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生物学特性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时间:2022-10-27 01:40:20

山药生物学特性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摘要阐述了山药的生物学特性,并从培育壮苗、选地整地、适时定植、田间管理、肥分管理、病虫害及畸形山药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介绍了山药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山药;生物学特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32.10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148-02

山药别名淮山、山薯、薯蓣、大薯,原产亚洲热带地区。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地下肉质块茎供食,喜温暖湿润,忌积水,怕干旱。山药为中药、蔬菜兼用,作为高营养食品,山药中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胆汁碱(choline)、尿囊素(allantoin)等,作为中药可以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肾益精,有强健机体、益肺止咳、降低血糖、抗肝昏迷、延年益寿的作用。一般产值可以达9万元/hm2左右,与其他作物进行周年间作套种产值可达15.0万~22.5万元/hm2 [1-2]。现将山药的生物学特性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

山药为多年生缠绕草本,茎细长。叶对生或3叶轮生,1 m以上,叶片心脏形或箭头形,叶腋间常生1个珠芽(气生块茎),亦称零余子(山药蛋)。可用来繁殖和食用。地下具肉质块茎,分为棍棒状、掌状和块状3类,表皮粗糙淡黄褐色或黑褐色,表面密生细须根,春季自块茎上生不定芽,肉白色或淡紫色。夏季开花,花单生,乳白色少有结实,块茎繁殖,叶柄细长,叶形多变化,通常三角状卵形或三角状广卵形,叶脉7~9条。雌雄异株,穗状花序,雌花序下垂,雄花序直立,花小,黄绿色。果实有三棱,呈翅状,成熟后呈枯黄色。地下块茎圆柱形,肉质,生有多数须根。

1.2生长特性

山药野生于山区向阳的地方,喜温暖,耐寒,在北方稍行覆盖可以越冬。由于山药是一种深根性植物,对土壤要求不严,山坡平地均可栽培,但以土质肥沃疏松、保水肥力强、土层深厚的砂壤土最好,土层越深、块茎越大、产量越高[3-4]。在稍黏重土中,块茎短小,但组织紧密、品质佳良。故栽培地区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土壤酸碱度以中性最好,若土壤为酸性,幼生支根和根瘤,影响根的产量和质量;过碱,其根部不能充分的向下生长。茎蔓生右旋,长达3 m以上,山药要求高温、干燥气候,块茎10 ℃开始萌动,生长适温为25~28 ℃,在20 ℃以下生长缓慢,叶蔓遇霜则枯死,短日照能促进块茎和珠芽的形成。

2高产栽培技术

2.1培育壮苗

当前栽培的山药品种主要有2种:一是普通种,通常又叫家山药;二是大薯,又叫田薯。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种有淮之、农大短山药1号等。应采用珠芽(俗称山药蛋、山药豆)和山药块茎段作种。种前需晒种1周以上,促进种子内部物质的转化,打破休眠,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珠芽晾晒至表皮呈灰绿色,上面有很多疙瘩突起,用手剥开表皮可见紫绿色的肉。山药块茎段晾晒至伤口向内萎缩,并从断面中间裂开。4月上中旬选择较肥沃的土壤掺以腐熟农家肥进行集中催芽育苗,可采用10 cm×20 cm的窝行距,待苗高10 cm左右便可移植大田[5-6]。

2.2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松软的砂壤土或壤土田块,要求上下土质一致,如下层有较薄的黏重土层,挖沟时挖去,也可种植。土壤以微酸至中性为宜。山药不能连作,一般应隔3年轮作1次[7-9]。开沟整地长根品种按行距1 m,在田间挖南北向深沟,沟宽28~30 cm,深140 cm。人工挖山药沟时应在冬前进行,通过冬春雨雪侵蚀冰冻风化使土块充分风化粉碎,挖时将上下层土分别堆放在沟的两侧,沟底20 cm的沙土就地挖翻耧碎。随风化解冻及时填沟,填沟时仔细剔除上壤中的石块、砖块、沙砾等硬物,不要将大土块填入沟内。先将底层土耧平踩实,再分别填入下层土、上层土,每填20 cm耧平踩实1次,要拾净所有瓦砾杂物。为便于开沟,一般都是先隔行开挖,待填平1/2条沟后,再开挖剩下的1/2条沟。

