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族”:从课堂到写字楼

时间:2022-10-27 04:35:35

“高校创业族”:从课堂到写字楼

6:15闹钟响了,陈煜洗了把脸,打起精神,往书包里塞了几本课本和一本工作记事本,顺手拿了袋饼干,蹑手蹑脚地把门掩上。出了公司,搭上开往学校的公共汽车。7:20来到教室,与其他同学一起,开始了复习考试。唯一不同的是,考试结束,他又要马不停蹄地赶回公司――回复未接的电话,处理等待他签字的业务,召开会议了解公司一天的工作情况……陈煜现任温州某商贸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经理,同时也是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学院一名大二本科生。

像陈煜这样既是学生又是老板,边学习边工作,穿梭于课堂和写字楼之间的大学生,人们称他们为“高校创业族”。武汉各高校活跃着一群这样的“创业族”,很多学商贸或学计算机的班级甚至出现了全班经商的热潮……

创业:激情燃烧

陈煜的“生意”起源于一篇题为《大学生创业,5年挣1个亿》的文章,上面介绍说一名大学生在温州创办了家公司,推出了一种专门针对大学生服务的“学子卡”,市场前景十分乐观。这立刻触动了陈煜的商业神经:温州大学生不过7万,5年都能挣到1个亿;而武汉至少有60万大学生,市场潜力要远大于温州。于是他主动与温州公司联系,幸运的是,公司也对陈煜的构想感兴趣,任命他为武汉分公司经理,全权负责武汉地区的业务。

2004年7月13日,陈煜正式走马上任。两个月的时间,陈煜的公司和武汉500个商家建立了一年以上的正式合作关系。目前,陈煜所管理的武汉分公司是总公司在全国4个营业点中业绩最好的一个,每天都有学生主动上门办理会员卡,每月毛利有4万~5万元。由于业绩良好,陈煜已被提升为总公司的副总经理。

“我整整跑了3个月才把公司注册上。”李华是刚毕业的武汉大学研究生。2003年5月他在武汉市创办了一家自己的软件公司。“创办初期,感觉最让人头疼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人际交往。现在才知道,如何与商家打交道,如何与政府打交道,是很有学问的。前期的市场开发很难,凡事我都要亲力亲为,没少东奔西跑!”

目前公司的运营状况良好,在深圳还设有分公司。李华在大学期间成绩优异,曾获过“全国青年少年科技创新奖”,个人拥有6项专利技术。公司现在从事的酒店管理系统开发和安防软件开发等业务也是基于他的专利技术。

郭志军和杨运平是武汉理工大学数学系大四学生。他们在学校积攒了一年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制作经验后,于2003年11月,共同创建了一家网络设计工作室。工作室刚起步时,他们把凑来的几千块创业资金全砸在了广告宣传上。“我们不乘电梯,专走楼梯,做贼似的生怕被保安拦住去路。记得我第一次发单时,竟然被正在扫楼道的一个清洁工赶走了!”郭志军笑着说,现在我们每个月都有活干,忙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接一二十个单子。正式注册成立公司是水到渠成的事。

守业:难以为继

现已是某高校交通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的罗侃,提起大二时的创业情景仍记忆犹新。他和7个同学创办了一家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中介公司。公司的发展速度惊人的快,短短几个月时间,业务已经遍布武汉几乎所有的高校。“可以说,当时每天我们看着利润上涨,几乎是直线上升!连我们自己都在怀疑钱真的就这么好赚?”

然而,罗侃的合伙公司在经历了半年的快速运营后,业绩开始出现滑坡。公司内部成员在意见上的分歧愈演愈烈,甚至到了停业整顿的地步。最后,罗侃退出这家公司,选择了考研。

罗楠现在读大四。两年前,学广告专业的他与同住一栋寝室楼的“兄弟”组成了一个网络工作室。他是工作室的“头儿”。目前,工作室业务主要是为各个公司制作网站、电视片头,设计图标或承接一些宣传活动的内容。但罗楠毕业后并不打算继续经营工作室,“因为我觉得现在继续创业一是后续资金无法保障;二是我们的商业关系网都是朋友的朋友,太单一了。特别对于广告这行,专业知识、管理经验的储备还很不够。说到底,我认为火候不够时最好还是踏踏实实学点东西,做点实事好”。

大学生创业:难在何处

大学生创办的大多是服务性公司,且规模都不大,首次注册资金大都在70万元以下,绝大多数创业组织以自筹方式募集最初的运作资金。投资及资本运营一直是大学生创业必须直面的难题。

某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彭攀说,目前我国的“二板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银行信贷对“学生公司”也不理不睬,瞄准大学生的风险投资商更是寥寥无几……这些决定了大学生创业不可能采取向社会公开募集的融资方式,后续资金难以保证。

“创业族”普遍感到学校和社会的差距很大,走向社会后才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社会阅历也很浅。他们大都认为,经营好一个企业不是想象的那样容易,对大学生个人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些因素往往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创业失利的罗侃回忆说,当时虽然表面上是业务方面的分歧,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大了,但作为学生的自己各方面还在原地踏步。合伙人所能利用的资源已所剩无几,7个人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况且,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身上的压力大了,来自家庭、社会的顾虑也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很难继续经营下去。

“其实,不是你的产品好、有市场,就不愁销路。一笔生意的最终敲定取决于很多因素,有些资源是大学期间根本无法得到的……在商业运作中,那些非商业性的因素是很微妙的!”李华感到,市场竞争并不是完全透明的,大学生对市场的估计往往比较理想化。

某商学院一位营销学专家表示,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可走,商海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危急时刻,这对管理者个人素质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大学生涉世较浅,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人际关系还没形成“网”状,缺少商业指导……这些决定了在关键时期,大学生很难做出一些果断又风险系数较高的决策,也找不到“跳板”可以依靠。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生创业大都“九死一生”的原因。

(插图:卢宇然)

上一篇:匍匐在地才会看到细节 下一篇:最有创意的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