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绽放课堂精彩

时间:2022-10-27 03:11:37

生成――绽放课堂精彩

新课标倡导我们追求一种鲜活灵动的语文课堂。追求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

如何捕捉精彩的生成,释放课堂活力呢?

一、深入钻研,预设生成

1.钻教材

新课标倡导老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使教材为我所用,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能通读全套教材,熟悉所教教材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了解它与其它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预设到位,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与教材相关的一些课外知识要了如指掌,比如作者的相关资料,课文的写作背景等;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还要对教材进行合理改编,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拓宽学生视野。

2.研学情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并不能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它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建构”才能获取。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依据,是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重要前提。

二、关注学情,捕捉生成

1.生成于疑问处

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正一步一步按照精心设计的教案与学生进行对话时,学生会有意无意地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给老师一个措手不及。此时,若能随机因势利导、巧妙利用好这些生成性资源,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教学将会因此而富有灵性,彰显智慧。如一老师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刚读完课文,就有一学生问道:“这么衣衫不整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小女孩的爸爸却觉得他是个伟大的人呢?”老师很机智地说:“是呀,爱因斯坦连衣衫都不整,还不如我们同学呢,怎么能称得上伟大呢?”同学们立刻议论纷纷,见时机成熟,老师又说道:“想听听爱因斯坦的故事吗?”于是老师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对爱因斯坦的介绍这一环节了。介绍完毕,老师又说:“那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又让你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呢?”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读起了课文。孩子们读得非常认真,不时拿笔在书上圈画着。这位老师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质疑这一动态生成,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实现了课堂预设的目标。

学生能够质疑是值得肯定的,它既能告诉老师学生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有什么不足,而且它还说明学生在积极地思考,因此老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质疑假造条件。

2.生成于分歧处

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在结课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大家能说说狐狸和乌鸦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吗?”有同学说:“我觉得狐狸太狡猾了,用花言巧语骗取了乌鸦嘴里的肉。”另一位同学说:“和愚蠢的乌鸦相比,我觉得狐狸特别聪明,他用自己的智慧骗到了乌鸦嘴里的肉。”两种针锋相对的说法,如石块投入水中,激荡起一阵惊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又当如何应对?在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弱肉强食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可否认,学生觉得狐狸有本事是他们真实的想法,但这种观点,超越了教师的课前预设。如果直接否定第二位同学的说法,有不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嫌疑;如果两种说法都同意,似乎又违背了价值观取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否定与同意,都不能两可。

面对此景,教师应该寻找到这样的一个“平衡点”,既须“尊重”,更应“疏导”。首先,尊重是以平等的对话关系的建立为基础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参与,敞开心扉,平等对话,进行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对文本进行理解、欣赏、评判,张扬个性,共同实现一种自我超越,使语文课堂生成个性的体验,折射人性的光辉,散发互动的气息,涌动生命的灵性。

其次,疏导必须以文本为基本依据。上例中孩子的对狐狸的误读即如此。我们未尝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如果我们把握了文本最基本的价值观,就可以通过下面的疏导,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正确的道路:“狐狸确实有聪明的头脑,但是把这种头脑用在欺骗他人上,就不能称为聪明了。应该换一个词语,同学们,换什么词呢?”这样一来,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让学生得到了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同时明白了“聪明”和“狡猾是两个不可等同的词语,可谓“一箭三雕”。

三、情境铺垫,促成生成

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才能让生命活力在课堂上真正有效地发挥。

1.教师要勇当伯乐,善于发现良驹。课堂的内容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是有心人,任何迸发出的火花都将是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叶澜教授说,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善于倾听和发现,要学会“屈尊”,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并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通过提炼、筛选,进行扶植、培养,让“良驹”成为“千里马”。

2.教师要甘为琴师,善于拨动琴弦。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同时,教师也要善于点拨,要营造点拨的基点,明确点拨的重点,巧设点拨的支点,把握点拨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在教师的点拨下灵光一现。

3.教师要勤作推销,善于推波助澜。学生的阅读感悟带有个性化的特点,这些个性化的感悟往往能激起课堂的争鸣,或引起课堂的共鸣。教师要勤作推销,让学生产生共鸣,更要善于挑起课堂争议。“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只要教师引导有方,都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感受的难得机遇。教师要激发学生争议的精神,“于无疑处生疑”;营造便于争议的条件,保护学生独立见解;培养善于争议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会生成有价值的观念和问题,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去促进更多的生成的东西,使教育主体在教育内容的影响下创新发展,发生“精彩变异”,让课堂绽放生命的精彩!

上一篇:重视非智力因素,提高政治学习效率 下一篇:地理课堂教学应走出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