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青岛模式”

时间:2022-10-27 03:47:44

探寻“青岛模式”

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人类、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态经济工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生态农业建设的持续性和整体性。

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享誉中外的旅游城市青岛,有着较强的生态意识。在这里,笔者见识了五彩斑斓的生态海,绿色健康的生态菜,晶莹剔透的生态果,以及嗷嗷撒欢大睡席梦思温床的生态猪,这些都进一步凸显了生态农业的新概念。然而,这些不仅是青岛几年来生态建设的成果,更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是发展模式的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标志。

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是强国之举、富民之路。

不信,就随笔者探寻一下发展创新的“青岛模式”吧!

生态海――海洋牧场

首站是崂山的“生态海”。从崂山脚下的小麦岛登船,约20分钟后船靠上大公岛。放眼四周,蓝色的海水直到天际。这片深蓝色的大海底下,正在建造着一个初具规模的海洋牧场,然而从海面上却看不到一点人工的痕迹。

“牧场主”是青岛金海富源海洋实业公司,总经理陈钢告诉笔者,所谓海洋牧场,就是通过由人工沉船、混凝土礁石和大型浮筒浮筏构成的人工鱼礁,营造出一片适宜海珍、鱼虾自由活动和生长繁殖的“生态海”,并以此吸引野生或人工放养的海洋生物来“定居”,解决“贫海”变“富海”的问题。其中,在建设人工鱼礁过程中还要考虑到适宜海洋生物的四种功能:隐蔽场功能、休息场功能、摄饵场功能和产卵场功能,四者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适宜海珍、鱼虾生长繁殖的环境,牧养也就无从谈起。

由于这天风急浪大,无法潜水探访,但从公司技术员苏长顺刚拍摄的一段海底录像中,笔者见识了海底世界的奇妙无穷:一片类似戈壁滩的景象中,除了深褐色的海底和泛红的石头外,几乎看不到绿色,也鲜见生命的存在,偶尔,在点点泛青的石头丛中,闪过一两个鲍鱼或海参的踪影。这是近海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由于过度的捕捞和污染,大海已经贫瘠得像一条干枯的河床。

屏幕上的影像继续缓缓移动,大约半个小时后,画面上渐渐出现轻轻摇曳的绿色水草,“注意了,就要走进‘生态海’了。”谈话间,一片片类似荷叶的草丛映入眼帘,近看犹如一片树林,远望则像国画中的泼墨,色彩斑斓的大小鱼儿,或畅游、或觅食,不时从眼前闪过,更有甚者,见人不惊,硬是在镜头前摆弄着各种姿势。

随后,眼前出现了一片片“竹林”,起起伏伏,一会儿郁郁葱葱,充满春意,一会儿红上枝梢,露出秋色。原来,这是不同的藻类,有马尾藻,有鼠尾藻,还有些不知名的。紧接着,画面上各式各样的浮游生物越来越多,有横行的螃蟹、蹦跳的海虾、泛着红光的海星,还有令人惊艳的蓝色海星。突然,从石头丛中出现了七八只蠕动的“三头鲍”,就是人们常说的3个顶斤的大鲍鱼,这些鲍鱼的颜色几乎与深褐色的石头同色,可能是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保护色。

海底世界奥妙无穷,而人工鱼礁又给平坦的海底构造出许多层次,海流碰到人工鱼礁形成的上升流让这里的底层营养盐和底栖生物异常丰富,从而形成画面中的山谷溪流、草丛湿地、松竹林,各种鱼、虾、蟹、贝穿梭其中,或觅食,或争斗,或逃逸,或休息,或繁衍后代,而人类,也能像管理草原上的羊群那样,随时控制、管理它们。

生态菜――引领消费

在青岛的一些大超市里,货架上出现了许多品牌菜,售价是同类菜的3至4倍,但照样买者甚多,甚至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原来,这些都是“生态菜”。

这些“生态菜”产自青岛市郊各个区(市),生产者有当地著名的农业龙头企业,也有多个农户组织起来的农业合作社,还有实力较强的个体农业公司。尽管生产经营者的身份各异,但他们的生产标准几乎一样,“生态菜”的品质绝不打折扣。

“当初为种生态菜,我们曾把租赁的200亩农田荒晒了3年。”青岛博瑞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单义胜说,生态菜对地域、土壤、水质等生态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创业初期,他们专门请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对租赁地的土质、水质进行化验分析。听从专家的建议,先用3年时间晒荒地,施用有机肥让杂草生长,对土壤质量进行彻底改良。3年之后,经专家、教授验收合格,方按生态菜的流程标准进行生产。生态菜上市后,恰好赶上青岛奥帆赛,在顺利通过60多项指标的质检后,他们的生态菜走上了奥帆赛的餐桌,并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尽管生产生态菜门槛很高,投入也大,但市场前景广阔。“生态菜以绿色、有机的品质,排除了人们对食用蔬菜安全的隐忧,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现在我们订单源源不断,而且月月都在追加,不仅进入青岛的各超市,而且进入外地许多城市,最近就连北京的大超市,也点名要我们的菜。”单义胜言语间有掩饰不住的喜悦。

生态果――进食免洗

青岛所辖的胶南市,生产一种水果叫蓝莓,当地人都叫它“生态果”。

说起“生态果”,坊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胶南市一家单位接待一位重要客人,安排其下榻大酒店后,客人对酒店的软件、硬件都很满意,唯独对房间的水果提出异议,这是一盘晶莹剔透类似蓝玛瑙的果实,上面泛着一层乳白色的“薄霜”,客人说服务员没洗干净……主人赶紧解释说,这是一盘本地按生态化标准生产的蓝莓,上面的那层薄霜,是果之精华,食用时不能水洗,客人听后,揶揄自己赶不上时代。

