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农村垃圾突围战

时间:2022-10-27 02:36:53

皖北农村垃圾突围战

无论是链条末端的“村收集”,还是链条中端的“镇转运”,钱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对于财力本就薄弱的村镇一级政府而言,从捉襟见肘的财政经费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垃圾处理,缺乏能力,也缺乏动力。

小满时节的前一天,是宿州市栏杆镇逢集的日子。四乡八村赶来的人们,挤满了小镇略显狭窄的街道,讨价还价的声音里弥漫着乡村独特的人间烟火气息。

集散了,几位清洁员按照惯例,清扫着街道两边散落的各种垃圾。这样的工作他们每天都在进行,只是逢集的日子,工作量要明显加大,清洁工作往往要从午后持续要傍晚6点钟。

栏杆镇是宿州市东北部一个典型的农业镇,镇区的垃圾清扫在一年前交给了一家名为嘉泰的保洁公司,用栏杆镇副镇长张海平的话来说,镇上试图用一个市场化的试验来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的顽疾。

小镇试验

“作为一个农业大镇,栏杆镇全镇有8万人,其中镇区5000多人,每天产生约2.5吨垃圾,怎么清理这些垃圾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张海平告诉《决策》。

2011年11月4日,一份名为《关于栏杆镇环境卫生管理的实施意见(草案)》的文件中,提出了相关的设想,将镇区的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推向市场,由保洁公司承包。

2012年元旦,嘉泰保洁服务公司正式成立。张海平亲自出席揭幕仪式,以示镇政府对于垃圾处理问题的重视。

嘉泰保洁服务公司成立以后,专门组建了一支清洁队,每天对栏杆镇区的四条主街道进行清扫,垃圾统一收集后,由垃圾运输车运往3公里开外的一处垃圾填埋场。这一垃圾填埋场位于镇区东边的一个废弃山坑,镇政府于2007年财政出资2万元予以征用,预计可以连续使用50年。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对于镇区环境卫生面貌的改变,栏杆镇城建所所长李厚传持肯定态度,他说:“这次市场化的尝试为镇区垃圾清理趟出了路子,街面的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然而,一些不可回避的难题也在实践中浮出水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运转经费不足。

在栏杆镇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栏杆镇街道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得以表决通过,镇区环境卫生管理有偿服务的市场机制有了合法化的外衣。根据制定的相关标准,保洁公司对不同的卫生服务对象收取不等的卫生费,例如,门面店铺为每月每间8元,小摊点为每月每米2元,饭店为每月50元等等,以此作为公司每日的清扫运转费用来源。

嘉泰保洁服务公司负责人郭良禄告诉记者,公司日常的运营成本包括一些清扫工具的更新、垃圾运输车的养护和油耗、清洁人员的工资等。他算了一笔简单的账,目前保洁公司聘用了5名工作人员,每人每月的工资为800元,其中一名兼职垃圾运输车的司机,工资加300元,一个月下来仅员工工资就需要4300元。但实际的收费情况并不太理想,不少人不愿意承担这个费用,加上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关系,也不能采取过激的手段强行征收。

对此,镇政府也表示无奈。张海平告诉《决策》,先期的一部分垃圾清运设备是镇政府出资购买添置的,对于镇上的十几家镇直机关单位,镇里要求它们及时缴纳相关卫生服务费用,而再从本不富裕的镇财政里出钱,镇政府也觉得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他说:“上面三令五申不能增加农民负担,对于有偿提供卫生服务的试验,我们也不敢冒进。”

断裂的链条

说到下一步的发展计划,郭良禄表示,希望能把栏杆镇范围内的路疃、阚疃等5个小集镇的街道环卫工作一并纳入栏杆镇街道环境卫生治理的范畴,即嘉泰保洁服务公司的服务范围向下面的二级集镇延伸。

当记者问到,是否考虑将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到下面的村庄时,郭良禄面露难色。他告诉记者,一方面,栏杆镇下属的18个村庄分布较散,从镇区下去的路程远近不一,运输成本无疑要增加不少;另一方面,集镇上很多是商户,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尚且存在收不上钱的情况,下到农村收费可能存在更大困难。这一增一减之间,无疑让这条市场化服务的探索之路越走越窄。

