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方法

时间:2022-10-27 11:41:42

浅议中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方法

摘 要:美术的学习中最重要的如何将色彩进行有效地组合和合理的运用,但是对于中职的美术教育而言,也还是采用临摹的方式在进行色彩的教学,忽视了对色彩的认识、其运用的基本规律以及提高对色彩的敏感度等方面的内容,由此本文将为中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便于提高美术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育;色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34-01

一、引言

描绘一幅作品不仅需要熟练的技法,更重要的是色彩运用的合理把握,而且色彩的学习不仅依靠理论知识,更和重要的是还需要学生自己平时在技法训练方面的积累。教师也需要对色彩的重要性进行重新的认识,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辨别能力,从而让学生能从众多不同的色彩中,经过色彩选择和比例的调和,作出优秀的作品。

二、中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方法

(一)色彩教学在美术中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色彩是体现作品特色和内容的元素,同时也代表作画者作画时心情。作画者心愉悦,则采用明快的亮色调,相反则是阴沉的暗色调。其次色彩能让人产生一定的联想性,比如红色,给人的感觉就是热情,自然会认为代表的是太阳,而绿色则带给人清爽、活力的感觉,自然让人联想到一股积极向上的朝气。由此看出学好色彩方面的相关内容对于学生的画画作品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需要引起重视。

(二)色彩教学方式的运用

(1)从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入手,无论是哪门学科都会存在一定的理论知识,色彩也不例外,比如这里的色彩并不等同于我们口中所述的颜色,而是包含了色彩的明亮度、纯度以及色相这等方面的内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采用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比如有些学生喜欢的颜色是亮色,可以显得活泼明快些,但也有喜欢暗色的,通过颜色能与个人的性格相挂钩来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忽视到理论知识本身的乏味性。另外教师改变以自己讲为主的方式,而是多听学生的意见,因为艺术本身就是就没有很固定的框架,而且其学生的思维也是很活跃的,如果过分的抑制其想法,则会让其对美术不感兴趣,因此要多以学生为主。

(2)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慢慢掌握色彩的基本规律。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对色彩有大致的认识,通过对色彩的分析,比如在课堂上拿出一些较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鉴赏评判。经过思考和分析后,学生们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再采用自互相评价和教师最后进行总结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学生能学到其他学生的优点,另一方面教师点评可以适当的鼓励学生,让其能对自己产生自信。其次是采用实践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基本的色彩运用,要想使学生一下子就能对色彩运用掌握的很好是不太现实的想法,要让其进行尝试。比如色彩与色彩之间的搭配和融合,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色彩搭配,可以让学生自己任意搭配几种色彩,并让其说明有何意义;对于色彩的融合,可以让学生进行调色,通过色彩的明亮度、冷暖色系以及色相等方面的来进行融合,只要是能调出不同的色彩,就可以在画板上画下来,这样能使学生对色彩比例的融合产生一定的概念,扩大对色彩的认识,对将来的作画有很大的帮助。最后是综合性的训练,经过初级的理论学习以及后续的实践,学生在掌握一定色彩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其创作一幅作品,让学生能将之前所学到的单个知识点都串联起来,进行融合,从而实现了从单一到统一,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除了完成作品之外,还要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作品所采用的色彩技巧和规律做简单的阐述,这样学生才能保证学生真正认识了色彩,并能熟练的对色彩进行运用。

(3)扩宽学生视野,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美术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往往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色彩也不例外,只有看的多,画的多,经历的多,自然会对色彩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色彩的学习还需要学生有广阔的视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收集生活的素材来扩宽对色彩的认识,而且对创造出好的作品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色彩的运用没有固定的套路,只要你搭配的好,能让其他人眼前一亮就是好的作品。另外色彩的运用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学生经历的多,感性也多,同时理性思维也在增多,就能沉淀出一种特有的色彩文化,就能更加熟练的掌握色彩的运用,因此教师要多带学生进行写生,多实践,才能对色彩进行积累。

三、结语

鉴于色彩在美术学习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中职教师需要对其教学方式引起重视,本文认为应从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入手,先让学生喜欢和热爱这门课程,其次是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其慢慢掌握色彩的基本规律,包含了分析、实践以及综合训练三个方面的内容,最后是扩宽学生视野,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美术的色彩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荣利.美术高考色彩教学方法与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8(11):179.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 下一篇: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