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发展的IPTV

时间:2022-10-27 11:01:30

飞速发展的IPTV

IPTV的两大推动者

目前IPTV的推动者可以划归为两大类: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推广数字电视的广电系统和借助电信网推广宽带网络服务的电信运营商。由于两者的网络结构不同,对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也不同,因此而成的网络性质也大不相同。电信网是一个交换网,拥有高速的ATM基础骨干网、宽带IP骨干网、以ADSL方式接入的高速接入网等,主要是以点对点的方式对网络个人用户提供服务。该网服务范围很广,但服务面有限,左右社会舆论的能力有限;而广播电视网是一个分配网,主要是以点对面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不仅服务范围广,受众面也很大,对社会舆论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很强。然而,两个推动者、两张网同时存在于绝大部分地区,相互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渗透与竞争。

广电系统有很大的优势:其一是有权,并控制着节目源;其二是在有自己的有线电视网络的同时,还将光纤网铺到了楼门口;此外还有庞大而丰富的宽带音视频内容资源。内容资源和监管权力是广电最大的筹码,广电也想借此占据三网融合的主动权。

而电信的优势在于有钱,有宽带网络用户,有不断提速和加宽的网络(如3G、DSL、NGN),还有大量的互动娱乐服务商(如网络游戏、短信、电子商务),虽然现有IP网络存在的问题是要不断提升服务器的速度及改造现有网络(重新布线),但除了音视频以外,目前找不到更好的提高ARPU值的方法。广电的服务器按500户一个节点设计,电信则以千户为计,改造投资大。此外,电信手上没有节目源,需要捆绑或借助于广电的一部分力量。在收费方面,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尤其是数字化后的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收视费大幅提高,用户不太满意;而IP网络是按流量计费,容易实现收费管理,简单化、易控制,运营商和用户都可达到满意。

其实,IPTV的推进链条上存在着太多环节,虽以互联网为载体能够打通整条产业链,但应该还有节目制作商、节目供应商(如中视网络),宽带网络运营商(如中国网通、中国电信、长城宽带),技术提供商和设备供应商(如CISCO思科、UT斯达康、华为和中兴以及生产网络机顶盒的厂家),此外还有负有监管职责的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曾下发文件,今后在做任何网络电视的试验前都需要经过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准,而节目集成商等同于播出机构,也要由有关部门严格监管。据悉,相关政策已开始交由有关部委制定。

相互渗透的两个行业

我国广电业与电信业一直遵循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信法》的临近出台、以及成立信监会呼声的日益高涨,“两行业共营IPTV”似乎大势已就,尽管目前两部门间业务不能相互渗透的国家管理规定并未做修改。

据了解,国务院办公厅1999年曾75号文件规定,禁止广电业和电信业互相渗透,此文件于当年底转发信产部;广电总局的82号文件也规定,电信部门不得从事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部门不得从事通信业务;广电总局后来的39号文件―――《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也是希望加强对网络传输视频节目的管理。在这些文件中对行业的划分都有明确的规定,业内认为,这些规定不取消,或不做修改,电信运营商是很难独立运营IPTV业务的,至少短期内也只能是提供网络平台或者寻求与广电企业的合作。

不过,随着2004年底IPTV的忽然“走俏”,广电与电信两者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运营者似乎并未顾及文件的规定,而运营本身确实也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中国两大固话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称,准备在今年内推出IPTV网络电视广播服务。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利用IPTV方式为大学生提供网络电视服务。北京大学目前已能提供16套电视节目,所有在校本部和万柳学生宿舍的学生均可以免费开通这一服务。

其实在广电系统内部日益高涨的IPTV热情中已经不乏电信的身影。

国家广电总局在电视内容市场方面的政策向境外市场的松动,让无米下锅的广电运营商为之振奋,自身微妙的调整已在进行。广电认为,由广电自身来同时推广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对中国付费电视的推广有着重要意义,因为此之为在带来突破现有数字电视发展模式新思路的同时,也将由新的运营参与者打破原有垄断,为市场带来新的竞争活力。为此,国家广电总局对杭州应用IP宽带网实现海量交互应用之为大加赞赏。杭州采用广电和网通两张网并行的方式达到开展数字电视交互应用的目的。杭州是宽带覆盖程度非常高的城市,目前杭州网通已经覆盖了50万用户,有30万流媒体用户,其中15万是10M网线宽带到户,在此基础上所开通的IPTV服务可为宽带网络电视用户提供9个电视频道。而运营IP宽带网的杭州数字电视运营单位融有中国网通的投资。业内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广电对电信部门“曲线”介入节目运营的一种默许。

