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 第6期

时间:2022-10-27 10:29:34

怀念是一种美丽的情愫,有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惆怅……总是在你不设防的时候悄悄到来。一本书,一首歌,一部电影,一种气味,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勾起对过往的怀念。我们一边走向未来一边细数过去,怀念着那人、那事、那情、那景……日子一天天过去,可沉淀下来的点点滴滴,在我们的咀嚼与惦念下,永远不会老去。

曾经的过去总是能引起我们一圈又一圈的遐想,我们用文字记录,用影片定格,纪念那永远回不去的往事……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文化苦旅》 余秋雨东方出版中心

本书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专集。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点历史文化意味更难。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也许可以让人二者兼得。

文字,因为真,才会苦。

《我们仨》杨绛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小说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先生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先生的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以前的事》史铁生 东方出版中心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这是《合欢树》中的文字。

史铁生的文笔是如此适合叙述,情绪的流淌,节奏轻柔,甚至泛着些微喜悦的闪光。那恒久的磨难,就被文字段段铺陈,仿佛是轻声描述一个不相干的听说,或者仅仅是某个老者远远走过的旧事。也许,所谓经历,只为记载馨香的母爱而提,他的目光,始终落在自我以外的世界里,所触之处,突兀一笔带过,崎岖也散了,挣扎也淡了。

看到结尾,还是尝出泪的味道,笔若有灵魂,在那一刻,他必定会软弱且颤抖吧。母亲种下的“含羞草”,竟长成生命的欢悦,在她生前,在他身后,沉默里摇曳,一别经年。他终是问起这棵树,他终是逃离这棵树,是懂得,是舍得。

电影往事

导演:小江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上映年度:2005年

影片讲述了中国七八十年代西北小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对露天电影的深切热爱,以及这个家庭与电影紧紧纠葛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色彩,在曾经的年代,充满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比赛。小时候,村里很穷,没什么娱乐。记得当年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时,院子里坐满了人,鸦雀无声地看着《霍元甲》。电视机中飘出的《万里长城永不倒》撩破村庄静谧的黑夜,也掀醒了被窝里年幼的我。平静的乡村生活里,只有偶尔到访的电影放映队能勾起孩童们的兴致。孩子们跟着放映队的车子,跑着,跳着,兴奋地喊叫……那样的岁月已经沉淀好久。

阳光灿烂的日子

导演:姜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上映年度:1994年

本片获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不得不错过一些人和一些事,我们无法回归往昔,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和担当所有的发生,珍惜每一个存在的今天,理性地埋葬昨天,坦然地迎接明天,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纵身一跃,割裂了和过去的关系,那些阻拦的手脚,成为长大的动力,在孤单和无助中,这个孩子将不再软弱,在自我拯救和反思中,他默默长大成人,为了生存,为了一个人的活着的世界。

影片的结尾,当“我们”这些分开多年的老朋友们,坐在豪华的汽车上谈笑时,这时从车边擦身而过的“古伦木”的身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力!当“我们”由于看到他,而引起对过去的回忆,从而对他大喊大叫,兴奋不已时,好像“我们”是被人冤枉很久的,突然间见到了可以证明自己是无罪的犯人一样!而我们也在那一瞬间,由于那个傻子“古伦木”的出现,而证实“我们”曾经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发生的一切而深深怀念时,“古伦木”的一句“傻B”,把“我们”的笑容定格在那尴尬上!可以说他的这句话,作为整个片子的结尾,是对整个故事或者说对“我们”整个那过去或荒唐或无聊或不安或骚动或灿烂的日子的一个最好的注脚!

城南旧事

导演:吴贻弓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上映年度:1983年

《城南旧事》是一个漂泊异乡的中年女作家的回忆,像一本老相册,在岁月里斑驳了色彩,也让时光悄然倒流,恍若来到隔世的童年。它像一册旧时的连环画,翻啊翻,就在要长大的那一年突然中断。它像一首宁静素朴的叙事诗,不雕琢,不矫情,就是敞开了心说话,深情、清凉,娓娓道来。

《城南旧事》如一缕素净的乡愁,在缓缓远去的驼铃中缭绕,在古老的井水中流淌,在清纯的童谣中一再唱响。它被一双纯得不能再纯的眼睛刻录在岁月深处,无论你何时拿出翻阅,四周都会静下来,静得温驯、平和,如一只毛茸茸的小鸡,卧在手心让你细细打量。

廊桥遗梦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上映年度:1995年

相识、相遇的过程,总是那么顺其自然。人的感情,总又那么容易随遇而安。世界上最最美妙的事情,是享受过程;而世界上最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承担结果。特别当这个“结果”已经从“成果”沦落为“后果”的时候。故事的情节是我们熟知的影视剧作品中常会出现的婚外情,但在这里,道德大于了爱情。

如果爱情为零,道德就成了一个空堡。但当道德为零时,爱情就没有了意义。主人公就是在这个数学式下,辗转反侧,左右徘徊的。而最终还是成全了这个“意义”。对于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而言,或许廊桥意味着一个甜蜜的开始,是连接着两段平庸生活的一个富有激情的插曲。从毫无遮拦的外界,走进那包裹严密象征个人空间的廊桥,再走出来时,弗朗西斯卡已在外人不为所知的情况下,完成了人生唯一的一次绽放。对别人而言,一座普通的廊桥却完全锁住了她的所有记忆。

(本期供稿:郑明娇)

上一篇:紧急抗击错别字 下一篇:狗这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