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匠人”精神

时间:2022-10-27 06:27:30

【编者按】

2015年3月l7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等到成都市调研职业教育,与市级有关部门、部分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代表进行了座谈;

3月l8日,中德(成都)职业教育委员会筹备会议在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召开。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姚凯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3月20日,市政府资政杨伟到蒲江县调研职业教育,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姚凯参加调研;

4月9日,成都市启动首届“职业教育活动月”……

不到两个月,职业教育相关新闻频频见诸成都教育网新闻动态栏。作为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有着直接而密切联系的教育形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更被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经济要突围必须转型升级,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与经济甚为密切的职业教育,被提上了加速改革与发展的日程。

古时的中国不乏优秀的匠人。

庖丁在文惠君面前表演解剖牛的技艺,动作干净俐落如商汤时代的舞蹈,声音节奏分明如唐尧时代的音乐。文惠君惊讶:“你解牛的技术为何会如此高超?”庖丁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张小泉制剪,选用浙江龙泉、云和的好钢镶嵌在熟铁上,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磨制,干锤百炼,制成剪刀刃口,再用镇江泥砖磨削,经过繁复的工序,一把“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的剪刀得以完成。

事实上,古代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匠人之国:春秋战国的鲁班、墨子、欧冶子,隋朝的李春,三国的马均,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样式雷”……2000多年来,中国匠人人才辈出,创造了灿若星河的工匠技艺,从被罗马人惊为天物的丝绸,到薄如蚕翼的纸张,最后形成了烧造、织绣、印染、木作、装潢扎糊、剪镂、刻印、画绘、塑作等诸多门类。而最早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中国的,恰恰也是中国的工匠技艺――“瓷器”,从此,世界以这种工匠技艺的名字“China”,来称呼中国。

今天的中国,匠人精神式微。而培养匠人的职业教育体系,也面临诸多困境。如何在新形势下,为各行各业源源不断提供技艺高超的“匠人”,是今天放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考题。

“匠人”之魂――精益求精

“匠”,说文解字道:“木工也。从[从斤。斤,所以作器也。”一个箱子装着木工用的斧头,指示着在某一方面具有专业技术的人。

作为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于自负的自尊心,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这就是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的典型呈现,在日本职业人身上可管窥一二。从江户时代起,日本匠人中就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匠人文化。匠人们拥有极强的自尊心。对于他们,工作做得好坏,和自己的人格荣辱直接相关。正因如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极度认真。对于如何使手艺达到熟练精巧,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近于神经质的艺术般的追求。他们对自己每一个产品、作品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以自己的优秀作品而自豪和骄傲。

把自己的手艺当作生命去珍惜,孜孜不倦地不断锤炼自己的作品,追求更高的技艺和更完美的呈现,这便是匠人之魂,它可以存在于世界顶级设计师身上,也可以从一个拉面店师傅的身上寻见。

春节期间,中国游客蜂拥到日本购买马桶盖,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制造的反思。在国人逐渐富裕起来的今天,我国的制造业却未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而日本产品的精益求精,长于细节,获得广大国人消费者的青睐。这一现象引发疑问:难道中国无匠人?

事实上,匠人自古在中国社会具有崇高的地位。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便产生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最早雏形――专业技术教育。土木工匠祖师鲁班、名医扁鹊,或传授工艺,或传授医术;诸子百家中的墨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而且精通机械制造原理,其门下有三百余弟子;汉代官学和私学中开始建立高级的专业技术教育,到唐代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专业技术教育体系。到宋、明、清三代之后,高产农作物等普遍种植,冶炼、丝织、棉纺等都有了较高水平,出现了手工业脱离农业而独立发展的趋势,涌现出许多科学家和科技著作,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专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进入机器工业时代,我国受西方文化冲击,1913年兴起了职业教育思潮。当年,黄炎培先生在上海组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倡导“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思想,提出在中学增加职业科和创办职业学校。这些举措既是西学东用对教育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中重功名、轻实用思想的一种挑战。民国期间,教育当局曾训令全国:小学应切实施行“工作科”;“初中应审查地方情形,切实遵办农、工家事各科;中小学生应一律参加校内劳动工作,对于各科生产作业尤应特别注意。1932年12月颁布了《职业学校法》,1933年颁布《职业学校规程》,遗憾的是,由于政府腐败,经济凋蔽,虽几经倡导职业教育,但终难得到应有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加速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政府的主要目标。1951年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实施中等教育,如建立中等专业学校、业余中学等,不久又创办了技工学校、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这应当属于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之始。随着国家建设逐步向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从1978年扩大农业中学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到1996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近20年的努力,使我国基本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职业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础。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职业教育开始加速发展。然而,“匠人”精神与文化,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与日益浮躁的风气中,多少缺乏生存土壤。职业教育――培育今之匠人的“孵化器”,在这一过程中,重新被审视。

