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个性之花绽放在语文课堂上

时间:2022-10-27 08:02:28

让学生的个性之花绽放在语文课堂上

【摘 要】新课标提倡发扬学生个性,这是一个由理念到时间都需要转变的工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发扬学生个性做了一些研究,感觉收获较大。分别从三个方面做介绍:一、爱心可以点亮学生个性的“火花”; 二、精心设计的教法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助长剂;三、情境是学生个性燃烧的“温房”。让我们的孩子真正能感受到语文味,从而喜欢上语文,提高语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课堂 学生个性 爱心 教法设计 情境引导

学生的个性制约着人所有的心理活动,是产生积极性的心理动力。《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个体,强调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要求,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我们的教学研究,就要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有创造性。如何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实施新课标,让学生喜欢语文,发展个性,绽放个性之花,从而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笔者做了如下探究:

一、爱心可以点亮学生个性的“火花”

花有种类之别,也有开放的时间差异。要发扬学生个性首先得尊重学生个性,把学生看作与自己一起在求知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作一名“爱心使者”,努力做到爱学生、爱生活以及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应以利用文本,挖掘文本,去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去点亮学生个性的“火花”。

在新课程的课本中,选用了许多名家美文,其中就有很多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内容,需要我们教师去感悟,去触动学生内心。这里以九年级上册为例,来看看新课程包含的人文性内涵。该册共六个单元,第一单元精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乐音。如第一课诗歌《沁园春 雪》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雨说》是一首动人的爱之歌;《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蛐蛐和蝈蝈》和《夜》这两首优美的田园诗,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逸宁静的心境。试问,面对如此丰富的“爱”的内容,语文教师如果自己不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怎么能带领学生共同去体验呢?另外,第二单元有对亲情、爱情本质的诠释,第三单元有对人生的启示,第五单元有对人物命运的关注,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用爱心去感受、去容纳。

可以说,新课程首先给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并不单单是知识、技能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思想、情感上的。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怀着一颗爱心,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珍视学生的独立见解,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将能充分地享受到课堂气氛的和谐欢快,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二、精心设计的教法是发展学生个性助长剂

语文课内容博大精深、灵活多变,语言生动活泼,教师很容易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这一点是其他科目无法比的。优秀的教师可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肯学,并形成好的学习氛围。教法的设计一般应紧扣两个原则:

(一)教法的设计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语文的教学就应该是一个个生命个体所进行的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从而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例如在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唱主角,收到了良好效果。首先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讲故事比赛,目的是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概括的能力,从而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分析杨修到底该不该死,学生们争着表达自己的见解,大胆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杨修深谋远略,但他却无法预见自己的命运,该死!”有的说:“杨修死是因为他投错了主子,他的种种做法恰恰是因为他有个性,如果在今天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才”……争论相当激烈,对此我给予了高度评价,自然而然,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个性在争论中得到了发扬。我也曾经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上课,或者请学生自出巩固练习等。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对个体的关注,提供学生抒发独特感受的机会,就是真正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法的设计要具备活动性

尽量多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当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因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现代文教学中,有些可以进行分角色表演,如《变色龙》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些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手段来模拟情景等,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感受文章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列夫·托尔斯泰》我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把人物画出来,看谁画得最与课文接近。然后让学生在班上任选一位同学用语言进行外貌描述,其他同学猜描述的是哪位同学。在这些多种多样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竞争意识。

三、情境是学生个性之花绽放的“温房”

如果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中,就会引发学生的喜怒哀乐,就会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教师应该善于在课堂上营造文本情境,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境“温房”中才能展现真实的自我。创设情境的措施如下:

(一)巧妙的语言引导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除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还应言之有情。如果教师巧妙地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描绘情境,激发感情,那么就会紧紧地锁住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如九年级上册《雨说》,我这样设计导语:大自然可谓丰富多彩,且不论那斜飞的燕子、飘动的杨柳在诗人笔下是如何的生机勃勃,就是那点点雨丝也是柔情万种。那么有哪些描绘雨的诗句在你的心中驻足留恋呢?请说一说诗歌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的心很快地置身于情境之中,与我一起去感受、去体验。学生当堂生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表达喜悦之情;“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表达爱恋、温柔之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表达怨恨之心等等。学生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积极地投入课文学习之中。

(二)用朗读拉近距离

朗读是感知课文的主要方式。教师如果处理好朗读不仅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而且能从情感上使学生真正置身作品情境中。教师抓住朗读来再现逼真的情境,学生的体验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如在学习史铁生的《老海棠树》中我让学生尝试“奶奶。”“奶奶!”“奶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有的学生说:他对奶奶有后悔心理,应该读出难过的语气。有的说:他对奶奶很亲近,应该读出撒娇的语气。还有学生建议注意三个喊声的标点符号……此时,学生朗读课文就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进入角色之中,并读出自己心中的若瑟夫,使课本中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能说看似简单的朗读不能体现学生个性吗?

(三)用表演诠释课文

课文选编的内容有许多都提供了情境教学的有利条件,我们可用来组织学生表演,再现课文。当然表演不一定非排练课本剧,有时几个动作、片断同样可以起到效果,而且更容易操作。让学生表演,是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清楚的认识,以便对课文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因为表演者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加工,提炼取舍,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带有浓浓的个性化特征。如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文中有段孔乙己排出九个大钱的描写,我准备了九个硬币,请学生上来演示怎么“排”大钱,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同样就有不同的排钱方法。有一扔了之的,有一个一个按在桌上的。在表演中就不知不觉对孔乙己的心理进行了探究。在大家对孔乙己有了深入的研究以后,再让学生根据孔乙己摆阔气,掩饰心中的尴尬的心理演示排钱的动作,前后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就是学生在这节课的收获。

我深知:知识的积累与内化离不开主体实践,作为教师有责任将这种思想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把学生看作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力的个体,热爱学生,提高学生兴趣,精心设计教法,创设情境,放手实践,尽一切手段为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服务,从而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孩子找回属于自己的天性,使他们的个性在文学的熏陶中绽开出鲜艳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晓梅,张英宏编.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乡村教育变迁的动因及其展现形式 下一篇:如何组织物理课堂教学实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