之后,广东、辽宁等地的广电系统也接纳了电信运营商间接合作的要求,共同进行了IPTV的试验运行。其实2001年时,由中国电信与新华社合作成立的上海新华电信网络电视有限公司就是通过电信网络运营广电的视频节目,已经是IPTV比较像样的雏形了。

如果说,在语音服务和因特网市场趋于饱和而盈利增长又日益放缓的情况下,电信运营商寻求新的业务点和新的市场以增加其收益只是一种业务延展的话,那么,对手握丰富内容资源的广电媒体们来说,通过IPTV实施数字电视的交互应用,并以此扩展自己的收入来源也应该是一种对新经济增长点的探询与开发。如此,因相同业务而发生的彼此间的相互渗透、合作甚至共营恐怕是避免不了的。

可以断定的是,电信运营商对IPTV的热情绝不仅只是IPTV产业启动的动力,因为实际上,电信运营商绝不甘心仅做一个网络"通道"的提供商,因而,电信运营商将全面介入广电业务,并成为IPTV产业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潜在市场是IPTV发展的基础

虽然互联网的发展晚于有线电视网,但其发展的速度、深度、及广泛度都大大超过有线电视网,目前似乎已经到了无处不有、无时不有的境界,其内容的丰富性更是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尤其是20-40岁年龄段的人,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和渠道。

用户数量增长―――据信息产业部统计,2004年上半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以平均每月8%的速度增长,净增658.3万户,总数达到1773.1万户。到2004年底,中国上网用户总数超过了1亿,其中,宽带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3000万,比2003年底增加了1300多万,半年增长率高达78%以上。同时,中国流媒体用户从2000年的1万户左右已经增长到2004年的200多万户。IDC数据显示,2003-2008年,我国的IPTV用户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45%,到2008年将达到855万。

用户需求增长―――从中国第一家网络电视台中国虹桥网1999年6月1日开播算起,能够通过网络观看流畅而丰富的视频内容,成为大部分网民的愿望。但目前网络上的内容仍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几大门户网站也仍以文字取胜。随着互联网由窄带向宽带的转变,传统的网页信息浏览与收发电子邮件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网民的需求,网民们希望从宽带网络上看到更多精彩内容,享受到更多优质服务。宽带用户的迅猛增长呼唤着全新网络应用模式的出现,于是IPTV顺势而发,应运而生了。

市值增长―――作为互联网、电信以及电视广播的结合体,IPTV拥有着广阔的潜在市场。根据市场研究公司MRG的报告,到2008年IPTV网络电视市场将超过1000亿元市值,即每年可以创造人民币1000亿元的营收。IPTV也吸引着国外近10亿美金的风险投资,投资者希望能够寻求到国内IPTV的“突破口”,并将目标锁定在IPTV内容的制作等方面。

新经济点―――IPTV还将成为网络游戏外另一个火爆的网络娱乐消费趋势,它将以其庞大商机吸引着以广电媒体为代表的内容提供商、以电信运营商为代表的宽带IP网络运营商以及各种技术设备制造商、服务提供商的目光,而这些“商”将共同致力于互联网网络生态的调整与重构。

技术进步是IPTV发展的基石

除了庞大的用户数量为发展网络电视提供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外,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运营商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对网络电视的发展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毕竟,高质量的网络基础是实现网络电视应用的基石。

上世纪末微软耗资数十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所推广的“维纳斯计划”,其概念正是IPTV。使电视机具备上网功能是“维纳斯计划”的重要卖点,但结果是“无疾而终”。在国内的广电系统,从2001年广科院就开始推广网络电视的概念,每年一次的“全国因特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就是想从电台、电视台自建的网站上播出电视节目,并希望能在互联网上建立广电系统的自治体系和规模优势,但结果一直不太理想。据分析,主要是囿于当时薄弱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当时技术水平不高的缘故。