目前,针对农村垃圾处理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操作路径是村收集——镇转运——县(区)处理的模式。在这一链条中,村收集无疑是最基础的一环。然而在记者的走访中,很多村庄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垃圾收集点,垃圾还是处于随意丢弃的状态,村前屋后的河沟、水塘往往成为“约定俗成”的垃圾堆放点。村级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保洁员队伍建设、保洁经费筹集机制都尚未建立或落实,村庄里的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更多的仍是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

除了链条终端的“村收集”出现断裂,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镇级垃圾中转体系,也往往存在着运转养护难的问题。

2010年,农村清洁工程首次被纳入安徽省33项民生工程,安徽省住建厅开始在全省范围推进该项工程,3年来累计投入9.5亿元,计划在5年内实现农村垃圾清洁体系所有乡镇全覆盖。

在栏杆镇东南角的一处院落里,二层楼高的簇新建筑上有明黄色的标志——栏杆镇垃圾中转站。据李厚传介绍,栏杆镇的清洁工程项目建设启动于2012年4月,一周前的5月15日,相关的垃圾清运设备,如15辆垃圾运输车、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完成了和镇里的交接。“这座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上级相关部门投入了59.5万元专项资金,我们镇里也配合出资2.9万元征用了这块地。”李厚传告诉《决策》。

硬件设施铺设到位,一个新的问题却不容回避,如何保障“镇转运”这一链条的正常运作?以这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为例,张海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垃圾中转站压缩出一个垃圾饼,大约需要用掉1000度电,按照民用电价每度电5角钱,就是500元,长期正常运转的话,单是电价就绝非一笔小数字。而根据宿州市埇桥区财政局相关部门的估算,一座垃圾中转站一年正常运转的费用在15万元左右。

“钱”途何在?

不难看出,无论是链条末端的村收集,还是链条中端的镇转运,钱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从村收集的层面来看,目前乡镇的环卫体系尚未建立完善,一些致力于解决问题的乡镇探索的市场化试验也面临着重重困境。

张海平告诉《决策》,在嘉泰公司成立之前,镇里也做了一些调研,根据推算,如果各个受服务对象能够按照相应标准及时按量缴纳卫生费,基本可以保障保洁公司镇区清扫工作的正常运转。然而理论上的可行在实践中却碰了壁,毕竟广大的农村居民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付费享受卫生服务的观念。一方面,他们也有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的愿望,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此买单。

与此同时,单纯依靠市场化的途径解决农村垃圾的清运问题未免独木难支,但基层政府可供支配的资源本身就比较有限,镇区试验如果向村庄延伸,类似难题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大。

再从镇转运这一环来看,虽然有的乡镇已经建起相关的垃圾处理硬件设备,但是万事俱备还欠东风,项目要正常运转,还需要持续的后期管养经费,而这正是现存种种症结的关键。

早在一年前,宿州市埇桥区财政直属分局绩效考评小组和区住建局,在对辖区内先期启动的一批农村清洁工程项目进行考评时,就捕捉到了后续管养经费缺乏的难题。2011年,埇桥区大营、桃园、曹村、夹沟四镇获得506万元专项资金,用以建设农村清洁工程项目。然而项目验收交付使用后,不少设备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未运转过,停运的根源就在于后续管养经费的不足。长此以往,先期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垃圾中转站、购置的垃圾运输车很有可能沦为摆设。

目前来看,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是经费缺乏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从本就捉襟见肘的村镇财政经费中,拨出资金用于垃圾处理,对财力薄弱的基层政府而言,缺乏能力,也缺乏动力;另一方面,“谁受益,谁付费”的收费模式尚未在农村地区深入人心,现阶段进行的试验性探路,与纸上的设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结构合理的资金来源,就成为缓解农村清洁工程推行中经费饥渴症的一剂良方。

以江西省为例,对于农村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一次性解决,涉及到长效运转的保洁经费主要采取“政策资金扶一点、财政资金补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社会捐赠帮一点”的方式解决,并初步建立了“县级为主、省市奖励、镇村共担、农户适当出资”的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经费保障机制。

而针对基层政府对于农村清洁工程推行的无动力现状,有专家提出,应当将垃圾处理列入乡镇规划和乡镇领导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

无论是农村清洁工程的经费筹集,还是相关的考核体系变化,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一套完善的、相对成熟的制度保障亟待建立。

上一篇:工资集体协商的中山经验 下一篇:接到戏也是跑龙套 托关系才能和宋丹丹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