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志坚 订单办学创奇迹

时间:2022-10-27 11:10:42

15年前,曾树立过种种人生理想的赖志坚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他有朝一日会从事教育。

15年后,当赖志坚以一己之力把广西梧州市电子工业学校从办学之初的60多名学生发展成拥有4600多名在校生,固定资产过亿元,为社会培养出11500多名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教育名校时,他开始觉得,自己的理想是成为“平民教育家”。

“职业教育是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教育,也是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是一种平民的教育。说白了,职业教育就是要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让人更好地就业。”赖志坚对记者说:“所以我的理想就是成为平民教育家。”

尽管拥有众多社会职务、头衔,但赖志坚最喜欢别人叫他“校长”。他认为,这是对他十几年来从事教育事业的最大褒奖。

全国首创“订单办学”

1996年前,赖志坚是广东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公司员工招聘、培训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他。

“公司很难找到对口的员工,要么什么也不会,要不就是专业不对口。我在想,要是能根据工厂岗位需要定制员工,就会给公司的人员招聘节省很多工作。”带着这种想法,1996年,赖志坚辞去工作,只身从广东来到广西梧州市,创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电子工业学校。

“当时的校合都是租赁的,当年招生人数不到70人,固定资产不足5万元。”办学之初的困难没能难倒赖志坚。当时没有汽车,他就骑自行车接送学生,风里来雨里去,即便是两腿黄泥,赖志坚也感觉到很快乐。

在办学过程中,赖志坚发现,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了严重制约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他把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放到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仅仅是重视还不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有他人想不到的新招。那怎样才能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呢?曾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数家企业担任人力资源部部长的赖志坚校长苦苦思索,突然灵机一动:生产厂家可以按订单来安排生产,农民可以按订单种植农作物,我为什么不能按订单来办学?

首先,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实行订单化。学校组织人员奔赴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企业和人才市场,根据用人单位的意向、综合素质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结合人才市场的动态发展趋势,设置专业和制订教学计划,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产品”。学校办学之初,只设置电子电器、财会两个专业,到现在已经形成拥有13个专业的比较完备的专业体系架构。

其次,招生计划、学生入学、就业订单化,即根据已经落实的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计划,确定各个专业的招生规模。该校学生在入学注册时,就跟学校签订“就业合同书”,并经公证机关公证,让学生在跨入校门的第一天就拥有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就业订单”。

学校还分别在深圳、珠海、东莞、顺德、中山等地,设立了5个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办事处,专门负责与当地用人单位的联络、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反馈、人才市场需求动态分析调研、就业安置后的服务等项工作。

事实证明,按厂家的需要,按人才市场的需要培养人才,毕业生就不愁没“销路”。梧州市电子工业学校的学生一时间成了企业的“抢手货”,“订单办学”一炮打响!

梧州市电子工业学校自此蜚声广西职教界,也获得了一连串的荣誉:全国首创“订单办学”教育新模式的职业学校;广西第一所将毕业生就业合同进行司法公证的职业学校;广西第一所连续七年毕业生就业率为百分之百的职业学校。

“一家企业能够出多少产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企业的产品能否被社会接受和认可。我们办学也是这样,我们的学校要办成一家人才加工厂,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适销对路,这样,我们的学校才有生命力,才有发展。”赖志坚说。

教育部时任副部长吴启迪充分肯定了梧州市电子工业学校所实行的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指出,“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采取订单培养,实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使学校、企业、家长三满意”。

新型“人才加工厂”

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大型电子企业里,总能看到广西梧州市电子工业学校学生的身影,这些来自广西西部山区的农家孩子,成了广东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学生们说,他们能有今天,多亏了母校的培养。

“我们抓订单办学,就是要把订单落到实处,让学生来得开心,读得安心,就业放心。”

赖志坚介绍说,当初,这些学生入学时成绩都不算很好,中考成绩也就是300分至400分之间,梧州市电子工业学校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围绕培养“宽基础、多技能、有特长”的实用型中级技能人才这个目标,立足于职业,着眼于专业,大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一功四化”的教学方针:一功即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四化是:教学原则市场化、教学方法高效化、教学过程实用化和教学管理科学化。

“我们严格遵循了三个原理来办学:需要可行、经济有效、简单可靠。学校所有的课件和教学设计,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整体结构简单、可靠;既便于掌握,又便于操作,还要能够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他们实行了基础理论课、专业知识课和实习课七三分的办法,打破了学科界限,强调授课内容的实用性,注重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加强学生思维模式的建立,让学生把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来,激发学生的拓展型思维,然后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学生越学兴趣越高,成绩提高很快,动手操作的技能也齐头并进,从而为进厂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学校的精心培养,认真雕琢,这些昔日的驽马,成了活跃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经济战线上的骏马。

2004年3月22日起,梧州市电子工业学校共拨出85万元设立“扶贫助学专项基金”和“学生就业合同履行保证基金”两项基金,以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和保证毕业生上岗就业。梧州市电子工业学校还承诺,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先入学就读,在毕业工作后月工资拿到1000元以上才补交学费。

若毕业生就业后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学校会毅然伸出热情之手,给予帮助或重新安置。该校学生黄艳艳是一名特困生,其父是广西红茂矿务局派出所断了一只手的退休老公安干警,家庭生活很困难,其学业是由学校资助1680元才完成的。像这样的贫困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有的学生直到下厂就业,仍未能交清学费,赖志坚就让他们先去就业,领了工资后再偿还。

从办学之初60多名学生到今天的4600多名在校生,从租用校舍到拥有185亩的新校区,从固定资产不足5万元到今天的超过1亿元,十年有余的办学,为社会培养11500多名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赖志坚通过多项改革创新,使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跻身于广西职教界前列。

困境中坚强守望

赖志坚并没有满足和停步,他已经在着手描绘学校的发展蓝图。在2001年6月召开的梧州市龙母文化旅游节上,赖志坚与梧州市郊区签订了185亩土地50年使用权的用地合同,新建一座校园。如今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建成三幢教学楼,四幢学生宿舍楼,一幢办公楼和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建筑面积达38500平方米。

随着新校区的建成,学生本可以在环境更加优美、设施更加先进的新校园里安心地读书、实验、学本领。然而,形势却急转直下,昔日创出品牌的这一知名学校濒临绝境。

2008年以来,广西三年职教攻坚计划实施,因政府开办的职教中心垄断生源,导致民办职校的生源严重不足。连同梧州市电子工业学校在内的多所民办职校,生源几近枯竭。筹资1.3亿刚刚建成的新校区被迫闲置,投资本金和利息无力偿还,学校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赖志坚说:“为化解危机,我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部多次协商,决定联合开办‘北京师范大学梧州附属实验学校’,并向梧州市教育主管部门提交了项目策划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方面要求梧州市电子工业学校,尽快取得梧州市政府批准由职业教育转为基础教育的批文。后因批复较迟,我校丧失了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的大好机会。”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会放弃。”如今,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赖志坚仍然在积极奔走。

上一篇:杨凤虎 参政议政只为民 下一篇:张海 笔墨映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