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广场设计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时间:2022-10-27 06:04:15

高校校园文化广场设计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摘要:校园文化广场是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校园规划功能分区和形式主义的制约,逐渐忽视了校园中的使用者——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行为需求,在使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校园文化广场的规模、尺度过大,交通人流的混乱,细部空间缺乏设计,使人们难以驻足、停留,无法进行各种活动,造成校园文化广场非人性化、广场空间失落。本文在阐述环境——行为心理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校园的重要室外空间——校园文化广场作了适当浅析。

关键词:[校园文化广场] [人性化] [行为] [心理]

1.1校园文化广场概念界定

校园文化广场是步行化的校园室外空间,与城市广场相似是一个建筑、道路、绿化围合的具有三维特性的空间,吸引校园学生聚集的校园场所空间,校园活动的中心。校园文化广场从属于城市广场的范围,使用功能上、空间构成和类型与城市广场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校园空间和文化的特性所在,校园文化广场的个性和特质又不同于城市广场,它凝结着校园的精神品质,突出校园的文化和历史,它有别于一般的校园外部空间,是大学校园重要的室外教育和活动场所。

1.2校园文化广场人性化设计

校园文化广场是学生学习、交往、游玩、休憩的理想场所。人性化的设计就是在校园文化广场的设计中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按照师生活动规律统筹考虑交通、休闲、交往等多种功能,强调人与环境的融合,从布局形式、空间尺度、环境氛围、交通组织、小品设计等方面创造有亲和力的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开辟一个赋予学生感受个性成长需要和心灵成长力量的天地,营造在其中学习和生活会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的环境氛围;满足不同群体和各个层次、年龄段的学生的基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行为需要的场所,促进他们的积极交流和交往活动,使校园文化广场成为更好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场所空间。

2.1环境-心理行为理论

环境心理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多门学科,重点讨论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环境心理学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社会物质环境有力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同时人作为环境地塑造者和使用者,也会对所处的环境产生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反应,并在长期的共生和演变中,或是改变环境适应自身,或是改变自身适应环境。

人的行为是人和环境互动的结果,勒温提出了人类行为的公式:

B=f(P.E)其中,B:Behavior; P:Person; E:Environment。

这说明无论是个体或是群体的人,都是行为的主体,也说明了是人与环境的共同作用或两者的互动关系决定了人们当时当地的行为。

2.2校园环境-心理行为研究

2.2.1校园行为模式

校园中主要的行为活动,是师生日常生活中的教与学活动的集合,是为满足知识的传播、传递、创新等采取行动的过程。对高校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分析,大学校园中的基本行为大致可以分为认知识别、功能使用、交往和个性培养四大类。

认知活动:是人在环境中定向、定位、和寻址并能在付诸行动之前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涵义并寻找合适的参照系给自身定位。

功能使用:指学生学习、生活、研究、运动、交通等基本行为。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理念的更新等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并走向集中型、开放型、智能化。

交往和群化:是人们社会联系地基础。对师生沟通、学科交融、交叉、知识碰撞,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个性培养:大学校园应充满个性化发展地场所,为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公共到私密地领域发展空间。

2.2.2学生的心理需求分析

在参照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和高教理念的基础上,将校园空间环境中人

的物质、精神两层面的需要也分为了五个层面,见附表

高校学生正处于社会化时期,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急剧发展,交往及自我展示愿望强烈,主要表现为社会化的需求与自我确定的需要,即依靠社会为自己提供信息和感情交流,同时通过社会使个人被他人所了解并得到承认。公共空间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外部环境。

学生生活的最大特征是群体性,而集体意识、协作精神是高质量群体生活的基础。团结与协作对于学生尤为重要。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也是学校的一个基本任务,而相互交流是培养集体精神的前提,足够的公共空间为学生们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高校学生特定的心理及学生生活与行为的群体性决定了公共空间在校园规划中的重要性

3.1大学校园文化广场与使用者行为心理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人在某一环境中,经过感知会对环境中物体发出的信息进行识别与分析,这是一种对空间使用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对人们的感知方式进行认识,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对环境中事物的认识。

3.1.1校园文化广场中的心理感知

(1)校园文化广场中的视觉感知

人与外界发生联系进行信息交换时,在所有感官系统中视觉可接受信息的范围广、距离长,接受的信息量最大,是人最为敏感的感官系统,成为信息收集、加工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校园文化广场中,视觉首先对空间环境进行直观认识,广场中的重心和轴线就是利用了视觉诱导,在视觉平衡中突出、强化了信息的传递,利用特殊的形态、色彩和质感表现出空间中的某种特质。

(2)校园文化广场中的听觉感知

虽然听觉感知的信息远远少于视觉,但是声音无处不在,与空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柔和的声音对空间环境氛围的烘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校园文化广场中自然的虫鸣鸟叫声,会给人带来平静的气息;校园广播台的节目可以加深学生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学子们的欢笑声在广场中回荡,可以为空间增添无限的生机。

(3)校园文化广场中的嗅觉感知

嗅觉可以增添人们丰富的感受,有助于提升空间环境的品质。校园文化广场中的一些植物如桂花树等,能够散发出清新的香味,弥漫在空间中,让人感到舒适;而污物和污水的气味则会给人们带来不适的感受。

(4)校园文化广场中的触觉感知

触觉是人们近距离接触事物后的感受,如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风吹、日晒、雨淋等气候变化,对人的影响较大,有可能会直接改变人们在校园文化广场中进行的各种活动。人们在接触使用设施时,如座面的高低、宽窄,表面的光滑、粗糙软硬、冰冷和灼热的程度,都能影响到人们使用的感觉,如果不符合使用标准就会带来不舒适感。因此触觉的感受,跟人们行为的关系十分密切。

3.2校园文化广场中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分析

大学教育除了学习探讨外,还需要有思想交流和生活的接触,加之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各种学生团体并存,决定了校园中交往次数频繁,内容丰富的特点。

校园文化广场中有各种行为包括散步、阅读、健身、游玩、毕业拍照、集会活动等。在校园文化广场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多种环境——行为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进.大学校园人性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2]刘洋.重庆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3]谷建.马尾巴的功效——大学校园建筑室外空间对人的行为模式的影响[J]. 建筑创作 2002,12

[4]薛超;大学校园文化广场人性化的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上一篇:浅析脚手架安全控制 下一篇:通信局站防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