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有易,言无难

时间:2022-10-27 09:55:40

“言有易,言无难”是一句治学格言。1925年赵元任应聘为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这六个字是他当时为全班唯一写作语言学论文的学生写下的批语,语言学界家喻户晓。在近代中国,身兼音乐界名人者,唯赵元任一人而已。

赵元任(1892.11.3—1982.2.24),祖籍江苏武进阳湖县,出生于天津。1901年全家回常州青果巷居住。童年在家塾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他的六世祖是乾隆年间写下“李杜诗篇万口传,而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著名诗篇的史学家兼诗人赵翼①。赵元任11岁时父母双亡。14岁就读于常州溪山小学,开始接受新式教育,此年开始写日记,数十年未再中断,至今完整无缺地保存了七十六年的日记。1907年入南京高等学堂预科。他学过英、德两门外语,深得美籍英语教师嘉化(D.J.Carve)喜爱,常被邀家中做客。嘉化夫人善弹琴、唱歌,赵元任从她那里开始接受了西方音乐的启蒙教育。

1910年春,赵元任到北京参加庚子赔款第二期赴美公费留学生考试,在全国四百余名考生中以第二名成绩录取,同年8月,同榜70人遣派赴美。②先入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1914年获数学学士学位。1915年转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同时选修正规的和声、对位、作曲课,教授有希尔(E.B.Hill)和帕尔丁(W.R.Spaulding)。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外,他还在芝加哥和加州大学做过短期研究生。1919年回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一年。赵元任在美国期间还曾向美国音乐家姜斯东(E.Johnstone)、括尔斯(J.T.Quaries)和席佛曼(S.P.Siwerman)学习作曲、和声与钢琴。他早在1911年就购买了一架旧钢琴,1918年曾带着心爱的钢琴到芝加哥做博士后。赵元任在美国学习与工作的十一年中,始终与音乐相伴。在声乐、钢琴与理论作曲方面打下了扎实功底,为在“五四”以后歌曲创作的勃发奠定了技术层面的良好基础。

1920年夏,赵元任回国,在清华学校讲授数学、物理和心理学。同年冬曾为来中国讲演的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担任翻译。每到一地,他能很快地学会用当地方言进行翻译。由此,他决定集中精力专攻语言学。1921年秋,为冲破封建包办婚姻,与新婚夫人杨步伟同去美国,在哈佛大学研究语言学,同时教授汉语、哲学,并到法、德、英等国考察进修。1925年初,赵元任应聘回国,成为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并担任学校音乐委员会主任,参与发起成立“琴韵歌声研究会”。1928年3月,受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任语言组主任。曾先后到苏、浙、粤、皖、赣、湘、鄂等地进行方言调查,同时收集民歌,以及各地戏曲、说唱等唱片六七百张。因此,赵元任是我国近代最早有计划地深入民间、实地调查与采集民歌之第一人。这些民间音乐素材在他的歌曲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元任的音乐创作,据《赵元任全集》(第11卷)统计,共有148首(部)之多,其中除7首器乐类作品③外,其余141首均为声乐作品。先后出版有《新诗歌集》、《儿童节歌曲集》和《民众教育歌曲》三部歌集。④此外,《尽力中华》(1920)、《平民学校校歌》(1922)、《呜呼!三月一十八》(1926)等都是有广泛影响的作品。《西洋镜歌》(1935)、《我是个北方人》(1937)、《背着枪》(1939)等为30年代作品;《老天爷》(1942)是40年代在国内流传最广的一首歌曲。20年代是赵元任音乐创作的一个迸发期,以《新诗歌集》为代表。这些歌曲题材的别开生面、旋律的精美新颖、调性色彩的转换运用等,震撼了当时文化界。

萧友梅说:“近十年来出版的音乐作品里头,应该以赵元任先生所作的《新诗歌集》为最有价值。赵先生虽然不是向来专门研究音乐的,但是他有音乐的天才、精细的头脑、微妙的听觉。他能够以研究物理学、语言学的余暇,作出这本舒伯特派的艺术歌(art song)出来,替我国音乐界开一个新纪元,更值得我们的崇敬。”⑤《新诗歌集》绝大多数是用新诗人胡适、刘半农、徐志摩、刘大白等人的诗作,这些用白话文写作的新诗在当时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内容鲜明地体现了“五四”精神。赵元任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同时做了“中国派”的实验,因此,《新诗歌集》有着重大时代影响与现实价值。一般认为,《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是赵元任歌曲创作的代表作。

《卖布谣》(刘大白词)采用无锡当地一首同名民谣作为素材创作,为拍。赵元任说:“这个歌用五拍子似乎很奇怪,其实中国的音乐理论上虽然没有‘一板四眼’的音乐,而在读四字韵文(例如有些祭文)的时候,差不多总是用五拍子。所以这个歌的节律(rhythm)倒一点不是学什么柴科夫斯基的玩意儿,简直就是用中国的节奏就是了。”⑥内容反映了作者对2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和农民贫困生活的忧虑与同情。全曲以一个音型节奏贯穿,旋律质朴、手法新颖。

《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四段歌词写春、夏、秋、冬四季自然景色,抒发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和念旧”之情。春天的飘逸、夏日的凉爽、秋天的伤感、冬日的凋零,都有细腻而富于变化的表述。作者运用调性表情加强了歌曲的感情意境。整首歌曲的调性布局为:E-B-E-e-G-e-E,每段尾句运用我国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旋律作为素材,以富于民族风格的特性音调点出主题,可谓画龙点睛。这首歌曲问世后,至今传唱不衰。

