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日光镜中金属元素的分析

时间:2022-10-27 02:12:32

汉代日光镜中金属元素的分析

摘 要:使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三面汉代日光镜中的主要金属成分铜(Cu)、锡(Sn)、铅(Pb)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三面铜镜的平均含量为:铜68.98 %,锡22.42 %,铅8.55 %。铜与锡铅的平均比例为2.3:1。并用测定结果验证了后人对“考工记”的一些解释。对铜镜中锡的含量与铸造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汉代日光镜;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考工记

中图分类号:K8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0-0063-02

日光镜是汉武帝到王莽期间出现的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铜镜,其特点是圆钮,圆钮座;座外有内向八连弧纹一周,外区为铭文带,素宽平缘。日光镜的铭文多以涡旋状云纹或菱形符号相隔。直径多在5~8 cm左右,常见铭文有两种,“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和“见日之光,长不相忘”,文物界称之为“日光镜”。这种铜镜国内出土较多[1,2],有关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有关铸造材料的研究更少。而铸造材料中的铅、锡的含量,与铜镜的质量密切相关,研究古代铜镜的金属成分,对探索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由某博物馆提供的三面日光镜的残片。

1.2 主要实验仪器

BP221S型电子天平(德国产SARTORIAS公司)。Thermo Elemental S4型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热电公司)。空心阴极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仪器工作条件见表1。实验所用试剂均为优级纯,实验用水为超纯水。Cu、Sn、Pb标准储备溶液,购自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钢铁研究总院,浓度均为1 mg/mL。实验分析过程中所用的所有器皿均用4 %的硝酸浸泡过夜,并用去离子水清洗后置于红外烤箱内备用。

1.3 标准液的配制

参照有关标准配制标准液,以下为配制好的各矿物元素的标准液:

Cu标准液:0.1、0.5、0.7、1.0、1.5 mg/L;

Sn标准液:0.1、0.3、0.5、0.7、1.0 mg/L;

Pb标准液:0.1、0.3、0.5、0.8、1.0 mg/L;

工作液当天使用当天配制[4]。

1.4 材料的处理

除锈:将三片待测的汉代日光镜碎片上的浮锈用硬毛刷刷去,选择锈蚀较轻的部位,用断的钢锯条刮去硬锈,用剪钳剪取待测样品材料若干。然后准确称取处理过的青铜器样品0.5 000 g。置于50 mL的聚四氟乙烯烧杯中,加入15 mLHNOs(1+1)溶液和1 mLHF,在沸水浴上加热溶解,因样品中含有锡,需加入HCl(1+1)1~2 mL溶解,冷却后转移至50 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同时,取与消化样品相同量的混合酸消化液,按上述操作做试剂空白试验测定。

1.5 测定

按仪器工作条件分别测定Cu、Sn、Pb的标准液,以吸光度对样品浓度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9 961~0.9 997。测定空白浓度和样品,依相关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在测定过程中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8 %~102 %。

2 结果与讨论

2.1 测定结果

三面汉代日光镜中金属元素的测定结果见表2。

2.2 汉代日光镜测定结果与“考工记”中的相关记述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3],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全书共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考工记》中记载了6种器物的不同含锡量,称之为“六齐”。这里的锡也包括铅和其他成分。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百度百科及许多学者从字面将其解释为[4]:钟鼎之齐含铜5/6,含锡1/6;斧斤之齐含铜4/5,含锡1/5;戈戬之齐含铜3/4,含锡1/4;大刃之齐含铜2/3,含锡1/3;削杀矢之齐含铜3/5,含锡2/5;鉴燧之齐含铜1/2,含锡1/2。也就是说铜镜中的铜和锡铅的比例为1︰1。而事实是含锡达到25 %以上的器物脆弱且不能用,若达到50 %则稍碰即碎。从本次测定结果看,三面汉代日光镜的铜与锡铅的比例分别为2︰1,2.6︰1,2.3︰1,平均为2.3︰1。何堂坤先生测定三面汉代日光镜的结果平均为:铜73.73 %,锡24.15 %,铅2.68 %。铜与锡铅的比例为:2.75︰1。上海博物馆[4]的研究结果是铜镜中的铜与锡铅的比例为2:1.本次测定结果处于二者的中间,这可能与测定铜镜的地域不同所致,但也证明有关“考工记”中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的解释是铜锡比例1︰1是不符合事实的。

2.3 汉代日光镜成分与铸造的研究

汉代日光镜的主要两个品种见图1,图2。分别为直径69 mm,69 mm,缘厚9 mm,3 mm。据董亚巍先生[5]的研究:通过采用古代青铜范铸技术,对历代各种铜镜进行复原复制,以及对各种铜镜剖面的几何形状进行研究,发现从战国至晚唐时期各种铜镜的化学成分中,23 %~24 %左右为最佳值,大或小于这个数值,就会出现一些弊病或铸造缺陷。而铅含量则随着镜体剖面几何形的变化而变化,原则上是小镜含铅量低,大镜含铅量高;否则,就会造成废品。铅在高锡青铜镜里的加入量,对于铜镜的质量至关重要。本次试验三面日光镜测定结果平均为:锡22.42 %,未达到最佳值,因而可能造成铸造质量的瑕疵,在使用中变得易碎,证明董先生的研究成果是可靠的。

参考文献:

[1]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管维良.中国铜镜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佚名.考工记[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4]上海博物馆.铜镜展览说明[Z].上海:上海博物馆,2011.

[5]董亚巍.论古代铜镜合金成分与镜体剖面几何形状的关系[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⑵:114-121.

上一篇:阁楼上的疯女人:疯女人“发疯”之缘由与消解 下一篇:十一不宅揣上手机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