词的关系。如表示“何,什幺”意义的“甚”和它的本义“厉害;严重”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它也是一个新词。据笔者调查,元代直解文献中新生单音词或词义共21个,如:“俺、歹、待、该、赶、和、哄、、较、靠、没、每、那、撇、索、赢、咱、怎、这、拽、做”等等。我们可以把直解中的新的单音词分为以下3种:

一、新字形表达旧事物旧概念

【歹】不好的(地)。借词,蒙古语tai的译音。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大概天地的心只要生物,古来圣人为歹人曾用刑罚来,不是心里欢喜做来。(《经筵讲议・通鉴》)

同期用例又如: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楔子:“搽旦云:‘呸,脸脑儿恰似个贼!’孙孔目云:‘你好歹口也!他听着哩。’”(歹口:说话不中听)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岂可二十载同僚没些儿义分,便兴心使歹心?”(歹心:坏心)《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平话》卷上:“而今盘缠缺乏,无因得回乡故,撞着朱家三个弟弟,邀小人今夜做些歹生活。”(歹生活:坏事情)。李思纯先生(1957)指出歹“不见于五代北宋,突兴于南宋末期,而盛行于元明以及今日”。“歹”在官话中分布较广,北部官话的银川、乌鲁木齐、哈尔滨、北京、济南、牟平、万荣、西安、徐州等方言都说,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各方言则没有此说。而非官话方言,除南昌方言说“歹人”指坏人、歹徒之外,其他方言点皆无“歹”的说法。因为区内覆盖不周遍,区外有交叉,“歹”可认为是官话方言的特征词。

【哄】欺骗;用言语或行动使人高兴。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这等心不诚实,又哄人不过,有甚益处!(《大学直解》第六章)

较早用例见于宋代,如:东风着面,却自依然,相认哄痴儿。炊薪弄景,盘蔬杯酒,强教人欢,领也。微酣,带些春兴。(宋陈着《卖花声・立春酒边》词)又如:哄他半饷,犹自疑。(《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哄”在官话区分布广泛,除忻州方言外其他官话方言都说。但非官话也有一些方言(温州、长沙、南昌、娄底、萍乡、南宁等)有此说法。交叉较多,所以可作为官话方言的特征词。

【】倾倒(液体);泼出。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这般呵,便似一碗满的水,手里在意拿着呵,也不了。(《孝经直解》第三)

早期用例见于宋吴自牧《梦粱录・诸色杂买》:“杭城户口繁伙,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去,谓之倾脚头。”元杨显之《临江驿潇湘秋夜雨》第三折:“忽听的摧林怪风鼓,更那堪瓮盆倾骤雨。”元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有不了的浆水饭,半碗儿与我吃。” 清洪升《长生殿・哭像》:“乱军中土便埋藏,并不曾半碗凉浆。”现在西南官话、徽语中还保留此词。(《汉语方言大词典》第7488页)

【咱】咱们。总称说话人(我、我们)和听话人(你、你们)双方,也可借指你或我。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本合孝顺父母,咱自别了呵,百姓着甚幺体例行有?(《孝经直解》第九)

早期用例见于宋柳永《玉楼春・苏子瞻》词:“你若无意向咱行,为甚梦中频相见。”吕叔湘先生曾考察过“咱”的源流,结论是:“宋人……自家合音为咱。宋人用咱之例甚少,……在元人的话中合为咱每,又合为咱。”

今天“咱”只用于官话方言,银川、乌鲁木齐、北京、济南、忻州、太原、万荣、西安 、洛阳、徐州、哈尔滨等方言都说,非官话的14个方言点都不说,可见它是官话的重要方言特征词。另外,咱还是“早晚”的合音,构成“多咱”等词语,指时间。这种用法保留在武汉方言,如“几咱、幺咱”,相当于“几时”,表示甚幺时候。

【拽】牵引;拖;拉。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如隋炀帝科天下数万人夫开河修路,栽花插柳,打造龙船,准备开了河道,差天下夫都拽船去游玩扬州。(《直说大学要略》)

早期用例见于宋欧阳修《御带花》词:“拽香摇翠,称执手行歌,锦街天陌。”

【怎】疑问代词。怎幺,如何。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这般说谎呵,谩不过人,怎似那人诚实的心,正正当当的。(《直说大学要略》)

宋代以来常常单用“怎”来表示疑问,例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李清照《声声慢》词)

旧字形表达新事物新概念。如:

【每】复数词尾。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汉高祖初到关中,唤集老的每、诸头目每来。(《经筵讲议・通鉴》)

