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教学思想与教学策略的融合

时间:2022-10-27 01:03:13

浅议数学教学思想与教学策略的融合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激增的时代,传统教育方式甚至是教育思想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求,确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此之前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思想上的盲点,总会茫茫然或抱怨新课标推行的不周,我们总在讲诉:你说新课标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是怎么样一个确立法,是以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要求、学习情绪为主要的教学设计参数,还是在课堂上要处处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那么,我们“赖以生存”的“质量”哪里去了?学校、社会问我们要质量,我们拿什么出来当质量!是学生的”尊敬师长”,还是他们的“热爱劳动”。社会的不接受使我们认为:课堂的人文尊重和教学的实用性总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的困惑是我们总在努力,却不知道现在努力的方向――新课标的思想我们在接受着,而在实际教学中又总受着功利性教学的左右。几年的工作与培训学习,让我的教学思想出现了一个拐点――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与正确的数学教学思想相融合,对此,我想就此谈两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的确定

教学的三维目标有一条:知识与技能,何为技能?是解题的技能,还是熟记数学公式、定理的技能,可能我们自己在真正界定技能含义时都有点模棱两可,专家给技能的界定就是一句通俗的话:已有的知识未见过的题,是呀,这是我们的目的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急功近利地想通过讲授、模拟、暗示,试图让学生学会我们要他们掌握的“知识“,却忽视了他们对知识的咀嚼和吸收。教育本就是一门慢的艺术――我们得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学习的过程,哪怕这个过程耽误了我们的教学进度,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效果”,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我们需要等待,等待他们思维并理解,这是教学目标上你必须确定要做的事。现在本不是收获的季节,你非要把青色的果实摘取下来用以应付“收获的任务”,无论对于果实还是收获者而言,都不再是一种收获的乐趣而是一种扼杀的伤害。要让学生获得能力,我们得尊重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蹲下来看他们,接近他们,让他们从活动积存更多的经验,要孩子脚印深深地留下,真的教学不应该是有目的地提取知识让学生接受,而是引导学生解“心中之惑”。

教学要有“融错”的思想,错误如同河蚌体内的沙粒,针对教学而言,拒绝接受错误,就等于是拒绝了真理。我们在授课时,特别是公开课,总奢望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够答对,绝不要有什么意外的事情出现,如若出现一个孩子“极不识趣”地出现一个错误的答案,我们会显得相当愤怒,甚至会大声呵斥他赶快坐下,以免影响我们的“教学秩序”,这是拒绝错误的一种方式,也是拒绝真理的方式。卢梭曾经说过:错误可能有无穷的结合方式,而真理却只能有一种存在的方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正确的,可能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现在你来选择,可能答案早已明了。课堂是准许出错的地方,但我们一定不许学生犯同样的错误。

再就是教学一定要遵循一个发展性的原则,小学教学的目标要注重一个长远和长效,教育是一个基础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累积并具发展性的事业,作为基石的小学教育要发掘出教材的隐性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情感),让学生会学、爱学,设置有价值的问题,重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曾经代表学校到贵阳参加了关于小学课堂教学的培训,受训期间的每堂观摩课对于听者而言都是一种享受,我们在折服于授课者的教学艺术时,也在热议着他们在课堂中采取的教学策略:

徐长青老师在教学中体现出“慢”的艺术:徐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故事,做了个搬椅子的游戏(3人)和一个猜拳的游戏(4人),其中一个学生既参加搬椅子,又参加了猜拳,这就造成了后面的矛盾冲突,在要求做游戏的学生起立时发现了是6个学生而不是7个,在老师坚称做游戏的同学4+3=7个学生的同时,设疑让学生用一个事实让老师信服是6个学生做的游戏,这时候,学生用一种期待,甚至是等待的眼神等待老师来提示答案的时候,徐老师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转过身“不管不问”,直到孩子们找出了处理方法――做了两个游戏的同学站在了交叉位置――他既属于搬椅子的游戏,又属于猜拳的游戏,而这一等就是整整7分钟,直到听众席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徐老师才转过身来表扬了孩子们的成功,这时候,徐老师说:这等待的7分钟才是这节课的精华。

华应龙老师极力表现一个“引”:在出场介绍的时候,他介绍的方式就是那么独特,先板书“华佗”,问学生:认识吗?认识,中国古代的名医啊!接着书写“华罗庚”,他呢?也认识,中国当代著名的数学家啊!最后“华应龙”呢?不认识了,呵呵,这就是我,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老师。单一个自我介绍,华老师就让学生认识了中国古代的名医和中国当代著名的数学家。华应龙老师对“引”的重视已是无处不在。

张齐华老师雕琢“问”的艺术:老师问学生问题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不过张齐华老师的“问”可学问,他的问题总是让你欲罢不能。他发问总是由简单的问题开始,让学生慢慢掉进他的“圈套”,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当学生想要放弃的时候,他会适时地挑起学生的积极性来,他常常会这样“煽动”引导学生的好胜心:这个问题想要老师告诉你们答案吗(想)想!想的美!你自己有手有脚,有脑袋瓜子,为什么不自己把答案找出来啊?

我们在感叹特级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并重,自己学习后却无法把它“嫁接”过来的同时,同时也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注重对不同类型学生学习风格的兼顾,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心理机能和学业能力。

相对与发达地区而言,我们的教育也处于落后的地位,如何在传统教育即将消亡但却在惯性滑行的过程中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数学教学思想与教学策略的融合是我们教育教学要探究的一个实质性问题。致力课改和教学研究,对于我们,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的识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