“匠人”之培育――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发生着或直接或间接,或紧或疏的关系。一方面,职业教育受制于社会其他系统,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作用于社会其它系统,即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都以一种特有的力量,或同时互相作用,或以独有的方式,或快或慢,或显或潜的影响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关系的发展。

职业教育与政治

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政治与职业教育的联系比较密切,它是通过政治本质、政策法律、行政手段来影响和管理国家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由于在政治上的方向性、教育上的有效性,服从并适应社会的政治关系格局。通过培养一定的政治人才,使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得到补充,使现有的政治关系得到巩固。由于职业教育分布在社会各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发展了社会经济,壮大了经济对政治的制约作用。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劳动力,而劳动力又是社会公民,他们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或阶层,充当着社会一定的政治角色,以一定的政治行为,在社会政治中发挥作用。职业教育有意识培养受教育者的参政议政意识,增强他们的民主和法制观念,同时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政治管理能力。在我国,工人阶级既是领导阶级,又是政治生活的主体,它的受教育程度对我国社会政治产生很大影响。

职业教育与经济

职业教育对经济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日益扩大、增强。在大工业生产之前的社会生产,基本上是手工操作,生产规模狭小,科学技术应用受到局限,发展生产主要靠工人的经验,这时职业教育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需要受过教育训练的人员,职业教育直接影响劳动力的质量,而劳动力的质量又直接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且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飞速发展,劳动者就业岗位所需技能的要求相应提高,职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并受到广泛的关注。

前工业时代生产中的技术更新,主要依靠劳动者生产经验的积累。进入工业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后,则依靠科研来推动生产技术的更新和管理的改善。但是这种科研成果到生产技术更新的推广必须要有一个职业教育才能完成。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掌握科学技术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使潜在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生产技术。

在今天,社会的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化,劳动者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劳动者质量,不仅反映在对劳动能力的一次性层面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劳动能力的更新和更大适应性、开拓性上。人们在生产和技术的更新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必然要求劳动能力随之更新。而劳动能力形态的更新主要是靠职业教育来完成。

职业教育与人才培育

职业教育最直接的意义,在于能够培养大量的我国目前急需的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

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占据着特殊位置。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是使个体的人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和更新,是其间最基本的桥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中介职责,职业教育是面向个体、融入社会的行业,将人才资源职业化、岗位化,实现中国经济的增效升级。

曾指出,要通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将中国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他说,中国有13亿人,9亿多劳动者,如果大多数掌握了高级技能水平,那将是“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较大,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就业率及从业质量,把中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帮助企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做出努力,这不仅促进了企业的进步,更对社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与社会

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表征为哲学层次上的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社会的客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主体。因此,马克思把人的发展与这种发展的外部社会条件的形成,看成是一个两相一致的社会实践过程。他不仅承认环境决定人,而且认为人也决定环境。人的发展受到环境之约,又决定环境的发展。

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同样呈现两相一致的特征。

首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需求有着不同的表征。具体表现在不同职业形态对人提出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这样的要求是可观的。而人通过职业活动改变了世界,引起了职业形态的变更,从而引起职业能力要求的变更。

其次,职业教育反过来作用于社会需求。职业教育之力是通过职业活动得以施展的。细微的职业活动凝聚成一股巨大的能量,缓慢而坚定地推动着生产力向前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促成生产资源的重组,劳动组织的重新机构化,最终引起职业形态的变革。也就是说,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活动能对社会需求形成一股巨大的反作用力。

那么,从微观角度而言,职业教育之力究竟呈现什么样的景观呢?从根本上说,职业教育之力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始终如一地引导着职业活动的前进方向。从手工职业人的原始圆满、初始整体性教育,到工业人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再到个性职业人摆脱职业的单维性束缚、追求自由发展的历程,体现了一种发展的连贯性,即寻求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两相统一。