本义为各,逐个,近代用作表示复数的词尾。

二 、 旧字形A表达旧事物旧概念B义

如:【俺】我,我的。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似这般便能齐家,能齐家则俺家大的小的都学俺一般样好。(《直说大学要略》)

《说文》:“俺,大也,从人奄声。”于业切。宋代以后用来表示“我”。如南宋辛弃疾《夜游宫・苦俗客》词:“且不罪,俺略起,去洗耳。”金元时期出现“我们”义,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你把笔尚犹力弱,伊言欲退干戈,有的计对俺先道破。” “俺”在官话区分布不太广泛,只见于济南、牟平、西安、洛阳、徐州、忻州、太原等方言。其中,忻州、太原话的“俺”只表示领属关系,用于说话人自己的亲属、住家、居住地前,如“俺妈、俺院里”。只作定语,不作主语或宾语,也可有复数形式“俺们”(太原话只限于女性使用)。吕叔湘先生论证“俺”是“我每”的合音,可靠。官话的其他方言和非官话的方言点都无此说法。“俺”有一定的特征意义,可以列为官话方言特征词。《正字通・人部》:“俺,北方读阿罕切,安上声,凡称‘我’通曰‘俺’。” “俺”多见于官话区的北方方言系作品。现代汉语里,“俺”在官话区的部分北方方言里保存下来,南方方言一般不用。《直说大学要略》中“俺”出现4次。

“俺”虽然是“我们”的合音,但似不分别单、复数。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宋以后人们大概忘了“俺”原由“我们”切合而成,逐渐把它当做第一人称单数代词来使用。“俺”在宋元时期常带有复数词尾“每’、“们”,但这些词尾形式在直解中没有见到。

【和】①连(介词)。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有一等人常常的做歹勾当,却来人面前说道:“俺做的勾当好。”便如掩着那耳朵了去偷那铃的也似,他自道别人不见他,不知道别人先自见了他,和他的肺上、肝上的事都见了。(《直说大学要略》)

②与(连词)。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小人于人不见处甚的歹勾当不做出来?及至见人,口里则说道:“俺做好公事。”却不知道好人先自知他做得歹了,那肚皮里肝和肺上事都被高人见了。(《直说大学要略》)

“和”最初为动词“唱和”的意思。到了唐五代才逐渐语法化为介词和连词。到了现代汉语中其表示“连”的介词用法又消失了。

【较】略、稍。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其间行得高了,人及不得的,做得大事,可以做圣人;行得较低处,可以做贤人。(《直说大学要略》)

《说文》未收此字,有“(左右爻)”,释作“车骑上曲铜也” 。《集韵》在觉韵和效韵下把“较”“?”看作异体字,效韵下注:“较?,直也,一曰不等。或从爻。”《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二典”)都认为“较”本义是车箱两旁板上的横木。蒋礼鸿先生(1959)认为较“作比较义的,是‘’字的假借”。“较”用作程度副词,或作“校”、“交”,最早见于唐代。如:唐杜甫《人日》诗之一:“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宋王沂孙《扫花游》词:“ 杜郎老去。算寻芳较晚,倦怀难赋。”“较低”这类“较+形容词”结构,表示比较,为唐宋习语。遍寻唐以前典籍找不到表达此义的此类句式。程度副词“较”应来源于其动词义“比较”。由于动词“较”后的比较对象以及引进比较对象的介词“于”经常不出现,“较”直接用在谓词性成分之前,因而演变成了一个副词。

【赶】追赶。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义是决断事物,不教过去,不教赶不上,都是合宜的道理。(《直说大学要略》)

《说文》无赶字,明宋濂《篇海类编》:“赶,■也。”明张自烈《正字通》卷十:“赶,古切,音秆。追逐也。今作赶。”《老朴集览・单字解》“赶”字条注云:“亦作赶,也,及也――赶上;又逐也――赶出去;又驱也――赶牛。”唐代可见表追赶义的用例:阿谁乱引闲人到,留住青蚨热赶归。(唐王苏苏《和李标》诗)

【靠】依靠。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倚”是靠着的模样。(《中庸直解》第三十二章)

本义为“相违”,后来借以表“依倚”义。二典“靠”字“倚靠”义项下首引宋代用例,其实唐代已见:攻敌策,谋乃胜之源。勿只迎军交血刃,休凭勇力靠兵官,勇是祸之端。(易静《兵要望江南・占委任第一》)

【甚】疑问代词,什幺。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孔子说:“你说甚言语?”(《孝经直解》第十五)

宋代以来常常单用“甚”来表示疑问,例如:算劳心劳力,得甚便宜?(赵长卿《满庭芳》词)作“什幺”讲的“甚”应该是“什幺”的合音词。此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仍保留着。