时隔五年后,有线数字电视正在启动并发展时,这种具备传统视频业务和互动点播功能的IPTV网络电视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那些早已手握相应牌照的媒体也发力网络电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IP网络技术的发展、宽带的普及、网络速率的提高,横亘于其间的技术障碍已经基本被消除。

目前全球布有一亿多条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线路,因其带宽已经达到了每秒几兆的水平,因此,除了卫星、光缆和地面广播发送之外,DSL已经被确认为是另一种数字电视媒体。此外光纤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增长也很快,虽然它没有DSL的大市场水平。ADSL(Asy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oop)技术即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就是利用现有的一对电话铜线,为用户提供上、下行非对称的传输速率(带宽),上行(从用户到网络)可达640Kbps,下行(从网络到用户)可达6到8Mbps,是一种针对互联网和视频点播业务,并有上、下行数据流不对称特点的宽带接入技术。

目前小区宽带网已经可以提速到1Mb/s,ADSL电话线的速度已经达到512Kb/s,而正在测试,并将要大量推广的第二代ADSL技术(ADSL 2+)可以将带宽提高到18Mb/s以上,价格也仅为每个终端180元,已经完全可以传送广播级MPEG-2数字电视节目,同时借助于不断提高的数字视频信源编码压缩的技术,普通画面节目可以编码压缩到1Mb/s,而体育竞赛节目在2Mb/s,就可以达到基本满意的效果。所以通讯行业传输高质量广播级数字视频的技术屏障正在消失。

在此之前,要在IP互联网上实现稳定的在线收看,一般情况下,实际宽带下行速率都要在200Kb/s以上,理论上的ADSL速率也要在2Mb/s以上。普通ADSL的512Kb/s速率下,网络用户还很难高质量在线收看网络电视,虽然在较小的窗口中可能达到比较高的质量,但全屏收看时的效果只有VCD的水平,所以在图像质量上仍有明显的不足。

有专业人士说,目前中国的宽带传输速度平均在100K/秒左右,而要收看清晰且连续的网络电视节目,实际所需要的传输速度要超过400Kb/s;要实现视频点播业务则需要500KHz到700KHz的带宽;采用高效的视频压缩技术,使视频流传输带宽在768Kb/s时可以有接近DVD的收视效果(通常DVD的视频流传输带宽需要3Mb/s);传送像电视一样清楚的标准电视画质的节目,需要传输1-2Mb/s的网络连接;如果速度达到传输3-5Mb/s的宽带网络连接,就可以收看高清晰度HDTV电视节目了。所以现在以及今后,扩展带宽、采用更高效的视频压缩缓冲技术进而提供更高质的服务,是宽带运营商和相关技术提供商以及设备提供商的主要任务。不过从以下几种网络新技术的快速应用中,不难看出,实现IPTV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光纤到户FTTH和ADSL 2+以及社区五类(号)线等宽带的普及

FTTH被公认是IPTV的最佳承载方式,它的高带宽和双向对称传输能够保障优质的海量信息交互及高清晰度动态影像传输的需要,将带给IPTV用户真正的视听体验和娱乐互动。但是目前我国FTTH的发展相对落后,过高成本也使得电信运营商的建设热情不高。提高FTTH在我国的普及率对于IPTV业务开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有专家预测,我国FTTH规模部署还需要3年的时间。

目前局域网布线已成为建筑行业的一个标准,许多新建居民小区都把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城市居民的密集型居住环境,也使在社区中大规模铺设局域网成为可能,而在社区的各楼内的宽带局域网(以太网)的接入,基本全部采用五类线或超五类线,这种社区五类线或超五类线采用的标准为TIA/EIA568B,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共4对绞线(接线顺序为1->橙白、2->橙、3->绿白、4->蓝、5->蓝白、6->绿、7->棕白、8->棕),社区五类线可用来提供10到100M宽带的服务;而超五类线用武之地是1000Mbps千兆位以太网。

