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看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

时间:2022-10-27 04:26:48

从《孔子》看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

【摘 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好莱坞电影的霸权给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从一部《孔子》所遭遇的《阿凡达》冲击便可见一斑,在外来电影与本土电影激烈对决的今天,探讨中国电影发展所面对的挑战和生机,寻找中国电影发展的出路,力图以优秀的本土电影为载体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是本文的意旨所在。

【关键词】全球化 好莱坞电影 本土电影

【中图分类号】J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100-02

1月22日,胡玫导演、周润发主演的国产大片《孔子》正式上映。这部斥资1.5亿、历时3年、剧本改33稿、特技镜头400多个、道具创纪录3500种的电影,2500年来首度将中华圣人孔子豪迈跌宕的传奇生涯和惨烈绚美的春秋争霸乱世搬上大银幕,号称“2010年中国第一史诗大片”。《孔子》的上映与这两年在文化学术界轰轰烈烈展开的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大国形象”的讨论不谋而合,更可以看作是处于后奥运时代中国文化自我塑形的表现,理所当然应被视为在全球范围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塑造大国形象的一面旗帜。然而从票房收入来看,它却受到了自1月4日上映以来就倍受欢迎的、不断刷新全球票房历史记录的好莱坞科幻影片《阿凡达》的冲击,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孔子》上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引发了一场关于《阿凡达》与《孔子》的激烈争议,导致了一些影迷的对立情绪,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反孔精英”,在互联网上表示要抵制观看,各大媒体闹的沸沸扬扬。其实就电影本身而论,《孔子》虽然不能称得上是登峰造极,但至少也算是上乘之作。从影片壮观唯美的画面、真材实料极具考究的道具,到角色、服饰、场景、台词、剧情等种种细节来看,极具观赏性。但是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瓶颈呢?它是否反映了我国本土电影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中国本土电影发展的环境

资本主义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出现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建立全球化自由市场准备了历史条件,正如有人指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就是所谓的‘世界体系’”。在这一世界体系中,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核心国家依赖其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的控制而不可避免地占据着霸权地位。随着中国加入全球自由经济的步伐加快,好莱坞进入中国的进程也在同时加快。美国在递给中国进入WTO通行证的同时,好莱坞也推开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在好莱坞看来,中国的电影市场,“它不只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钻石矿”。潜在的13亿双观众的眼睛,对于好莱坞来说是一个无法释怀的诱惑,他们预计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电影市场,超过欧洲(年票房收入44亿美元)和日本(16亿美元),甚至在未来,每生产四部美国电影就会有一部针对中国和东方市场。显然,在未来,中国电影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几部好莱坞“大片”,而是美国电影赖以发展的整个政治经济产业体制,是好莱坞电影在近百年中积累下来的所有国际化、全球化经验和优势,是被称为“音影巨兽”的那些超级跨国公司的横冲直撞。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威胁,来自于美国国家力量和“现代化”文化的强势背景,还来自于其对国际电影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年培育,当然也来自于它利用自己的优势对于电影人才、资金、技术的广泛吸纳和融合。当然,可想而知的是好莱坞的全球化在冲击着中国民族电影工业的同时也通过色彩缤纷的电影形象推销着美国商业、文化、政治、生活方式和价值理想,影响民族社群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延续,制造美国式的“全球趣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现实和将来。我们的本土电影目前就处在这种被“全球化”的环境中,如《孔子》遭遇《阿凡达》一样,不得不面对来自好莱坞的挑战。

二、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因为自己特殊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制度,至今,不仅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经济实力,而且也没有市场经济的政治经验和文化传统,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电影在好莱坞的全球化扩展中必然会处于竞争的劣势。

在中国,电影曾经长期被简化地理解为政治宣传手段,被强制性作为政治意识形态载体来管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和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的文化本性没有被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宣泄和疏导潜力,弱化了电影在竞争激烈的大众文化市场上的占有力而使电影的融资能力、投资能力下降。90年代,在内地播放的好莱坞影片数量上虽然只占到10%,却瓜分了60%的票房收入,当然,面对好莱坞的威胁,中国政府也采取了种种行政措施来支持国产影片的生产和流通并限制和控制进口电影的数量和传播,采用制作、发行、放映业的体制变革和走大型化集团化的方式来与外来电影抗衡,而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电影人则试图在中国意识形态的有限空间中通过国际化策略扩展电影的生存空间,如90年代初期,纷纷走向世界的张艺谋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或者通过本土的产业化运作,制作消费娱乐电影,如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一系列贺岁片,但是,随着这些电影逐渐地类型化,它们曾经在一定意义上所具有的艺术和观念的前卫性与探索性因为不断的自我复制消失殆尽。

