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我们自己的语言!

时间:2022-10-27 07:21:39

唱出我们自己的语言!

音乐人戈非:

你生存在中国,唱中文歌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乐评人内陆飞鱼:

根,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一个母体,是中国人务必溯源的命题,无论是乡愁、乡愿,生长环境、人格、血统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审美,所以年轻时追赶时髦追时尚,用全世界共通的语言去创作,最后落到原地,还是得用母语来表达最真切深沉的爱与哀愁、低沉与激越的感情和故事。 现象

我们时代的年轻人,他们爱唱别人的语言

在中国独立音乐人聚集的豆瓣音乐人网站上,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独立、电子、摇滚的分类下,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和乐队让人分不出他们的国籍——Rustic、24hours、battle cattle、subs、muscle snog、fragile、hot&cold 、Da bang、SMZB、重塑雕像的权利、snapline、丁可……这些80后、90后的乐队或音乐人大部分都在使用英文进行创作和演唱,有的甚至没有中文歌曲。而在大大小小的音乐节上,越来越多年轻乐队踩着合成器唱着英文歌接受粉丝们疯狂的追捧,似乎也成了一种流行的风潮。而在选秀的舞台上,不少有人气的原创音乐人唱着自己创作的英文歌曲,也被奉为流行。大学校园里,层出不穷的校园乐队也越来越倾向于起个英文名字,立一个欧美的摇滚偶像,以翻唱外文经典歌曲或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外文歌曲来作为乐队的定位。

这些本该是最新鲜、创作力最旺盛的一群音乐人,他们在音乐形式上生猛锐利,但在语言创作上却表现得令人忧心。这些年轻音乐人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选择背离母语,不约而同地使用非母语去表达自己音乐的同时,必然导致了母语作品的比例的失衡。在音乐形式日趋完善和成熟以及演奏技巧大幅跨进的今天,母语的创作却似乎陷入一种僵局。诚然这是一个看起来百花争艳的时代,但这些呢呢喃喃的英文歌曲,又有多少能够入耳?站在这片土地上,看见什么、思考什么、传达什么,难道不是使用这片土地的语言最为有力?

三十多年前,隔岸台湾的李双泽曾将一个可乐罐怒掷于地上,大声呼号“我们无能,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唱出自己语言的歌,多么可耻的事,我们这一群人脑袋里的音乐词汇真被了”。他将矛头直指当年的年轻大学生和歌者痴迷于西方文化,无法唱出自己的歌的普遍状况,由此开启了台湾轰轰烈烈的民歌创作热潮。三十多年过去了,当现在一茬又一茬的年轻创作者前赴后继地在创作曲调类似、风格西化的非母语音乐时,当他们甚至认为使用英文进行音乐创作是普遍并且顺理成章的时候,不能忽略的事实是:母语创作被忽视,中文创作能力衰退。我们不得不敏感地意识到,李双泽这段话至今仍然振聋发聩,我们必须反省,自己脑袋里的音乐词汇正在一寸一寸地被了。而“歌从哪里来”这一文化母题,仍然有被讨论的必要。我们仍然需要找到一条路,挣脱外来的、不是自己母语的语言的俘获,这条路,其实是一条找回自己的路。 究底 年轻人们为何爱用别人的语言?

原因一 不可磨灭的打口碟时代

对于这些创作英文作品的音乐人和乐队来说,他们的音乐启蒙就来自于非母语的音乐。无法忽略的社会背景是,在80后90后成长起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打口碟提供了音乐的养料,及至后期通过互联网与世界音乐潮流的同步接轨,是西方舶来品给了他们音乐的启示。在很长时间的模仿期里,他们受到这些音乐偶像的影响,开始尝试使用英语进行创作。唱英文的后海大鲨鱼曾被称之为中国的yeah yeah yeahs,重塑雕像的权利被称为中国的joy division……我们可以在大多数的中国乐队上看到西方摇滚先驱们的影子。