IP-DSLAM的出现缓解了ATM城域网资源紧张的问题,它从用户Modem到局端DSLAM之间的ATM信元在每块ADSL板卡上分布完成,不占用系统汇聚卡的资源,也就不会因某些用户大量使用宽带流媒体服务而影响到其它用户的使用;而且IP-DSLAM先天的对IP数据的高速处理转发能力杜绝了用户到DSLAM之间的网络瓶颈的产生;另外,新的IP-DSLAM使用了ADSL 2及ADSL 2+技术,它们支持12Mbit/s以上的带宽。所以用新一代IP-DSLAM技术承载IPTV网络电视业务,是目前非常不错的实现方法,然而需要电信运营商投入资金进行IP网络的改造和升级。

北京试验的ADSL 2+宽带传输方式的使用,就已经大大加速了在IP网络上信息的传输速率。国内和国际出口带宽的飞速增长是2004年的突出变化,例如2004年10月底,在网络电视率先开通的北京,网通的北京通信全面开始升级512K的ADSL系统至1M带宽,在此基础上,还将陆续推出2M、6M、8M直至200M的系列带宽产品,其中200M的“E-pon”已在北京温榆河畔的几个社区进行了试验。这种大的带宽,必将拉动宽带电话和IPTV网络电视等新应用。而已经开播的央视网络电视此次瞄准的也正是北京的ADSL宽带用户。

采用新的数字视频信源编码技术

例如微软的VC-1(与因特网流视频的Windows Media 9 Series格式兼容,也叫WM9,但SMPTE的正式称谓却为VC-9)和MPEG-4 Part 10 AVC(H.264/JVT),可大大缩小其容量,即可比喻为:原来的“信息”要占满一个“运输车”的体积,因为采用先进的压缩技术,现在只占1/8“运输车”的体积,剩下的体积当然还能装载其它需要运送的“信息”。尤其是H.264编码技术,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信联盟联合的最新的视频压缩算法,和以前的MPEG2和MPEG4等标准的压缩技术相比,在同等图像质量下,采用H.264技术压缩后的数据量只有MPEG2的l/8,MPEG4的1/3了。作为ISO编码标准,MPEG-4 Part 10 AVC(H.264/JVT)是DVD和数字广播产业选用的算法,国际电联称其为H.264,但国际标准化组织又将其命名为MPEG-4的第10部分,可业界也称其为AVC(Advanced Video Codec);而VC-1是微软的Windows Media技术的压缩部份,它们都可至少节省30%以上的带宽。

下一代互联网结构-P2P(peer-to-peer)

P2P即点对点的连接。现在任何一个运营商的宽带流量都有60%到70%是P2P的,P2P的特点是每一个计算机既是客户机又是服务器,各自下载一小段内容互换,可以减轻传输的压力。P2P内容不用存在一个服务器上,是未来互联网最能发挥优势的一种方式,未来广播很可能走对等广播(Peer casting)的方向。P2P的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三代:第一代是以Napster为代表、需要用中央服务器管理的P2P,因只要关闭服务器,网络就停止运行,所以其生命力十分脆弱,后来因为版权法被取缔;第二代分布式P2P因没有中央服务器,速度太慢;而第三代为混合型的,也采用分布服务器。目前我国流行的BT“变态”下载和“电驴”就是属于这类。P2P的起因是MP3的免费下载,在2004年的6月,视频首次超过音频,这意味着,巨大而无形的P2P文件共享网络正在被用来传播电视节目和电影。英国的BBC 2004年6月开始做内部试验,即柔性电视,在它内部的一个客户群中间用P2P方式做电视,只要下载了它的软件,过去一周和未来一周的节目都在网上,随时P2P下载都可以看到。但P2P能把流量都吃掉,运营商对P2P又爱又恨。现在我国的IP地址不够,都是临时地址,做P2P不知道对面是谁,诚信和安全都有问题,只有用IPv6,每个人都是实名,才能实现P2P的有序管理。

上一篇:我的卫视之路 下一篇:亚洲1号卫星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