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V观点与动态能力对比分析

时间:2022-10-27 09:02:23

RBV观点与动态能力对比分析

[摘 要]本文搜集了有关RBV理论和动态能力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理解,分别从定义、假设和适用条件、主要内容三个角度将这两种观点进行了对比,最后提出对可持续竞争优势能否获得的看法。

[关键词]RBV;动态能力;可持续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037-02

1 引 言

自从Penrose(1959)首次提出RBV理论以来,经过后来学者的不断完善与发展,RBV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但是随着当今环境变化越来越剧烈,也有很多的学者对可持续竞争力能否获得和保持表示质疑。动态能力的观点就比较有代表性,这种观点虽然最早可以追溯到熊彼特,但是在最近才得到重视与发展,如Dosi,Teece和Winter,1989;Prahalad和Hamel,1990;Porter,1990;Kathleen和Jeffrey,2000等,本文搜集了有关RBV理论和动态能力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理解,分别从定义、假设和适用条件、主要内容三个角度将这两种观点进行了对比,最后提出对可持续竞争优势能否获得的看法。

2 定义对比

2.1 RBV观点的主要内容

RBV观点将公司视为一系列资源的组合,公司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公司所特有、稀缺和难以模仿的资源,包括物理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等。由于路径依赖、社会复杂性和因果模糊性等原因,这些构成公司竞争优势的特有资源很难被竞争对手所获得,因而有可能成为公司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来源。而判断公司的资源能否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有以下几个判断标准:资源是否有价值,资源是否是稀缺的,资源是否可模仿以及该资源是否容易被替代,同时满足以上四条的资源就可以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Barney,1991)。

2.2 动态能力观点的主要内容

动态能力的观点有很多种不同的版本,Teece,Pisano和Shuen(1997)认为动态能力就是公司为了适应动态的环境而发展出的整合、建立和重新建立内部和外部竞争优势的能力,管理和组织的流程决定了公司的竞争优势,而资源定位和路径共同影响流程并与流程共同构成了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Eisenhardt和Martin(2000)则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适应环境改变甚至创造改变而发展的流程或惯例(routines)。Teece,Pisano和Shuen(1997)并没有说明动态能力的性质。Eisenhardt和Martin(2000)则更进一步认为,动态能力具有共性、等效性和可替代性等性质,另外,他们也不同意可持续竞争力可以获得的观点,而是认为,可持续竞争力在高度动态的市场下是几乎不存在的,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学习机制不断发展出一系列短期竞争力。

3 适用条件以及前提假设的对比

首先来看适用条件,动态能力主要是针对动态的环境而提出来的,而RBV的观点则是跟传统范式一样,针对的是相对静态的环境。其次对资源的假设,传统的范式下,资源是完全同质而且可以自由流动的,但是RBV观点认为资源是异质的,而且由于路径依赖性和社会复杂性是不能自由流动的。而在动态能力范式下,资源比在RBV范式下有更大的共性、等效性和可替代性。

对于资源到底是否可模仿,本文认为,由于路径依赖、社会复杂性以及因果模糊性,要想复制或模仿别的公司的核心资源的确是很困难的,即使要建立这些资源也要花很长时间,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资源是不可模仿的。只要通过合适的学习机制,企业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所需的资源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建立保证资源不被模仿的隔离机制,而是建立更好的学习机制以便更快地学习及建立更加完善的资源组合。

4 两种观点的内容对比

4.1 RBV和动态能力观点的共同点

(1)强调从公司内部来开发长期的竞争优势

传统的战略管理范式认为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只能从企业外部出发来寻找,这些方法会误导管理者将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短期利润获取而不是长期核心能力的构建上。而动态能力和RBV的观点则认为管理者应该从企业内部出发来寻找竞争优势来源,来引导企业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长期核心能力的构建上来,从而引发更有效的竞争。

