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中欣赏美

时间:2022-10-27 01:22:54

在诵读中欣赏美

摘 要: “诵读欣赏”属于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范畴,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精读课文,不要求精讲细解,条分缕析,而讲究诵读,重在培养语感;同时它也不同于略读课文,不能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它讲究欣赏,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诵读 感悟 欣赏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后都有一到两篇的诵读欣赏,六册教材中,“诵读欣赏”选录的古代诗词有43篇,古文7篇,现代诗14篇,其中诗词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选录“诵读欣赏”的是一些语句优美、意韵隽永的经典诗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中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刘禹锡的《秋词》,杜甫的《登岳阳楼》,等等;有激励人们去开发生活的宝藏,体验生命的价值的,如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等;有中国现当代文坛名家名篇的精彩片断,即教材中的“文笔精华”;还有传播异域文化、展现他国风情的外国佳作,如泰戈尔的《金色花》等。

“诵读欣赏”属于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范畴,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精读课文,不要求精讲细解,条分缕析,而讲究诵读,重在培养语感;同时它也不同于略读课文,我们不能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它讲究欣赏,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正因为如此,教师若对它重视不够,易陷入“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的简单教学模式。诵读欣赏课既要诵读,更要欣赏,还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点既是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向指引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师发出了更高的挑战。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一、在培养良好的语感中学会欣赏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很讲究语言的提炼,大多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尤其是古典诗词很讲究节奏韵律之美。诵读欣赏是很讲究诵读的,这种诵读不是那种停留在表面的朗读,它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读出诗中真挚的感情。所以在教学中要严把诵读关,力求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将诗歌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达到欣赏含蓄美和音韵美的目的。

1.梳理节奏,理清韵律。

如学习现代著名诗人朱湘的《少年歌》时,在朗读前先划分它的节奏,找出韵脚,注意朗读时要稍做停顿的地方。

“我们/是小羊(yáng),

跳跃过山坡/同草场(chǎng),

提起嗓子/笑(xiào),

撒开腿/来跑(pǎo),

活泼/是我们的主张(zhāng)”

2.教师范读,学生交换方式多读,注意揣摩文中的感情,读出诗词的韵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都告诉我们多读的重要性。在诵读时还要注意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题喜则声调昂扬,主题悲则语气沉婉。如同样是写秋天,马致远的《秋思》讲述的是游子思家之情,所以诵读时要读出一种哀怨悲伤之情;而刘禹锡的《秋词》豪迈激情,写出一种美妙的诗情画意,因此诵读时要读出一种喜悦豪迈,表达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二、在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中学会欣赏

诗词散文是节奏鲜明韵律优美的文学样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配以音乐,效果会怎么样呢?心理家的实验结果证明,美妙的乐曲能直接刺激大脑的兴奋,使人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在音乐中诵读学生能更好地调节感情,更容易与作者的情感融合,促使学生读好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可尝试着找一些经典的乐曲,如《二泉映月》、《梁祝》、《秋日私语》、《献给爱丽丝》等中外名曲,然后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用适合学生情趣、感情基调与诗文相适应的乐曲来配音朗读。主题悲的就选择低沉之乐,主题喜的就选择欢快之乐。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入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中去,使他们在文章与音乐的交汇中神游,诵读的效果会更明显。如在诵读杜甫的《登岳阳楼》时,学生读不出杜甫的沉郁忧伤的感情。当低沉、悲凉的《二泉映月》的乐声缓缓流出时,学生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了,全身心地去感受、体会诗歌。通过配乐朗诵,学生的情感被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收到了入其境、体其味的效果,也提高了欣赏的能力。

三、在想象的加工创造中学会欣赏

诗歌不像散文、小说那样借助篇幅优势可以详细地叙事、尽情地抒情,也正因为这一点,诗词留给学生的再创造空间很大。而且古人写诗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然可以发挥想象,画出图画来。所以对一些意味悠长、想象空间较大的诗词,应引导学生把对作者所描述的内容的理解融入诗词的意境中,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在想象世界中对诗词留余的空间进行再创造,扩充情节,设置对话,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然后用讲故事的形式口述出来。反复朗读,变成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进行想象绘画。

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构思巧妙,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这首小令既有写景又有写人,这就特别适合想象和绘画。我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以第一人称描述“我”见到的景色,内心涌动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反响很热烈,纷纷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效果很好。同时就它的意境进行绘画更加深了学生对该诗的理解,“欣赏”的主题非但没有冲淡,反而得到加强,一举而多得。

我们还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根据诗词提供的意境创作一幅画来演绎古诗,甚至在朗读后放手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意境自己绘画,在这样的加工创造中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与作者情感去碰撞、共鸣。在这样的“诵读”教学中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就会进一步加深,充分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怀,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天赋和潜力,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解读诗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诵读、品味和欣赏,能尝到创造、追求真知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使美的种子扎根于心田。

上一篇:“四个”转变:提高阅读效率的应然选择和必由之... 下一篇:环保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