《听雨》(刘半农词)的词曲感情都十分细腻。赵元任说:“这个歌调儿是本常州吟古诗的调儿而加以扩充的,而且时间也差不多改得慢一倍。……这个歌的伴奏全是取雨点的动机,仿佛有一点肖邦的D调前奏曲(Op.28,No.15)的意味似的。”⑦歌曲兼有古典韵味和民族风格,听来回味无穷。

《海韵》(徐志摩⑧词),合唱曲。内容叙述一位酷爱自由的少女,为摆脱封建家庭桎梏而在海边吟唱、歌舞,最后为海浪所吞没的情景。全曲由一个引子和五个情节各异的段落加尾声组成。用女高音表示主人公女郎,用合唱表示旁观者诗翁,用钢琴伴奏表示大海,刻画了三种不同的音乐形象。第四段钢琴以出色的间奏表现大海汹涌怒吼的波涛,女郎在海浪中起伏挣扎和诗翁惶恐不安的音调,其后一切归于平静。第五段是全曲最富感彩的段落,表现对女郎不幸命运的深刻同情。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

有学者认为:“赵元任的钢琴伴奏可以说是写得相当考究的。他自己就说过:‘……像《织布》跟《听雨》的钢琴谱也可以当一个琴曲来单独演奏的。’他善于从歌曲的特定内容出发,通过钢琴伴奏来‘造型’。如《卖布谣》中的机杼之声,《听雨》中的滴滴雨声,《秋钟》中的风声、钟声和落叶飞舞声,《过印度洋》中的海风、海浪以及《也是微云》中因为‘月进窗来’而思绪难平的描绘,都惟妙惟肖,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很好地起到了塑造形象、渲染气氛、点化意境、揭示心态的作用。这些手法……当时却是使人耳目一新的。”⑨精辟概括了赵元任旋律写作与钢琴伴奏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此外,赵元任对古典诗词吟诵音乐(介于文学、音乐、语言学三者边缘的艺术门类)有深厚研究功底,他吟诵《江雪》(柳宗元)、《回乡偶书》(贺知章)、《登鹳雀楼》(王之涣)等均保存在《常州吟诗的乐调17例》中。《老天爷》也是一首有着吟诵风格却具有很强震撼力的歌曲作品。赵元任对吟诵音乐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⑩

1938年秋,赵元任应邀去夏威夷大学讲学,后定居于美国。他是一位通晓英、德、法、日、俄、希腊、拉丁文等多种语言文字,会说33种中国方言的语言学家,被尊为“中国语言学之父”。先后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60年当选美国东方学会主席。1973年和1981年曾两度回国探亲访友。1982年2月24日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病逝。

正如陈原所说:“他一心向往着一种平静的、淡泊的、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和宽松的能够平等地相互切磋的学术环境。他爱的是书,是音乐,是图画,是科学,是语言,是文字,是美,是一切美好的精神产品,当然,他爱人,爱寻常的善良的普通人,爱人的高尚品格。”赵元任是一位体现了“五四”时代人文精神的学者与音乐家。他离开人世后,人们还是深情地怀念着他,唱着那首不朽名作——《教我如何不想他》。

注 释:

①赵翼(1727—1814),清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一字耘松。江苏阳湖(今武进)人,乾隆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中年即辞官家居,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工诗善文,尤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著有《廿二史剳记》等。

②《游美学务处为呈报录取游美学生表册致外务部申呈》,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九日(1910年8月4日),“附件一:第二次遣派赴美学生姓名、年岁、籍贯清折”。详见《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1129页。按人数统计为70名,有的资料误写为72名。

③这7首器乐作品是: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约1913),钢琴曲《和平进行曲》(1915)、《偶成》(1915)、《小朋友进行曲》(1919)、《结婚进行曲》(1928)、《TWO-PART INVENTION》(二部创意曲,1930),长笛和钢琴二重奏《无词歌》。

④赵元任编《新诗歌集》,1928年商务印书馆发行。歌集收有《他》、《小诗》、《过印度洋》、《卖布谣》、《秋钟》、《劳动歌》(1922),《织布》(1925),《上山》、《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茶花女中的饮酒歌》(1926),《海韵》、《听雨》、《瓶花》(1927)等14首歌曲。《儿童节歌曲集》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收有《儿童节歌》等6首歌曲,均为陶行知词;《民众教育歌曲》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内收有8首歌曲。

⑤萧友梅《介绍赵元任先生的〈新诗歌集〉》,原载《乐艺》(季刊)1930年第1卷第1号。《萧友梅全集·第1卷·文论专著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369-370页。

⑥赵元任《新诗歌集》“歌注”,《赵元任歌曲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第38页。

⑦同注⑥,第39—40页。

⑧徐志摩(1896—1931),中国诗人。浙江海宁人。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获学士学位。1921年起写诗。1922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1931年因飞机在济南白马山失事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

⑨戴鹏海《从体裁的嬗变消长看20世纪上半叶中国创作歌曲的发展》,《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第98-99页。

⑩秦德祥编著《吟诵音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陈原《赵元任全集·前言》,《赵元任全集》(第11卷),笫Ⅸ页。

(摘自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2010年版)

上一篇:《乃哟乃》课堂实录 下一篇:双重因素作用下带来的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