【这】这个。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为头儿说做皇帝法度,这是爱惜百姓最紧要勾当。(《经筵讲议・帝范君德》)

本义为“迎接”,后来被借用作近指代词。据研究,指示代词“这”产生在唐代,最早还有“赭”、“遮”、“者”几种书写形式。例如:冬夏递互用,长年只这是。(《寒山诗》)不省这个意,修行徒苦辛。(《拾得诗》)唐至北宋一直是连体性成分,不能单独作主语。到南宋才变成具有独立性语法功能的成分。在口语里,“这”单用或后面直接跟名词时,读zhè;“这”后面跟量词或数量值时常读zhèi,是“这一”的合音。如“这个,这会儿,这样,这些” 等。它在官话方言分布广泛,除西宁方言未收“这”外,其他方言点都有此说法。而非官话方言,只有南昌方言说“这”,于都、梅县方言“这”是训读字(《汉语方言大词典》),其他方言点皆无此说法。可见“这”也是官话的特征词之一。

【赢】胜过。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又如楚平王在临潼斗宝,用那贤人赢了诸国。(《直说大学要略》)

本义是“赢余”。唐代以后产生“胜过”义。

【索】须、要。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这般的但有差错处,孩儿每便索劝谏父母,臣寮每便索劝谏官里。(《孝经直解》第十五)

此义唐代已见,如:巡檐索共梅花笑,冷枝半不禁。(唐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诗之二)

【撇】丢弃。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天下事不拣甚幺公事,都从那正心上做将出来,撇不得那正心两个字。(《直说大学要略》)

本义当为击打,《说文》:“,别也。一曰击也。从手敝声。”宋以后产生“丢弃”义。

【那】①远指代词。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将那孝顺父的心来孝顺母亲,心里一般爱有。(《孝经直解》第五)

指示代词“那”出现在唐代,如:必是那狗。(《朝野佥载》)

②疑问代词。直解中的用例如:

孩儿每长大呵,那一个无孝顺父母的心?(《孝经直解》第九)

“那”字较早用作疑问代词(字今作“哪”),产生时代大约是在汉魏之际。

【没】否定词。无。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心若正,便有些行不尽的政事,决没一些个歪斜偏向处。(《直说大学要略》)

蒋冀骋、吴福祥先生(1997)认为否定词“没”是从动词“沉没”的“没”虚化而来。“没”的本义是沉入水中,由此引申到消失,再引申到“无”义。而潘悟云先生(2002)推测是上古的“无”在虚化过程中语音发生促化变成了“没”。我们倾向于赞同潘悟云先生的观点。

【待】打算。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桀王、纣王不行仁德,政事暴虐,待教天下行仁,百姓每怎生行得仁?(《直说大学要略》)

本义是“等候”。大约自宋代始,“待”产生拟欲义。

【些】一些。元代直解文献用例:

心若有些儿不正,便是昧了心,便是要去谩人。(《直说大学要略》)

本为语气词,《说文新附・此部》:“些,语辞也。见《楚辞》”。近代汉语用作量词,表不定数。“些儿”较早见于唐吕岩《三字诀》诗:“些儿法,合大道。”李文泽先生(2001)说它“应是‘些子’类化的结果,其词义与语法功用都与‘些子’相似,在宋代文献中的用例远不如‘些子’数量多”。而在元代直解文献中只有“些儿”无“些子”,这可能与北方话的用词习惯有关。

最后需要指出,还有一类单音词以新字形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这类词在元代直解文献中没有见到。

参考文献:

[1]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上海:开明书店,1948.

[3]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蒋冀骋.“歹”见于敦煌文献吗[J].古汉语研究,2003(4).

[5]李如龙,吴云霞.官话方言后起的特征词[J].语文研究,2001(4).

[6]李思纯.江村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7]李文泽.宋代语言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01.

[8]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9]吕叔湘, 江蓝生.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10]梅祖麟.关于近代汉语指代词[J].中国语文,1986,(6).

[11]潘悟云.汉语否定词考源――兼论虚词考本字的基本方法[J].中国语文,2002,(4).

[12]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13]王力.汉语史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1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5]徐复.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16]徐时仪.“歹”字演变探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4).

[17]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8]周法高.中国语文论丛[M].南京:正中书局,1963.

[19]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0]郭在贻.唐诗中的反训词[J].浙江师院金华分校学报,1982,(1).

[21]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349.

[22]蒋绍愚.白居易诗词语诠释[J].国学研究,1995,(2).

作者简介:李福唐(1980-),男,汉族,安徽怀远人,博士,宜春学院文传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史.

邓建玲(1978-),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江西宜春合浦中学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上一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综合分析 下一篇:网络广告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