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武术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时间:2022-10-06 02:42:07

皖北武术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及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皖北地区传统武术活动状况进行调查,旨在探寻皖北武术文化遗产的真实现状,为皖北乃至全国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尚武的皖北地区曾经拥有拳种林立、门派众多的武术文化,现代化进程出现了传统快速失落,然而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却远未跟上的局面。

关键词:武术 文化遗产 皖北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31-03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历近20年的开展,其观念已渐入人心。学者所称的中华民族最大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纷纷走进了部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多年来武术文化遗产的具体情况如何,值得进一步探究。皖北地区地处安徽、河南、山东和江苏四省接壤,且拥有13个全国武术之乡的典型武术生态区域淮海地区,其习武之风自古盛行。在这个被称作“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整个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也显现出了多误读和片面性”之际,课题组选择该地域,运用田野考察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武术文化遗产的状况进行考察,以此来寻求武术文化遗产现状的一手材料,无论是对武术文化的传承,还是针对近年来来自上层所提出的“大武术”观和“武术标准化”都具有理论参考和现实意义。

1 地域概况

皖北地处黄淮之间,自古具有南北过渡的特征,其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在南北文化的交融之下,此地诞生了哲理宏丰的老庄道家,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桓谭,竹林七贤嵇康,道学大家陈抟,“神医”华佗,“枭雄”曹操。然而自金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却北移,皖北失去京畿之利,社会环境发生了鲜明的变化。同时,运河改道,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了皖北地区流民和匪患成为常态。因而,和平时期盗寇横行,动乱时期是多方争夺的战场,政权交替之际又是群雄割据、决定兴废之所,整个状态呈现出乱世多于治世,形成特有民风――龉窳之风蔓延、尚武之风盛行。民众常常是“晴天则向阳负暄,或击拳举石”。近代尤为明显,流民和土匪这两个社会问题更为突出,成为了捻军策源地和主要活动区。由于“民性不恋土,弥年累月不归,十室而三四。”一些游惰者身佩刀剑“结死党为侠游,轻死而易斗”,一如《砀山县志》所载“民勇猛好武,习成风气,豪爽侠义”。

近代以来,皖北地区民间习武成风,武术人才辈出,如马承智、刘百川、宋国宾、胡敬章、吴翼等都是享誉全国的人物。其中砀山、亳州被誉为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也是安徽省目前唯有的两个武术之乡),同接壤的鲁西南和豫东地区一起形成了一个拥有13个全国武术之乡的典型武术文化生态区,留下了可观的武术文化遗产。皖北地区的武术文化遗产状况也正是全国武术文化遗产的缩影,同样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对其它地域的武术文化遗产研究具有借鉴、参考和一定的启发性。

2 曾经丰富多彩的皖北武术文化

接壤尚武闻名的鲁西南和豫东的皖北地区,在晚清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民间习武成风。尤其是民国期间,在提倡“国术”的大气候推动下,出现了“精武体育会”、“国术馆”、“国术社”等相关组织。在全国国术考试中也不乏皖北民间拳师的身影,如马承智、汪光旭、胡敬章等,其中马承智获第一届国考的最优(前十五名)和“全国国术游艺会”上拳术第六,汪光旭在第二届国考中也荣获拳术第三名、剑术第五名的佳绩;1929年的“全国国术游艺会”(擂台赛)上刘百川、陈明徵分别被聘为副评判长、监察委员。

民国期间,皖北地区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拳种流派纷呈。各地都有不同的地域代表拳种,涌现出各个拳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其中影响较大的拳种流派有20余种和代表人物30多位(见表1)。有曾保镖于陇海线一带的砀山胡敬章以刚健有力、朴实无华的少林拳享誉一方;也有蚌埠开埠后来自河南的心意六合拳拳师宋国宾,伙同胡德山、郭九兴、房英龙在蚌埠形成了闻名的码头武术文化;有马忠启等,将查拳在皖北广为传播,成为回民第一大拳,也是皖北流传最为广泛的拳种流派;另有由蒋至诚、颜景贤、颜承善等知名拳师主要在回族群中传播着,源自皖北地区的特有拳种晰扬掌和心意六合八法拳;还有享誉全国的国术名家刘百川、马承智对皖北地区的传统习武产生很大促进作用。当然,这只是皖北武术拳种流派的一小部分,民国期间,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前,皖北各地不同程度流传的武术拳种流派远不止表中所列。以皖北较小的城市――淮北市区为例,1984年对民间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调查结果显示,当时流传于淮北市区的传统拳械套路达到101种,其中拳术41种。