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相比,其劣势不仅仅体现为资金缺乏、设备陈旧、人才短缺,最重要的是中国电影根本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机制,也缺乏成熟的市场支持,更缺乏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保证。中国的电影管理始终没有将电影看作一种产业和市场行为来管理,电影的指令与艺术、经济之间常常缺乏有机缝合,这使得多数“主旋律”影片在艺术上、在市场上乃至在意识形态教育上都没有获得想象中的传播效果。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民主进程的推进,社会公共空间不仅构建起来,而且越来越分化,电影观众日渐成熟,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仅依靠政府的行政措施保护国产电影的策略已不能成为长久之计,《孔子》招来观众的非议就是很好的例子,政府从《孔子》上映时间(1月22日)次日开始,将2D普通版《阿凡达》停映,只有普通3D版、IMAX版将继续放映至今年3月初,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发了众多观众及网民的不满,对于《孔子》的抵触情绪由此而生,尽管对此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出面解释,2D版《阿凡达》场次减少甚至下线“是市场自然淘汰行为”,但是,观众们还是找出种种迹象证明这不是院线的“市场”行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还没有为本土电影找到一条可以与外来电影抗衡,并能在抗衡中汲取营养不断进步的长足的发展道路。面对着好莱坞的冲击,无论是外部环境或是内部条件,我们还处在被动的地位上。

三、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策略

尽管好莱坞电影对于民族电影发展具有严峻的挑战或者说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全球化的好莱坞并不一定就能够成为所有民族电影的掘墓人,中国电影并非必然走向穷途末路,关键在于中国电影需要发现、发掘、培养、扩大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改变自己的劣势,扶持壮大中国电影的生命力和生长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既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种承受压力的缓冲空间,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种发展潜力。

也许,对中国民族电影来说,最显而易见的优势就在于中国有着自己完全不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悠久的而且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文化传统。中国有几千年的相对独立的文明发展历程,尽管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但中国人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使用方面,仍然与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差异。因此,中国电影如果能够创造性地利用中国的文化传统资源,不仅是题材的资源,而且也是价值观、审美观的资源,中国民族电影就可能在中国自己的电影市场,甚至亚洲和世界的华人电影市场、乃至华语文化圈中获得广阔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任何过渡时代都是本土电影的黄金时代。我们更应该抓住这个时代的契机发展本土电影。

中国电影业的危机虽然可以用美国电影的冲击、国产电影缺乏剧本基础、缺乏优秀人才、缺乏技术条件和制作水平、缺乏拍摄资金等等来解释,但这些都是表象,关键在于缺乏健全、开放、竞争和富有活力的电影创作和制作的产业环境与机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地措施,实行有效的改革,来应对好莱坞的威胁和挑战:

1.变政治保护为产业保护

最大限度地调动电影从业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制度上而不仅仅是从观念上确立电影的文化产业本性,虽然我们的本土电影在一段时间内还需要政府的继续保护,但是保护并不是终极目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应该说,如果国家不仅仅只是一个限制和保护的角色而是一种积极的“构成角色”,利用政府力量来支持本土电影工业的发展和成熟,来为本土电影开辟国际国内市场,客观上就可能为中国电影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缓冲的空间,也就是说,如果政府措施不仅是一种政治保护措施,而且也是一种产业保护措施,那么中国电影就可能在这种国家保护下争取到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增强电影的营销观念

当今,电影的营销与电影的制作同等重要,建立具有国际营销实力的国际性的电影制片、发行机构,采取有效的营销手段,积极开发电影的多媒体产品,通过电视、录像带、DVD、网络等创造电影附加值。从《孔子》来看,我们欠缺的重要方面似乎不在于电影的质量,而在营销的策略,正如有业内人士评价:《孔子》之死,并非死于电影的品质本身,而是死于片方的愚蠢。《孔子》剧组和发行方在宣传中的许多言论令人遗憾,似乎和儒家的宽容思想并不吻合,比如编剧怒骂专家,演员调侃不流泪的记者“不是人”等等,这些不恰当的言论加强了影迷的不满情绪。

3.重视电影人才的培养和吸收

加强国内高校电影专业教育的力度,同时,积极从国外和国内一流大学以及其他企业吸收一批能够从事跨国经济的具有电影专业素质的电影经营管理人才;好莱坞电影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便是能够积极地吸纳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从演员、导演到管理人才,这些外来因素为其本国的电影发展注入了活力。

4.培育电影消费市场

改善剧场环境,增强剧场的技术含量和舒适度;改善影院环境,使其地理环境、交通环境以及与其他商业、娱乐场所的交互环境以及整个服务环境适应城市发展和生活方式变化的需要,按照不同的消费方式建立不同的电影院来方便和吸引观众;同时改善价格环境,实现价格的层次性和选择性。经过这一系列产业化的改革,相信我们的民族电影最终会迎来与好莱坞电影“与狼共舞”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 何建平.媒体全球化背景下的好莱坞制片策略.当代电影,2002(6):40~45

2 李亦中.欲望与满足:试论好莱坞如何征服观众.电影艺术,2003(4):108~112

3 卢 燕、李亦中主编.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尹 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当代电影,2001(4):36~49

5 陈晓萌.国际电影节与美国电影,2004.10

6 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浅析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积极大胆讲英语 下一篇:工程图学试题库组卷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