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思考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10-27 07:04:43

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思考与对策分析

【摘 要】伴随大学生经济贫困问题的出现,“心理贫困”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对贫困生“心理贫困”现象和成因的分析,尝试探讨有效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从一个新的视角为妥善做好贫困生解困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成因与对策

随着高校缴费标准的逐年提高,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成为贫困生。针对这一情况,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奖助学金、省政府奖助学金等相继推出,同时各高校也通过“奖、勤、助、贷、减”等具体措施,加大了对贫困生的帮扶力度,实现了“不让一名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与此同时,引发了高等教育界及各高校对由贫困而引起的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研究。怎样帮助贫困生从物质和精神上“双向解困”是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现象分析

所谓心理贫困,这里主要指大学生由于生活贫困而诱发或催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对当事人的正常行为和活动效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自卑心态容易导致认知的偏激

同在一个宿舍的同学相比较而言,来自大城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无论从吃、穿、用等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还是初高中阶段的学习条件,都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感。现实生活中的差距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也往往最容易刺痛那些自卑而又自尊的心灵。生活的贫困,学习基础的差距,社会经验的缺乏,在他们自信心缺失的时候,以往的价值观、人生观都成了虚设,一切的怀疑与不可信衍生出偏激的认知观念。

(二)矛盾人格的转换容易造成心态失衡

大多数贫困的学生在当地是出类拔萃的,受到老师的喜爱、同学的认可以及邻里乡亲的羡慕。然而升入大学之后,之前有限的教育环境、匮乏的社会认知、缺少的特长表现等等,让他们不再出众,取而代之的是蹩脚的普通话、朴素甚至寒酸的装扮、捉襟见肘的经济条件,就连以往引以为豪的学习成绩都不见得是自信的资本了。这种落差所造成的心态失衡不是几日就可以调整过来的,除非在某一个领域的成功才能够帮助他们找回遗失的自信。

(三)内心的孤僻容易导致人际交往的自我封闭

我所了解的相当一部分贫困的学生并不是不愿意参加同学的活动,而是大多的班级活动或社团活动都是“有价”的,牵扯到花销、经费,对于生活拮据的他们来说再有吸引力的活动只能无奈望而却步。与此同时同学发自肺腑的对他们的“特殊照顾”往往考虑不周反而刺伤其自尊心。人在脆弱的时候展现出来的极有可能是相反的表现,用貌似坚强的言行掩饰内心的敏感与惶恐,用冷漠的外表遮盖内心渴望交流的冲动。

(四)内心压力大容易导致焦虑紧张

内心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方面的压力。不少困难生大学之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英语听力课形同虚设,更不用说口语和外教了。由于学习基础带来的学习压力无疑是导致焦虑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二是经济方面的压力。学费、生活费的交付往往需要父母含辛茹苦的“血汗钱”,甚至需要由兄弟姐妹辍学打工换取。感恩报答亲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愧疚感容易导致焦虑。三是自我压力。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敏感、多疑,害怕别人议论自己,容易把别人的真心帮助当成怜悯,甚至不惜制造假象掩饰贫困的状况。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成因探究

由于经济、社会、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贫困生数目逐年增大,贫困生问题日趋突出,成为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究其原因,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个人自我认知的定位与心理调适能力有关。并不是所有贫困的大学生都存在心理贫困的现象。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没有必然的联系。存在经济水平差异是现状,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讲无力改变这个客观事实,但他们可以做的是确立自我价值的评判标准。既然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与生长的环境,那么就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去改造它。然而做不到这点的困难生才会导致“心理贫困”的产生。

(2)受客观因素影响,随着招生规模扩大,贫困生比例也有较大增加。更多的贫困学生以个人的勤奋努力赢得了接收高等教育的机会。逐年增大的学杂费给不少大学生家庭增加了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出现了因学致贫的现象。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窘迫的生活状况,导致部分大学生相继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3)受优秀学生评价标准转变的影响。中学阶段学生一般在本地上学,教育生活消费较低,并且对学生评价主要基于学习成绩,只要学习优秀,就是佼佼者。因此,即使存在贫困生,也一般不会出现“贫困心理”。 进入大学,学习上没有明显差距,而更看重学生综合素质。贫困学生受当地教育条件的限制,特长、交际能力、知识面等均暴露出明显不足。对贫困与富裕的认识加深,反差显得格外强烈,生活贫困与精神贫困相继出现。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一般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采取措施,有效排除贫困生的心理障碍,已成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要想有效解决新时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教育,树立理想

造成某些贫困生心理素质不健全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高校应加强思想教育,通过榜样的教育、传统教育等手段,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通过勤工助学培养学生艰苦创业、自食其力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才能豁达大度,经得住各种挫折和考验。

(二)合理利用外界资源,加大助学贷款力度

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以及各类名义的助学金等给了困难学生以莫大的精神动力和实际支持。通过贷款,缓解了学费的压力;通过勤工助学,让他们自食其力;通过各类奖学金让他们变学习的压力为动力。广大贫困学生要敢于贷款,学费问题的解决摆脱了经济的困扰,将更好的树立自信,轻松地面对大学生活。

(三)建立健全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咨询体系

贫困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的大学生,通过树立典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组织团体活动等开展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关注贫困生的精神状态,尤其要关注生活在家庭不完整或家庭生活不和谐环境下的贫困生,必要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以期及时有效的消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不利因素。

(四)勇于承认差别,敢于直面自己

贫困生首先要接受各地区资源有差别、贫富有差别这个现实,同时要认清贫困不是自己的责任。贫困仅仅是因为生在了贫困的地区或家庭,不能说明没有能力,更不是谁的过错。按照生活的真实面目来看待生活,按自己的本来面目来透视自己,坦然地接受现实中的我,做一个内外统一的人,保持心灵的健康和纯净。

(五)善于开发资源,发奋成才

很多贫困生都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吃苦。贫困同学要正视自身劣势,不怨天尤人,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当长处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时,就有了自信的资本。如果能把自身的资源和周围的资源好好地结合起来,利用起来,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魏金陵等.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勃.大学生人生困惑及应对[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晓阳.高校贫困生心里贫困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5,(5)

[4]李宇凯等.新时期高校帮困育人工作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9)

[5]陈雯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6)

[6]夏金元 李晓燕.高校贫困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J].成都大学学报,2010,(7)

[7]戴晓英.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其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1,(3)

上一篇:趣图趣话 12期 下一篇:注重数学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