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活动区创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27 05:01:11

大班语言活动区创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语言区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基本设置之一,它作为学习性区角活动中的一类,是教师根据语言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的创设环境,投放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操作摆弄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语言的一种活动。它以其个别化学习的鲜明特点,弥补了集体教学中目标内容统一化、指导无法顾及个别差异性这一先天缺陷,无疑对幼儿个体语言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大班语言活动区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大班孩子随着脑功能的日趋成熟、抽象思维的相应发展,他们需要借助更多的简便、快捷的语言与日益扩大的外界进行交流。鉴于此,我们开辟了语言区:图书架上投放若干图文并茂、新旧不一的幼儿读物,墙上张贴一些集体活动时用过的故事或讲述图片,一架小型的收录机及故事磁带,一些识字卡片等材料。但不久就发现来语言区活动的孩子越来越少,进区活动持续时间越来越短,直至无人问津,最终成为摆设。

语言区为何无法吸引幼儿?“对照定义去看现状,必定能发现问题所在。”根据区域创设目的要求、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语言活动的特性,我们进行了原因分析,发现了问题的症结:①忽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5~6岁的孩子,对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表现出兴趣,而我们的语言区材料变化少,缺乏挑战性,自然无法激起他们的兴趣。同时,大班幼儿已能正确地说普通话、连贯性语言及语言的理解性得到了较好地发展,但倾听能力相对薄弱;有较为丰富的词汇,对文字有初步的兴趣,有主动探索汉字的欲望但阅读习惯较差等。这些幼儿的实际水平,教师在设置语言区时都忽视了,材料没有处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不是孩子当前所需。②提供的材料缺乏问题情境。老师只是将一些图书、图片等资料进行简单的组合堆放,不能使孩子通过探索明确问题情境,所以孩子每次进区均只能凭自己的原有经验翻翻书、听听故事;要么就只能漫无目的地转悠,而后离去。③忽略了幼儿语言学习的特殊性,即语言是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双向交流的过程发展的。无论是在语言区看图书、听故事或是讲故事,都是自顾自的单向活动,缺少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法引发幼儿与之产生充分、有效的语言交流。④没有给孩子提供自主选择的可能。区域活动的优势在于体现个别化学习,然而我们的语言区活动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材料层次较为统一,不能满足孩子不同的发展水平和需要。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按需设置区域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为此,我们确立适宜的“听、说、读、写”的大班语言发展及阶段性目标,结合幼儿当前发展需要,创设了“亮耳朵”、“小小阅读家”、“书写绘画区”等系列化区域活动内容:

(1)“亮耳朵”――引进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脑、录音机、语言学习机等,借助多通道参与的方法,让幼儿在反复地听听、排排、画画、讲讲过程中提高理解性、辨析性倾听能力。

(2)“小小阅读家”――采用分层次投放的方法,定期提供一些情节集中、有趣、主题内容突出、有画面、有文字的画报类读物,让幼儿针对作品进行看、讲、读活动,从而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解基本的阅读方法。

(3)“书写绘画区”――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幼儿进行与书写活动接近的、特殊的绘画练习,加强幼儿手对笔的控制能力。我们选择有质感、可塑性强的沙子作为材料让孩子用图画的方式临摹自己感兴趣的字。并选择一些“形”本身就是或接近汉语拼音字母的字形、数字字形或汉字的某些内容,如吹泡泡“O”、水波纹“M”等制作成砂纸字模板,让孩子看字、闭眼沿着轮廓线摸字、拓印字等。当孩子们对整个字形有所认识后,就让其到沙子堆里用手指写字。会流动的沙子随着手指的移动快速地变化着,孩子们玩得乐此不疲。同时,还用铅笔或水笔进行画线活动。所画的花纹、线,接近于汉字、拼音、数字,如:交叉线、弧线、螺旋线、羊角纹、回纹线等。当孩子们看着展示墙上张贴的花纹、线,创造性地进行表现时,会不自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交叉线像井字”、“弧线像拼音W”、“螺旋线像6”。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前书写技能便逐渐形成了。

这样的区域设置,既考虑到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既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又具有领域特色。这样的区域内容安排,既单一又全面;既可以在玩中学,又可以在学中玩。这样不仅促进了幼儿的口头语言发展,而且帮助幼儿做好了学习书面语言的准备;不仅提高了幼儿日常交往语言的水平,而且锻炼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使用语言的能力。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马秋斯金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问题教学”,他强调教学活动应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主学习,问题情境创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学习的兴趣性、主动性、有效性。因此精心设计蕴含目标、任务和方法的问题情境,是让语言活动区活起来的有效举措。

(1)问题提示。在教师录制文学作品后再录下由易到难的问题,促使孩子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感受作品内容、主题和人物形象等。如在《小狐狸请客》的故事后再录下这样几个问题:“小狐狸为什么等不到朋友?”、“你觉得小狐狸的家是怎样的?请你将它画在纸上。”、“如果你是小狐狸,会怎样向朋友介绍自己的新家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提示,孩子就更有目的和自主地进行语言操作了。

(2)图示引路。大班孩子已有一定的视图能力,并且抽象思维开始萌芽,为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较为直观形象的图示让孩子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如针对孩子握笔姿势、书写姿势不正确的情况,可以将小学生正确的姿势拍下来,放大后贴在书写区的墙上,幼儿自我对照进行调整。针对幼儿朗读诗歌、讲故事时拖延声调缺乏抑扬顿挫的现象,可以在展示墙上提供文学作品语音谱,让孩子们观察、熟悉、理解语音谱上的标记,逐句练习朗诵。在图示的隐性指导下,就不必担心区域活动因指导不及时而导致无效了。

3.多向参与,对话碰撞。

《纲要》强调:“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为此,我们从为幼儿创造“使用语言”的环境着手,对语言的材料和活动形式进行了调整,在“对话”的过程中使语言区的交际功能得到了发挥。

(1)人机对话。在视听角中,可以在原来的故事录音中加入一定的问话,随着录音问话,进行一定的语言交流。还可以发动孩子将家中的学习机带到幼儿园,利用机器本身的评价、语言指导功能,使孩子能够及时得到对于自己语言运用的评价,可大大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

(2)生生对话。《纲要》提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针对幼儿只想自己表演不愿意倾听、不会评价、表演区中只有演出而无观众的原因造成的孩子表演无情趣,语言运用不生动等现状,我们设置了最佳演员和最佳观众两个奖项和相应的奖励标记,演出结束后让观众有目的地评价演员的表演:有好听的词就奖励他一张画有耳朵的标记;有心理活动的就奖励他一张画有爱心的标记;有对话的就奖励他一张画有嘴巴的标记;声音响亮的就奖励他一张画有金喇叭的标记……观众之间也相互评比:谁看得最仔细就得“千里眼”的标记;谁听得最认真就得“顺风耳”的标记。大班幼儿已出现了有意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活动前有了明确的目的后,活动中就会显得更投入主动,评价时因有话说而想说了。这种民主、平等的生生互动,既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评价能力,也更好地促进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演能力。

4.材料提供凸现层次

每个孩子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材料投放也应具有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兴趣的孩子,就是将一个内容所需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同一内容有不同的难度差异体现,从而能够适应不同能力层面的幼儿的需要,如倾听区中的《听画故事》: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如此变革后,语言区再也不是一种摆设了,它极大地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区语言学习的兴趣,充分挖掘了孩子内在的语言学习潜力,最大可能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原来冷清的语言区变成人气渐旺的区域,促进了不同层次的孩子语言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下一篇:中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高考英语试题中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