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苏格拉底法

时间:2022-10-27 04:01:39

作者简介:刘云海(1988-),男,汉族,西南民族大学伦理学专业,研究方向:西方伦理思想。

摘要:苏格拉底法包括讽刺、接生术、结果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值得我们认真地解读。通过解读其内涵,可解析出其师生关系平等、对话方式自由等价值。但苏格拉底法运用不当,极易使学生陷入思想混乱的困境。

关键词:苏格拉底法;合理性;缺陷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400)是古希腊著的哲学家。他的哲学的特质和目的,就是把个人的个别行为转化为一种有普遍意义的行为。他依此首先把自己陶铸成各种美德的典型,像我们在那个时代常见的完美的古典艺术作品一样,然后他与人们谈论着,使习以为常的、直接接受的观念发生了动摇,使人们的生活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一、苏格拉底法的探析

苏格拉底法是在谈话中产生的,根据它的形式又称问答法。“就是一种在师生共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辩论、讨论,揭露矛盾、克服矛盾,最终获得知识的方法。”“根据它的性质,就应当是辨证的方法。”

苏格拉底法的第一环节是讽刺。他认为人们头脑中的思想是混乱的、模糊的、空洞的,是许多从来未加考察的未经消化的意见,许多以信仰为基础而接受的偏见,并不理解其意义。为此,他去引导人们去怀疑他们的前提,使“通常被认定的、以固定的、在意识中直接接受了的观念或思想的规定瓦解,并通过其自身与具体的事例使之发生混乱”。

苏格拉底法的第二个环节是接生术,又称助产术。指在帮助对方否定已有观点后,引导他们自己进行思考,自己发现新问题,得出新结论。黑格尔对这一点有过很中肯的描述:“苏格拉底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不是别的,乃是要从我们表象经验中的特殊成分引导出朴素地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某种普遍的东西。苏格拉底为了使人认识这种普遍形式的善和正当,他是从具体的事例出发的,是从他的谈话对方所认可的事例出发的。……分析这个存在于自发的意识中而未被思索过的具体事物,分析淹没在素材中的普遍性,而把其中的普遍概念作为普遍概念揭发出来;他分解具体事例,指出包含在其中的普遍的思想,而使人认识一个普遍的命题,一个普遍的规定。”

第三个环节是结果。在前两个环节,苏格拉底通过问答使对方否定自己所肯定的东西,并使交谈者承认一些与他们出发点相反的道理,最后提出一个普遍的概念。当人们回顾了整个过程之后,才意识到自以为非常熟悉的事情现在却是如此的陌生。“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是彼此互相矛盾的”。结果是使人们的意识本身发生混乱,陷入困惑。对一切产生了怀疑,并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想了解事情真相的欲望,即求知欲。

最能表明苏格拉底法的莫过于在《美诺篇》中他和美诺关于美德定义的对话(大意):

美诺:美德究竟是从教诲获得,还是从实践中获得?

苏格拉底:对不起,我连你所谓“美德”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怎能回答“如何”获得美德问题呢?你能回答“美德”是什么吗?

美: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男人的美德是管理国家,女人的美德是管理家务……不管男女老少、奴隶还是自由人,都各有不同的美德。

苏:我问的是“美德”是什么,你回答的却是各种不同的美德。就好像问你什么是“蜂”的一般本性,而你回答各种不同蜂之间的区别一样。“蜂”作为蜂,彼此之间有区别吗?

美:没有。

苏:那么,不论“美德”有多少种,要回答的是它们的共同本性是什么,你明白吗?

美:开始有点明白了。我还没有像我所希望的那样把握这个问题。

苏“:美德”作为美德,男女老少都一样吗?

美:我感到不一样。

苏:你不是说男人管理国家,女人管理家务吗?

美:是这样说过。

苏:不论家务、国家或别的什么,若不施以节制和正义能管理吗?

美:不能。

……

在对话中,苏格拉底问美诺,何为美德,美诺回答了一大堆关于美德的具体表现。他反诘美诺自以为知,实际上他想要的是关于美德的共同本质。在苏格拉底的一一追问下,一步一步引导美诺说出正义、虔诚、节制、勇敢都是美德。到这个时候,当美诺回顾整个过程时,就会意识到自以为非常熟悉的事情现在却是如此的陌生了。

二、苏格拉底法的合理性和缺陷

1.苏格拉底法的合理性

一是苏格拉底与对话者的对话是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中的对话。笔者认为,苏格拉底式教育的本质也就是师生在平等状态中通过对话、辩论,以揭露和克服矛盾,最终获得知识及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并催生真理的艺术。这对我们处理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相当有意义的。

二是苏格拉底法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由问答,尊重对方的自由、自主和选择,没有灌输和强迫,“通过向对方提出一系列的启发性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获得概念。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中。”

2.苏格拉底法的缺陷

一是苏格拉底法在思路上的不足。在苏格拉底看来,学习者懂得“是什么”是学习者懂得“如何”的前提:“当我对任何东西,不知道它的‘什么’时,如何能知道它的‘如何’呢?”这样,苏格拉底在提出“是什么”之后,就将“如何”置于次要的地位:“如何”被认为只涉及事物的表象,而“是什么”才是事物的本质。从而在与别人的讨论中,苏格拉底认为,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个词的定义,也就不可能正确使用它。这个思路后来也引起非议和批判,维特根斯坦就认为,词语只有在“使用”中才能获得其意义。他因此提出:“让词的用法使你懂得其意义吧。”根本没有必要知道美德的定义是什么,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在正确地使用着“美德”一词。各种美德都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而不是从一个美德的共同定义而来。使用“美德”一词根本不会产生“是什么”的问题。我们不必问什么是善,什么是真理,而只要在使用中就可以获得对这些词的认识。

二是苏格拉底法的根基是唯心主义,他认为知识智慧就存在人的心灵中,教育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内心中已有的知识引发出来。反对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考察,否定自然规律的存在,只是让学生一味的思考伦理道德、社会关系等问题。这样使对话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入拓展,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2] 梯利.西方哲学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3] [古希腊]柏拉图.美诺篇.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885.

[4] 黄学溥.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育比较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2).

[5]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6] 李申申.简明外国教育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7]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1997.

[8] 王福生.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及其批判[j].哲学百家.2005(9).

[9] 高慎英.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及其危机[j].教育研究.2008(7).

[10] 粟莉.保持师生平等对话[j].经济研究导刊.2009(7).

上一篇:浅论德阈视野中的孟子人性论思想 下一篇:浅谈呼吸在歌唱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