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资效应: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例

时间:2022-10-27 03:17:10

引资效应: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例

在1992年新加坡东盟第4次首脑会议上,东盟各国宣布从1993年1月1日起的15年内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最终降至0.5%,基本实现成员国之间免除关税。同时,各国经济部长批准了《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CEPT)。至此,标志着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的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出台了。经过十年的努力,东盟各国在执行CEPT减免关税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至2001年5月,东盟10国的加权平均关税税率为3.85%。作为成功实行CEPT计划的结果,东盟内部贸易额已经从1993年的442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952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1.6%。区内出口份额从1993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时的21.14%提高到2001年的22.75%。那么,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东盟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效应如何?本文试图通过对日本在东盟的直接投资研究,考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引资效应

日本在东盟的直接投资现状

在80年末和90年代初,东盟吸收的日本FDI要比亚洲四小(不包括新加坡)和中国多。直到90年代中期,日本流入到东盟的FDI一直在持续增加。进入90年代末以来,由于日本国内经济的衰退,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减少了。相应地,对东盟的投资也减少了。日本在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呈现显著的聚集现象。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5国占日本在东盟投资的绝大部分,而其余5国很少吸引到日本的FDI(表1)。

在产业构成上,制造业投资比重要远远超过非制造业投资,这是日本在东盟与欧美投资的不同之处。在后者的投资构成上,非制造业所占的比重要远远超过制造业。日本在东盟制造业投资主要分布在电子和化工产业,金属和运输设备在90年代后半期的比重有所提高。在非制造业上的分布比较分散,较为突出的是金融和保险业,而商业、房地产、服务业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表2)。就具体国家而言,日本FDI也有所差异。日本在新加坡的非制造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投资要远远超过制造业,这与其他东盟国家形成显著的不同之处。其中,贸易和金融保险业在新加坡总体投资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除印度尼西亚以外,电子业在东盟各国的地位都很突出。日本在矿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

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日本FDI的影响

在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进行分析之前,对日本FDI的动机加以研究是必要的。一个普遍的看法是,日本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投资动机是不同的。在欧美的投资主要是市场导向的,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主要出于降低成本和获取自然资源的需要;日本在东盟的投资主要是利用东盟的丰富廉价的劳动力,然后再把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欧美),这样做既可以增强日本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又可以减少日本与这些进口国的贸易摩擦。也就是说,日本在东盟的投资主要是一种效率导向的垂直分工安排,东盟充当了“出口平台”的作用。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日本有学者通过对日本在采矿业、制造业和商业海外投资企业的销售进行分析发现: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大多都是为了服务于当地市场。这个结论也被一些调查所证实。据日本国际贸易和工业署(MITI)对日本制造业FDI在亚洲、北美和欧洲的投资动机进行的调查,发现70%的被调查者都把当地销售作为主要考虑因素。

表3是根据年流量计算的各年日本FDI的地区分布。不难看出,在东盟各国决定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1992年,日本对东盟的投资从上年的8.9%提高到11.3%。尽管在以后的年份有小的波动,但是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并且在1997年达到14.5%。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打断了这种上升势头。1999年和2000年分别跌落到5.9%和5.1%。但是也应该看到,一旦东盟各国的经济形势稍有好转,日本对东盟的投资就又大幅回升至10.8%(2001年)。由此看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日本FDI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且这种影响是和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的。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东盟扩大的市场和经济增长的前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该区域的区位优势和区域市场结构的性质带来深远的影响。区域内关税的废除、统一的标准、其他非关税壁垒的消除和减少,提供了较大规模的市场,以及潜在经济增长的可能。在1997年之前,东盟年均GDP增长率达到7%以上,远远超过欧盟和北美。1996年东盟GDP达到7254亿美元。由于危机的影响,在以后几年中有显著的下降,但是在2002年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已经从2001年的5508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6099亿美元。从长期看,东盟作为东亚唯一的一个正式的区域性组织,其潜在的发展能力是不容低估的。这必将对日本FDI提供充分的刺激。第二,低成本优势。FDI的动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利用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而配置生产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效率导向型);一类是为了更有效地服务于当地市场而把整个的生产过程配置在国外(市场导向型)。无论FDI的动机是哪种类型,低成本都将促进FDI的流入。东盟优越的地理位置、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为日本跨国公司进行产业链分工,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这也是日本制造业青睐东盟的原因。尽管日本也在欧美进行制造业投资,但是,主要的动机则是为了克服这些区域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消除了区域内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日本跨国公司扩大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三,竞争优势。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消除了区域内部贸易壁垒,导致了区域内部市场更具竞争性。在危机以后,尽管从绝对值看日本对东盟的投资减少了,但是,美国和欧盟却增加了对这一地区的投资,并且超过了日本成为该地区的主要来源国。这可能反映了欧美跨国公司的战略,即充分利用日本这个竞争对手不利的经济环境,通过加大对东盟这一地区的投资,来增强其全球的竞争优势。这样,日本跨国公司不仅要面对东盟本土企业,而且要面对后来者(主要是欧美跨国公司)的竞争。为了迎接这种挑战,日本跨国公司会寻求战略联盟或实施购并战略。这样,日本跨国公司变得越强大,它们在研究开发和市场运营方面的投资越多,必然会提高其无形资产的存量,从而增加在本区域的投资。第四,贸易壁垒效应。从本质上讲,东盟自由贸易区仍是一种封闭式的区域安排。尽管对内消除了各种关税壁垒,但是对外,除新加坡以外,各个国家仍保留着相当高的关税水平。同时,尽管东盟不象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执行强有力的自愿出口限制和反倾销政策,但它仍有当地成分和原产地规则这些贸易限制措施。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跨国公司,尤其是“跳过壁垒”型跨国公司对东盟的投资。比如,日本在东盟汽车和汽车零配件的投资,部分原因是这些行业的高度保护。

事实上,由于在一体化区域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动障碍得以消除和减少,日本跨国公司选择和调整投资战略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运营的空间。它们可以对整个区域进行统筹考虑,依据各国的市场规模、区位优势、要素差异进行选点布局。比如,新加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当低的关税水平、良好的政策环境、较高的收入水平和行政效率,吸引了大量的日本FDI,尤其是非制造业投资;泰国、马来西亚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促进投资的政策对日本FDI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看到,日本FDI主要集中在经济规模相对大的国家。这种聚集现象说明FDI在区域内的分布不仅与各个国家的区位条件和区位优势相关,各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前景在吸引日本FDI方面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是由日本FDI市场导向的特点所决定的。相应地,日本跨国公司很少在其他5国进行投资的原因要么是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要么是区位环境恶劣或政局动荡。

政策意义

从以上分析看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引资效应是明显的。在将来,东盟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东盟的整体市场规模和潜在增长空间;二是它的成本水平和结构的优势。然而,在这两方面,东盟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在市场规模上,东盟既不能和欧盟,也不能和北美相比;其次,在成本水平上,尽管东盟要比欧盟和北美低得多,但是,随着欧盟的南扩和中、东欧国家的加入,以及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这些区域内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成本水平并没有东盟高。即使与临近的亚洲国家相比,在成本上中国和印度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占有优势。东盟各国力求通过消除和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实现区域市场的一体化,然而,仅仅贸易壁垒的消除并不足以能够保持和提升区位FDI的竞争力,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发展,才是吸引外资最为关键的问题。

上一篇:人类航空史的光荣与梦想 下一篇:靠质量铸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