斯普朗格认为,人与世界是和谐的。职业将客观文化和主观需求结合起来,既是客观文化的载体,又是满足主观需求的手段。职业具有双重维度,一方面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客观存在,不可更改,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顺应内心的呼唤,来选择适合自己内心旨趣的职业。因此,职业的客观维度和主观维度,将人和世界以一种自然而完美的方式连接起来。

“匠人”培育在蓉城

成都作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城市,近年来对“现代服务业”的空前重视,正是体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的经济格局。

2015年3月18日,中德(成都)职业教育委员会筹备会议在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姚凯出席会议并作讲话,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等应邀出席会议。据了解,中德(成都)职业教育委员建成后,成都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建立该委员会的城市。成都也将引进西南地区酋个AHK职业资格认证,并在蒲江县试点“双元制”模式,为德资企业针对性培养和输送职业技术人才。

这次会议,仅仅是成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新征程中的冰山一角。作为西南地区人才培养与输送的最大来源地,成都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投入上不遗余力。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下,国家对高层次的技术工人需求将急剧增长,面对新的就业形势,成都踏上了促进围绕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征程。

新征程之:落实顶层设计,占领高起点

2009年,市政府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的决定》;201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成都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成都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3年,成都市第一部教育地方法规《成都市职业教育促进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成都依法治教迈上新的台阶;2014年,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成都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市教育局等六部门印发《成都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印发《成都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鼓励办法(试行)》。

2009年以来,成都市各级投入职教攻坚的资金达40多亿元,推动了全市12所中职学校异地新建,90%的区(市)县有一所部级示范或省级及以上重点中职学校,全市公办学校校均规模超过3000人。市本级投入10亿元,新征地500余亩,组建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全市共建成对接成都重点产业的专业实训基地80余个,生产型实训基地60余个,全市实训设备总额达到5.6亿元,实训工位数4.9万个。新办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职学院。

在此基础上,各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目前为止,成都市共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3所,部级重点中职学校20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19所,在中西部处于领先地位。建立了6个行业高级人才领衔的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近几年,共选派700余名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赴德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培训,赴上海、宁波等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全市“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数比例达到70%,“双师型”教师比例指数位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二位。毕业生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双证率”达到80%,就业率96%,80%的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月收入最高的达到8000元。新征程之:持续推进职教改革与创新

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成都市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特色化发展。成都市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需求,改扩建了成都市现代制造职业技术学校、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信息学校、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成都市经济开发区汽车产教联盟、成都市旅游产教合作与培训中心等相继组建起来。同时,成都围绕机械制造、物流、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和川剧、蜀绣、烹饪等地方文化特色,开展特色院校建设。

进一步推进集团化发展

成都市深化专业职教集团建设,按照“牵头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同专业的学校、行业、企业”的“1+1+N”模式,组建了11个专业职教集团,覆盖2/3以上的职业院校,参与专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公共实训基地分别达431个、22个、13个,职教集团以专业为纽带,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印发《统筹城乡职业教育“3+N”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以3所市属高职院校为龙头,实施托管领办、中高职衔接、师资队伍提升、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创业就业行动计划。3所高职学院已与22所中职学校签订集团化办学合作协议,实现了生源衔接、课程衔接,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有效提高了薄弱学校办学实力。成功创建2个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成都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是成都地区第一个由高职院校牵头组建的教育集团,全力推行区域旅游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集团立足“全域成都”,突破区域限制,体现了城乡统筹、全域覆盖的特色,基本涵盖了成都一、二、三圈层开办有旅游专业的中职学院,以及成都旅游业主要门类的众多企业和部分民办中职学院、民办教育机构。在旅游专业中高职衔接方面,由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三圈层各职业院校,引入酒店、景区等企业方提出人才培养需求及目标,行企校共定人才培养标准和中、高职阶段不同的课程设置安排,建立实训创业中心,实施学生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资格认证和入职培训。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成都市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正在抓紧完善《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方案》,全市15所职业院校先期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如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四个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以‘校中厂’为载体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等。此外,成都市还强力推进AHK项目建设,与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签署了“职业教育合作备忘录”,投入4800万元在蒲江县建立德国工商大会海外商会(AHK)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成都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以及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级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深入而全面。该院的软件分院、旅游分院、工商管理与房地产分院分别依托成都高新区成职软件教育园、成都旅游职教集团、国家商贸城等园区存软件技术、酒店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上进行了校企深度合作,其合作形式的独创性和务实性,深受学生欢迎与肯定。

上一篇:静心教育 静等花开 下一篇:安坐菩提下,静思家与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