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上海咖啡馆

时间:2022-10-27 01:12:36

最是上海咖啡馆

如果说如今林立在上海街头的咖啡馆是一种城市符号,那么老上海的咖啡馆便像是一场繁华了。忆当年,曾经也有过多少家咖啡馆静静地排列在老上海的街头,如今,一些执著的老咖啡客还在这座城市中寻找着他们记忆中的咖啡馆……

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路上没有多少摩天大楼,最多见的,只是鳞次栉比的咖啡馆。这些咖啡馆的名字也很好听,比如“沙利文咖啡馆”、“凯司令咖啡馆”、“皇家咖啡馆”、“绅士咖啡馆”、“罗曼咖啡馆”……规模有小有大,格调很高雅。

这些咖啡馆的座位大部分是火车座,装潢布置各有千秋。比如现在南京路上人民饭店的前身,叫“光明咖啡馆”,人们一进去就踏着地板,发出“咯吱咯吱”的悦耳声音;当然也有自成格调的咖啡馆,比如“凯司令咖啡馆”里的桌子是成小方形的,椅子的靠背还可以翻转;再比如“罗曼咖啡馆”,里面的桌椅都是酸梨木的,很有北欧情调……

别看当时满街的咖啡馆,但却不是满街的行人都能随便进入的。当时的咖啡馆是属于比较高档的场所,进去的人必须注意自己的着装打扮和言行举止。冬春没有穿上装,夏秋忘了穿衬衫、只穿着背心、拖鞋是不能进咖啡馆的。坐在咖啡馆喝咖啡的人,都是斯斯文文的,很有绅士风度,那些个把脚翘起来,香烟叼在嘴上的人几乎是看不到的。喝咖啡有个自觉遵守的规矩,调羹是不能放在杯子里面的,调好糖块以后,调羹要放在托盘里。据说这些不成文的规矩都是从美国好莱坞电影中学来的,后来约定俗成,如果哪个人没有遵守,没准就会被旁边的绅士们暗暗嘲笑,使其无地自容。

喝咖啡,喝的是情调,喝的是气氛,喝的是人气。那些年代里的上海咖啡馆,也为当时的文人雅士提供了幽静的聚会场所。最典型的是公啡咖啡馆,是当时左翼作家经常光顾的场所。如今的公啡咖啡馆,虽说经历了上百年的岁月风雨,但似乎还能隐约感受到当年左翼作家在这里留下的气息,墙上的镜子、壁炉、木窗、画框等还原封不动地摆放着。

那时,光顾咖啡馆的大多是男士,所以出现淑女常常会引来不少目光。据一些“老克勒”(绅士)回忆:年轻的女孩子很少上咖啡馆,即使来到这里,大多是男朋友带着来的,因为咖啡馆里总带有几许情愫的成分。当然也有一种女性只身一人来的,那是有一定成就的女性,以文艺界女性居多。进咖啡馆的女性不一定很漂亮,但却很有气质,很耐看,会令男士眼前一亮……

喝过咖啡的人都知道咖啡是苦的,所以会给咖啡加点糖。其实,没有加过糖的咖啡才是醇美的。喝了这种原味咖啡后,经过一番回味,才会明白苦尽甘来的含义,才会体味人生的哲理。没有加过糖的咖啡就像人的生活一样,苦涩过后是一种醇美而恬静的甘甜,躁动之后是一种安然平静的享受,忍耐之后是一种广阔的心灵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量别给咖啡加糖,尽量别让自己在甜味中放纵……

“老克勒”都是这么说的,喝咖啡,最好是在心情好的时候喝。特别是在下午的时候喝,最好靠着窗边,晒着温柔的阳光,边喝边眯着眼看着蓝蓝的天,让思绪飞扬着,这时才能真正品尝出咖啡的香醇。当然,在咖啡馆里,听着慵懒的爵士乐、动人心弦的歌剧、轻柔的钢琴演奏曲也是很惬意的。这时可以和亲密的朋友或三五知己聊着谈着,探讨一下各自感兴趣的话题,随着时间的流逝,心情会渐渐地平静,甚至还有几分感动。所有的理由都很简单:就是随兴。这也许就是咖啡最美好的精髓所在。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是那时“老克勒”们最爱说的话,这也是那时的市井写照。

岁月如烟,人生如梦,几十年就这么一晃过去了,上海街头的咖啡馆还是那么多,只不过是,很多喝咖啡的人不再那么慢条斯理了。尽管这样,从这些爱喝咖啡人的身上,还可以看到当年“老上海”的文化风情……

上一篇:鲁迅嗜酒1912 下一篇:“红酒香皂”创造超级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