3 失落的传统

新世纪以来,民间传统习武场面逐渐消失。实际上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传统武术在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就开始走向失落。虽然曾经有红红火火的武术馆校出现,武术活动貌似繁荣。但传统的习武显著减少,尤其是传统拳种的传承危机越来越严重。除太极拳以外,其它传统拳种在民间的习练人群越来越少,大多无人习练。如前文提到的淮北市,过去几十个拳种拥有数以万计的习武人群,如今仅有形意拳、八卦掌、三皇炮锤及大洪拳等寥寥几种拳种还有人习练,其总数也不足百人。全国武术之乡亳州的查拳,曾拥有十余万人习练,目前进入后继无人的境地,亳州查拳研究会会虽一直寻求传统武术文化和现代相结合,致力于查拳的发展,但仍不得不承认困境依然。亳州另一大拳种,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晰扬掌的境况也相似,晰扬掌传人,亳州晰扬掌研究会活动的开展仍依赖会长的一己之力来维持,假如没有更好的传承办法,传统晰扬掌将在这一代就会有失传的可能。安徽省另一个全国武术之乡砀山,情况更为严峻,目前已是很难寻到民间习武人群,甚至其“全国武术之乡”的荣誉也面临被取消的境地。当年威震码头的心意六合拳,虽然目前不可否认仍然是蚌埠较大的拳种流派,在广大民间的晨练场上还能寻觅身影,但也是风光不再,纵然民间和政府相关部门都予以重视,积极组织一些交流赛事。与当年宋门设拳场70余处、收徒2500余人、成千上万的码头工人习练相比自然相差甚远。在阜阳,民国“江淮大侠”方端臣所擅长,名噪一时的五音八卦拳也濒临绝迹。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传统的失落是现代化的必然”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武术文化作为先民的生存方式,在传统社会之中完全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全球化的加速,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完全打破了昔日传统日常生活图式。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中国高速的城市化,民间那种传统的习武生态环境逐渐解体。因而,近几十年来传统习武的减少自然在情理之中。作为保存着先民集体记忆的武术文化,是华夏儿女辨认种族归属的元素之一,这种传统的流失不得不令人深思。

4 令人堪忧的皖北武术文化保护实施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提出与推进也正是面对不断失落的传统文化,虽然皖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早已启动,也做出了部分相关的工作,但是整体上来看,针对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非常欠缺,现状令人堪忧。

4.1 遗产申报工作不够完善

文化遗产的申报最为重要的是增加文化认同,提供一个良好的传承平台。目前,虽然如前文提及已经进入了“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时期,但是,皖北地区的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名录之中未尝见武术身影。皖北仅有亳州晰扬掌和淮南永京拳进入省级名录(整个安徽省也只有3个),相对于种类繁多的皖北传统武术门类来说差距显著,像查拳、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八法拳、五音八卦拳、洪拳、形意拳、少林拳、峨嵋坤门拳等,它们分别在皖北的一个或多个地区曾经广为流传,大多拳种都拥有数以万计的习练者和爱好者。如今习练人群大幅减少,如查拳、心意六合拳等;甚至有的已经濒临失传,如五音八卦拳、峨嵋坤门拳等。它们都有必要、也有资格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造成现在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相关部门对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不够,除亳州、淮南两地市区以外,目前其余地区,无论市、县都还没有积极组织武术申遗的意向。如盛传于皖北地区的心意六合拳,其源地周口已经获得了登录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蚌埠,市文广新局非遗保护中心表示“武术项目属体育部门管理”,市体育局却说“没有接到过相关文件”,以至于蚌埠传统武术在各级的非遗名录中都是空白。其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也显得不够。如全国武术之乡砀山县相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在笔者调研前还不知传统武术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独有偶,蚌埠市武协主席也只是在2010年“才知道武术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4.2 已获批的名录缺乏有效保护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立即予以记录并收集有关实物,或者采取其他抢救性保存措施”。显然已经具体到县一级,然而在皖北地区,面对大量即将濒临消失的武术拳种,实际操作过程之中却难觅武术文化遗产踪影,仅有的两个省级名录中的武术拳种也并未得到应有的保护措施。首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晰扬掌,虽然经过亳州晰扬掌协会的拳师们的积极努力申报,登上了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申报后的开展保护工作却并没有明显改观。从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其协会的工作开展是由晰扬掌协会主席颜勇个人出资经费,协调组织活动,其作为晰扬掌的首要传承人并没得到相关部门的任何资助,以致晰扬掌的习练人群仍然处在逐年递减趋势,整体上并未改观。另一个省级名录永京拳,目前也几乎是凭借安徽省永京拳研究会会长葛永志先生一己之力在奔走呼号。个中缘由虽然同皖北经济发展不无相关,但相关主管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态度则更为直接。

5 结语

曾经尚武之风盛行、武术拳种林立、门派众多的皖北地区,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下,出现了明显的传统失落。在致力于保护民族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开展下,虽然有个别拳种列入省级名录,但是整个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作为淮海武术文化生态区重要组成部分的皖北地区,其目前的状况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虽可说是管中窥豹,但也能折射出当前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状况,其警醒广大武术工作者在日益提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对待传统武术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紧迫性。

上一篇:少林武术文化空间的现代保护 下一篇:中国武术文化在高校中的影响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