蓝莓为啥变成“生态果”?专门从事蓝莓生产的沃林农业(青岛)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林峰获知笔者的来意后,把笔者带到了他们的生产基地。

登上张家楼西向的无名山坡,四周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灌木丛,而沙丘地上的这片灌木丛,就是蓝莓。蓝莓含有的各种糖、酸、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远远高于其他水果,特别是果实中花青素含量是其他水果,诸如苹果、葡萄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时,蓝莓还具有养目、消炎等多种药用功能,因此国际粮农组织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目前,蓝莓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愈来愈普及的果品,但在我国尚无大面积栽培,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由于蓝莓皮层的“果霜”不能水洗,种植蓝莓一定要做到生态化生产。因此,首先要选择生态条件好的环境,没有好的生态环境,是不宜种蓝莓的。同时,内控的生态化标准要跟上。“你看,这是我们的杀虫灯”,林峰指着矗立在灌木丛边上的一盏盏电灯说,“我们的生产标准之一,就是利用生物和物理手段杀虫,严禁喷洒任何农药。蓝莓是新引进的树种,目前天敌还不多,利用杀虫灯基本就能解决问题。”

另外,生产过程中,在果林的几个育肥期,全都增施有机肥,否则,果品的品质就难以保障。浇水,也要浇无污染的水。采果时,每个工人都要戴白色手套,做到卫生采摘,卫生包装,卫生运输。在每道工序、每个环节上,公司都有严格的标准。

按生态化要求生产蓝莓的成本相对要高一些,但市场的回报也不菲。在采摘初期,他们生产的蓝莓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超市里,售价达到每公斤700元,平均价格也在120元左右。

睡“温床”的“生态猪”

鱼虾蟹贝“住新房”,说的是青岛的“生态海”,大猪小猪睡“温床”,聊的是青岛的“生态猪”。

在传统的养猪场,“猪舍臭烘烘,猪身脏兮兮”,然而,走进青岛远郊的海青镇小官村农民贾世月的“生态养猪场”,情景却大不一样,进猪舍,非但闻不到扑鼻的臭味,反而有一缕缕酸溜溜、甜丝丝的气息散发过来。猪舍有几百头猪,头头猪躯体光滑,髦发蓬松,一摆手势嗷嗷撒欢,可抖精神儿。

54岁的贾世月乐滋滋地跟笔者说,我这猪健康着呢,一年到头不吃药,不打针,长得还快,为啥?睡“温床”呗!老贾指着猪舍说,你看,这片暗红色像细沙滩一样的地方,过去就是猪的粪便池,现在哪见粪便呢,干干净净、松松软软的分明就是猪的一张大席梦思床。经老贾一点拨,笔者恍然大悟,对呀,猪的粪便哪去了?老贾很得意地介绍说,猪的粪便一出来,很快就被猪拱翻到床底下,满床的生物菌又把它们发酵成“香饽饽”,猪禁不住诱惑又去吃,结果,每头猪出栏又省料10%~20%。这真是一张神奇的“温床”!

为了解开“温床”之谜,笔者请教了正在现场的青岛大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华,他说,制作这张“大床”的主要原料是秸秆、锯屑、花生壳、米糠等有机混合物,将其制成有机复合垫料,然后按一定比例配上有益生物菌群使其成为发酵床,猪在这个床面上生活,可满足对温度、微生态、通风透气等生理性需求,同时,利用生猪的拱翻习性,使猪的粪便和垫料充分混合,微生物菌群以此为食饵,就地将其分解和消除,并繁殖滋生出大量的无机物和菌体蛋白被猪食用,从而形成猪舍无臭气、零排放、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和整个饲养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老贾说发展生态养猪的好处还有很多,省工、省料,低投入,高产出……过去传统养猪,他养14头老母猪,又要喂食,又要除粪,又要冲洗,雇佣一个帮工都有干不完的活儿,现在不用除粪不用给猪冲洗了,饲养规模扩大了,他一个人就解决了。

据了解,青岛市还进一步加大了对发展生态养猪的扶持力度,凡是新建或改建发酵床的养猪场,按每平方米1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共补助710万元。上半年全市新建成发酵床生态养猪场292个,累计达到488个,发酵床面积总量达到27万平方米,存栏生态猪15.2万头,出栏生态猪16.9万头。

笔者感言:

生态意识觉醒带来的启示

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人类、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态经济工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生态农业建设的持续性和整体性。

青岛在生态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譬如“生态林”,“生态菜”等等。无论是“生态鱼”、“生态果”、“生态林”,抑或“生态海”,尽管形式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都体现出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而最重要的是,生态意识的觉醒给青岛带来的是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升级和社会的进步。

早在2003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文件。特别是中央发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以后,青岛人在学习、贯彻、落实的过程中,生态意识开始觉醒,自觉保护生态,建设美好家园。

生态意识的觉醒,开始逐渐改变人们某些传统的思维定势,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青岛最大的进步和收获。譬如,某个地方招商项目,必然先论证该项目对环境有没有污染,对生态有没有破坏,如果有,再大的项目,再多的资金,即便对经济有再大的拉动作用,也难以被认可。公众的力量、舆论的力量、监督的力量让青岛的生态建设办得有声有色。

上一篇:农业的理想之路 下一篇:循环经济的河南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