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7 03:52:2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从探索自我、提升综合素质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实意义,指出了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团队、教学设计、教材编订、教学组织四个方面提出了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建设改进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33-02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奠基人是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模式由“统招统分”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转变,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开始传入我国,并被引入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

十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新目标,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以2012年为例,我们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构成作出大体的数量估计:新毕业大学生约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4.3%估算,全部城镇就业人口中接近一半经常面临明显的就业困难。可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及时把握就业形势,明确自己职业目标,规避职业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大学生深入探索自我,塑造健全人格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系统性地为大家讲授了自我探索的方式方法,学生通过价值观因素表、Myers-Brigs Types(MBTI)人格特征测试表(英文版)、能力测试表以及霍兰德人职匹配测试量表等测评工具来科学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性格特征、兴趣和能力倾向等,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大学生正处于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表现为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强调的是自我牺牲或损失,因此,如果没有按照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需求进行教育,引导并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势必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开设便成为了大学生了解本我、探索自我、激发超我,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教学手段。

1.2 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满足社会需求

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开设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旨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订方面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对其个人的发展和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设置了责任意识与感恩教育、人际沟通及团队合作、个人形象及社交礼仪、情商的培养等课程内容。众所周知,我国推行通才教育是社会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法,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开设恰恰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和通才教育模式的推行提供了有效途径。

1.3 有利于大学生准确定位目标,规避职业风险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主体意识淡薄,目标缺失,职业定位不准,求职就业道路盲目、狭窄等问题。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通过SMART法则指导大学生设立正确的目标,通过CASVE决策模型指导大学生学会做出准确的决策,培养学生从职业角度和行业需求方面对自己进行提升和包装,从而规避就业难、跳槽频繁等职业风险。

1.4 有利于大学生科学规划人生,实现自主发展

一份完整有效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要包括五个环节,即自我评估、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的定位、制定策略与措施和反馈与评估,五个环节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贯穿于人的一生并且是一个不断循环修正的过程。对于个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我们常常提到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所设定目标的实现与否,目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个体的人生目标是多样的:生活质量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对外界影响力目标、人际环境等社会目标……整个目标体系中的各因子之间相互交织影响,而职业发展目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引起成就与挫折、愉快与不愉快的不同感受,影响着生命的质量。因此,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有利于大学生科学规划人生,实现自主发展。

2 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各级学校开始关注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培养大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准确把握职业定位与决策等方面的能力,但是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毕竟是起步晚,没有西方发达国家做得完善,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从幼儿园到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是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在很多地方不能直接照搬欧美等国的理论和实践。唯有先了解自身的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引进先进理论并将其本土化才是正确的学习。

2.1 课程定位与授课效果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的公共必修课,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识到确立职业发展目标的重要性,思考专业和职业之间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作为学生本身也希望通过这一类的课程来帮助自己解决迷茫、焦虑、困惑、没有明确目标的问题。但是最终的授课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大班授课,而且授课时间安排在晚上,学生习惯性地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来讲并不重要,最多只是为了修到学分而已,这与该课程的定位是相矛盾的。

2.2 课程内容的设置与知识的实用性之间的矛盾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授课内容多为理论性知识,学生接受到的信息会感到空洞乏味,在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指导机会很少,导致该门课程的讲授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在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训练,单纯的理论授课并不足以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更主要的是依托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获取经验,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各方面的能力,一味地为了授课而授课就导致了课程内容的设置与知识的实用性之间的矛盾。

2.3 师资力量与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属于新兴课程,由于发展时间段,缺乏专业的教学团队,现行高校一般都采取经验教学的方式,即从事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人员、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等,这部分授课老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但是职业生涯规划不等同与就业指导,两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严重缺乏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经历的情况下,也没有接受过职业规划方面的专业学习和培训,缺乏教学经验和相关的理论基础,势必会造成师资力量与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 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改革思路及对策研究

日前,人人网公布的《2013年大学生求职意向调研报告》显示,今年的90后求职大军中,有30.6%的大学生倾向于回到家乡发展。由于今年找工作形势严峻,不少应届生选择退居二线,在这种新形势下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充分把握课程的教育质量,实施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3.1 以“精品课程”为抓手,不断完善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学生入学教育开始,贯穿大学的整个过程,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需求不同的特点,实施不同的内容教育。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已成功立项,在此基础上学校应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将大班授课改为小班制教学,将短学时授课改为长学时授课,将以理论教学为重点转变为以实践课为教学主线,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强化教材的编订,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真正做到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如,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探索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训练”分别和心理学的“人格发展、情绪管理与控制”等内容都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的。

3.2 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探索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和专业需求的教学手段

根据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专业需求不同的特点,坚持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探索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教学手段。构建“四个体系”、立足“五个结合”,即构建教学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教参专业的课题体系,融入团队教学、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快乐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等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手段,避免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通过举办职业规划大赛、职场面试大赛、招聘会、职场人物访谈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与社会的接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体系,坚持每学年安排至少一次以上的到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由每个学院结合自己学院专业的分布特点自行安排实习,使学生除了生涯人物访谈等实践机会以外,从一年级开始就以专业为背景深入到企业中去,工作结合、校企合作,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职业环境中去;构建“坚持以人为本”为教育理念的咨询体系,由职业生涯规划师和心理咨询师负责定期开展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差异教育。

立足“五个结合”是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坚持公共课学习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坚持教育引导与咨询服务相结合。

3.3 以师生共同成长为目标,形成团队授课的教学模式,加速授课教师的专业化进程

课程以教师成长和授课经验提升为目标,组成了专业的授课团队,授课成员每年都至少集中参加一次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方面的培训,授课前通过集体备课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还进行互相听课、共同参与教学环节等活动,形成了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授课教师团队,以加速授课教师的专业化进程,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弊端。

3.4 以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为导向,构建完善的课程行政管理、授课和督导体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现实意义,建议对学生的考核形式由现有的平时成绩和作业成绩两部分转变为小组管理模式,即要求学生的课程任务和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授课教师根据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小组的成绩即为小组成员的成绩,每个学期安排至少一次小组校外实践课程,学生的课题表现和课外实践课程占总成绩的60%。小组模式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学生在学会接纳别人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团队学习带来的快乐。

为保障课程的效果和质量,构建了完善的课程行政管理、授课和督导体系。课程的行政管理工作由就业指导中心职业规划课的行政工作人员负责,主要承担排课、资料收集、档案管理和课程开发等工作,授课教师认真备课授课,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督导教师负责听课、记录和反馈,监督课堂质量,协助教师的成长,保障良好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 尹玉斌,董利.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9):125-126.

[2] 黄新亮,郝美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85-86.

[3] 雷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论坛,2009(5):62-66.

上一篇:独立学院医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 下一篇:妇科临床教学中试行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并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