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时间:2022-10-27 03:10:41

胺碘酮治疗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研究和探讨胺碘酮治疗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2年11月收治的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75例,给予150mg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之后维持0.5~1.0mg/min的静脉泵入速度,并给予0.2mg胺碘酮口服,3次/d。结果 治疗的有效率为96%,用药后3例患者出现心动过速,经过治疗得到缓解。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心电图和血压等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胺碘酮;快速性心律失常;静脉注射

心律失常属于心血管中的一组重要疾病,如果突然发作容易导致猝死,快速心律失常更为多见[1]。胺碘酮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兼有治疗心绞痛和心律失常的双重作用。本次研究中选择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75例给予胺碘酮治疗,研究和分析其临床疗效,取得效果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2年11月收治的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75例,排除由于药物性等引发的心律异常、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并排除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75例老年患者中,男43例,女32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2.16±2.17)岁。快速心律失常分类:26例为快速性心房纤颤,18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15例为室性心动过速,9例为房性心动过速,7例为紊乱性心律失常。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150mg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根据患者的心律情况继续追加150mg,最多注射3次,之后维持0.5~1.0mg/min的静脉泵入速度,并给予0.2mg胺碘酮口服,3次/d。

1.3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进行持续心电图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电图等变化,做好12 导联心电图的标记,观察QT间期和P-R间期情况,并关注用药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复律时间。

1.4疗效判定 有效:快速心律失常变为窦性心律,或者与治疗前相比心率下降基础水平超过20%。无效:快速心律失常没有变为窦性心律,或者与治疗前相比心率下降基础水平低于20%。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8.0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使用t检验,P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在用药后的24h时间内,治疗有效72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6%,其中用药后1h内有效9例,2h内有效为21例,24h内依然存在心律异常患者给予其他药物治疗。用药后3例患者出现心动过速,经过治疗得到缓解。

2.2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心电图和血压变化情况 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明显下降,QT间期和P-R间期得到延长,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心电图和血压等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产生异常激动或者在窦房结外产生激动,激动的传导受阻或者传导缓慢所致[2]。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心血管功能会逐渐出现生理性退化,容易诱发心律失常等疾病,其中快速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研究表明,8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概率超过60%[3]。并且老年患者多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如果发生心律失常很容易导致猝死[4]。在老年人群中心律失常较为多见,但是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多是由于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症状就诊,因此急诊中快速性心律失常十分普遍。

临床上通过控制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室率可以达到延长舒张期的作用,避免引发心肌疾病,并可缓解心悸等临床症状,因此控制心室率、转化窦性心律是必要的治疗手段。胺碘酮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兼有治疗心绞痛和心律失常的双重作用[5]。胺碘酮可以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让心房肌、心室肌的ATP以及有效不应期得到延长,可以有效控制心室率并转化窦性心律。本次研究中,治疗的有效率为96%,用药后3例患者出现心动过速,经过治疗得到缓解。经过治疗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明显下降,QT间期和P-R间期得到延长,可见胺碘酮治疗老年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具有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胺碘酮治疗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莉.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78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10(08):57-58.

[2]杨福娥,王桂英.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11(02):47-48.

[3]吴英杰,张琳.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4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9(16):42-43.

[4]刘达瑾,刘卓敏,陈还珍.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1(08):75-76.

[5]郭润霞.静脉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快速心律失常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1,08(18):64-65.编辑/哈涛

上一篇:基层医院3年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下一篇:浅谈负压封闭引流在骨科临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