2.3适时定植

山药一般栽4.5万~7.5万株/hm2,水肥条件好密度宜小。为了便于搭架、田间管理和通风透光,宜采用宽窄行相间栽植,如100 cm×70 cm×25 cm栽4.65万株/hm2;或80 cm×50 cm×25 cm栽6.00万株/hm2。挖沟栽植时,首先把沟内20 cm深的熟土取出放在沟两边,沟宽30 cm,再继续将沟下40 cm深的土层挖松,将拌匀的腐熟农家肥15.0~22.5 t/hm2、磷肥750 kg/hm2、碳铵450 kg/hm2、硫酸钾375 kg/hm2施入其上,并稍加翻挖,最后把沟两边的熟土提到沟上,培成宽30~35 cm、高20 cm的土垄,再将繁育好的山药苗栽植在土垄上。也可与其他作物套种,如韭菜与山药套种、玉米与山药间套种、蚕豆与山药套种等,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整地点蚕豆,翌年3―4月收蚕豆栽山药,一般效益可达15万元/hm2。韭菜与山药套种效益可达18万元/hm2。玉米与山药间套种高效立体栽培,周年可生产蔬菜,效益更高,可达22.5万元/hm2以上。

2.4田间管理

喷施多效唑抑制藤蔓疯长,多效唑对山药藤蔓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节间缩短,藤蔓粗壮、叶色浓绿、叶片增厚,顶端新生侧枝减少,花蕾发育不良,零余子生长受抑,能使山药增产10%以上。喷施多效唑的最佳时期在山药藤蔓满架,现蕾开花初期,均匀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生长过旺的田块可多喷1次,间隔时间为1周。山药是藤本右旋攀援性植物,任其自然生长不利于通风透光和产量提高。搭“人”字架应在藤蔓生长到50 cm以上进行,支架顶端用架材连接,并用绳子扎牢,以提高支架的撑力和抗风能力,防止倒架。搭架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架内的湿度,减少病害,从而提高山药产量。一般架高在2 m左右。

2.5肥分管理

山药喜有机肥,从播种直至发棵都可铺施。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人粪尿、堆肥、厩肥和优质土杂肥,要利用夏秋季节气温高、易发酵腐熟的有利时机提前进行沤制。提倡有机肥和部分化肥在种植完山药后施入山药行间,把腐熟的有机肥铺施于2行山药之间的畦面上,耧划翻土15 cm深左右,使土、肥充分混合,然后将畦面的肥土覆于山药垄的两侧。在生长前期以藤蔓生长为主,故适当供应速效氮肥,进入块茎生长旺期,要重视氮、磷、钾的配合施用,特别是重视钾肥的施用,以促进块茎膨大和物质积累。生长后期要控制氮肥内施用量,防止藤蔓徒长[10]。一般使用的钾肥有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生物钾肥等。在山药生长期内,一般需分次追施硫酸钾600 kg/hm2,才能达到较好的高产效果。生长后期结合防病治虫,根外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达到保叶防早衰的目的。

2.6病虫害及畸形山药防冶

病害主要有白锈病、褐斑病。白锈病于春季发生;褐斑病夏季发生。在防治上,搭支架,保持通风良好,不能在阴湿积水的地方种植;用波尔多液(1∶1∶140)或多菌灵800倍液喷雾防治。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咬食根部。在防治上,结合整地施入辛硫磷或毒死蜱颗粒剂;发生时用毒饵诱杀或药液灌根等[11]。在山药栽培过程中,因不良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使山药在生长过程中改变了内部组织结构,从而产生各种奇异怪状,如山药块茎上端分杈、下端分杈、蛇形、扁头形、脚掌形、葫芦形、麻脸形等,这些统称为畸形山药。预防上,应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谨慎施用种肥,防治地下害虫施用毒土、毒饵时不能盲目加大剂量。同时加强管理。

2.7采收加工

芦头栽种当年收,珠芽繁殖第2年收,于霜降后叶呈黄色时采挖。洗净泥土,用竹刀或碗片刮去外皮,日晒或烘烤干燥,或趁鲜切片,或去泥后进行包装上市销售。

3参考文献

[1] 李居发.山药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10(1):7-8.

[2] 管先军,李爱英,朱忠选.山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10):40-41.

[3] 王志宏,贾纪明,王金涛,等.山药高产栽培技术[J].汉中科技,2008(4):25.

[4] 彭绍锋,杨朝民,刘向锋,等.山药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5):39.

[5] 姜敦和,李华风,毛传生.徐州地区山药栽培现状[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6,9(7):19.

[6] 张耀锋,杜琳辉.特色蔬菜山药栽培技术[J].西北园艺:蔬菜,2008(2):18-19.

[7] 王庆美,张立明,侯夫云,等.山东省山药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山东农业科学,2008(6):103-104.

[8] 王丽敏,夏振龙,李乐,等.山药栽培技术[J].中国果菜,2005(2):17-18.

[9] 孙启善,王庆亚,孙敦恒,等.山药栽培数学模型及优化农艺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1):79-80,145.

[10] 钟仕强,冯世鑫.山药栽培研究综述[J].广西农业科学,1999(4):212-214.

[11] 修翠虹.山药栽培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J].吉林蔬菜,2007(3):54-56.

上一篇:西葫芦新品种露地栽培比较试验 下一篇:脱毒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条件及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