(2)强调效率和隔离机制

传统的战略范式强调市场力量,主张采取措施使竞争对手失去平衡,即用提高对手的生产成本或诱导对手降低质量的方法来进行竞争,这些范式不利于整个市场的发展。而RBV和动态能力的观点则强调效率,即比竞争对手以更低成本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使企业靠自身的努力和进步来战胜竞争对手,既促进了竞争又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另外,如果企业获得了独特的竞争能力,两种范式都认为应该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竞争优势被其竞争对手模仿或替代,Barney(1991)认为是否存在隔离机制取决于VRIN(即是否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可模仿性和可替代性),而Teece,Pisano和Shuen(1997)也认为,竞争能力是否可持续取决于其能力是否容易被复制和模仿,二者思路是一致的。

4.2 RBV与动态能力观点的区别

(1)竞争优势是否可持续

RBV强调通过对不可模仿性资源的占有可以使公司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即如果企业拥有符合VRIN标准的资源,企业就可能拥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动态能力的观点则认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很难获得的,尤其在当今的高度动态的环境下,竞争优势几乎是不能持续的,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学习机制来构建一系列的短期竞争优势以及把握住每一次环境变化的机会。

(2)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

RBV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一系列的公司独特资源,而动态能力的观点则认为竞争优势来源并不是指公司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而是这些资源和能力的有效组合。

(3)对环境的考虑

动态能力方法将环境区分为适度动态和高度动态两种,并指出了每种环境下需要什么程度的动态能力,但是RBV的观点则没有考虑这一点,在高度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不适用。

(4)导致竞争优势的资源如何获取

RBV的理论过分强调路径依赖性和环境复杂性,认为资源的获取越是复杂则该资源就越有可能成为可持续竞争力的来源,这样一来,虽然这类资源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如何保留适用资源以及如何获得适应变化后环境的新资源却得不到RBV理论的支持,这也是该理论的一个很大的缺陷。而动态能力观点却通过一个良好的学习机制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缺陷,并使公司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下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5 可持续竞争力能否获得

本文认为可持续竞争力是可以获取的,理由如下:在相对静态的环境下,由于路径依赖、因果模糊性以及社会复杂性的存在模仿是很困难的,如果这种资源有价值、比较稀缺而且难以被替代,那么这种资源就能为企业创造可持续的竞争力。但是在动态的环境下,这种资源就很难确保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这时就不能靠单独的或一系列的资源了,而是要靠资源的有效组合。而在动态环境下,时间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最先拥有这种资源的企业必须要同时拥有能够更快适应的学习机制。这样的话,当竞争对手在模仿资源或资源的组合的同时,该公司已经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开发新的资源并创造更能适合变化后环境的资源组合,同时也检验并发展了学习机制,使其能够更快地寻找和更好地培养所需的资源和能力,这样一来,企业就拥有了可持续的竞争力。

6 结 论

通过以上对两种范式的综合思考,本文认为RBV的观点有些过分强调路径依赖,而动态能力的观点则有些过分强调动态性及不可持续性,二者的优点却相互补充,以后对竞争优势进行思考时可以综合考虑两种范式。

由于路径依赖、因果模糊性和社会复杂性,某个企业对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模仿是很难的,即使可以模仿,也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而在动态的环境下,这种需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的努力常常是不值得的,正确的方法是根据环境变化特点和公司现有的资源、能力及其组合发展出适合自己和环境的资源及组合。因而,合理地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就是着重加强学习能力以便能够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迅速识别以及获得这些资源组合,而那些选择模仿的企业可能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却只能一直跟在这些企业后面,即使能够增强学习能力,学习到的也仅仅是模仿的能力而非真正有用的识别机会并快速获取适应变化后环境的资源组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2]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3]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4]Eisenhardt,K.M.& Martin,M.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0):1105-1121.

[作者简介]鲁守利(1984―),男,汉族,山东临沂人,暨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商贸流通;王平(1984―),男,汉族,山东烟台人,暨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梁永琼(1986―),女,汉族,福建安溪人,暨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商贸流通。

上一篇: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分析 下一篇:浅谈景观垃圾的回收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