音乐人崔龙阳擅长用英文创作歌词,对他而言用英文创作是因为自己从小的听歌习惯:“我从小就接触外国的摇滚乐和独立音乐,因为我听外国歌时间比较长,有十多年了。加上我自己英语基础还不错,从小听的东西对我的感染力特别深,也对我的影响特别大,而且我那个时候是通过听歌来学英语的,我也就比较深入地去了解了一些外国歌的表达方式,这个可能会对我有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我接触中国的独立音乐相对就比较晚。”对此音乐人曹秦认为:“用英文创作的话如果跟欧美的一模一样那也没有什么意义,只不过做到了跟它一样,与此同时失去的却是自己的特点。”而歌迷小西则觉得:“国内乐队唱英文歌在我看来就像是对外国乐队的模仿,他们跟有些外国乐队太像了,同样是听英文歌,为什么我不直接去听那些外国的乐队唱歌呢?” 原因二 全球化背景下的英文热潮

乐评人李皖认为,创作英文歌的现象已经存在差不多十年,并非最近才有的趋势。80后、90后新生代艺人和乐队是在互联网、全球化浪潮中长大的一代,“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在同一平台上来进行创作,在某种主题全球化的感染下,会因被不同地区的人关注而形成一种潮流,尤其音乐可能会在语言上会体现得特别鲜明。”

有音乐人提到,同样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法国、德国、日本也存在不少使用英文创作的音乐人。事实上,如何摆脱“文化殖民”成了一个文化体在经历冲击到融合时期必经的阶段。华语金曲奖发起人游威这么说道:“香港其实也走过这个道路,在70年代初期,像温拿乐队、莲花乐队,他们最开始也是用英文创作,后面才开始转为中文创作。80年代的达明等乐队就开始比较偏向于用中文,注重古典文化的传承的方式去创作,到了90年代,香港又出现了许多不仅是名字还有创作都是用英文的乐队,当初也是有很多争议。但到了21世纪,香港的乐队又回归中文创作,所以我觉得每个地区的音乐都会经历这种沉浮和挣扎。”

另一方面,相对过去缺少说英文的环境而言,现在年轻人的英语水平在不断提高,他们接受西方音乐的程度也更高,并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和表达。甚至中国乐队中不乏外国音乐人的加入,这种文化的共融和混血,让年青一代的中国音乐人自然地接受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语言,音乐创作受到影响也在所难免。 原因三 中文创作难度大于英文创作

以中文的韵脚去配合来自西方的音乐形式,从而达到和谐的效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之所以选择英文创作,还有一个原因是年轻音乐人在习惯了英文的发音方式之后,如果要消化转变成中文创作,他们还需要重新去熟悉和了解。而要让中文创作达到与英文写作同样的效果,是一件很难的事。在既定的框架里用英文去创作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就显得容易许多。

乐队“重塑雕像的权利”主唱华东一直坚持用英文创作歌曲,他认为自己喜欢用英文来创作是因为,“英文更能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试过用中文创作,但是效果并不好,并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而音乐人崔龙阳也表示,自己中文的表达能力相对英文有所欠缺,没有那么游刃有余。摩登天空的创办人沈黎晖则认为:“这些乐队会喜欢用英文去创作,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英文的发音会更顺,写起来比较容易,写了之后也不太会有人去挑你的毛病。而用中文去创作有更多的标准,其实写好并不容易,难度相对来说更大。” 原因四 赶时髦、赶新鲜

乐评人内陆飞鱼认为爱赶时髦,追求汉语以外创作的新鲜感,确立独树一帜的个性标签,同样也是这些年轻的创作者青睐英文创作的另一个原因。不少年轻的校园乐队在选择乐队名字和歌词创作时,首先会考虑听起来洋气顺耳的英文,可能同样意思的中文看上去却有一种土气。重塑雕像的权利的乐迷黄连也认为:“有些东西是没办法用中文歌词去演唱,因为会有很多限制,但如果是英语的话就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来。而且如果把这些英文歌曲翻译成中文,你会觉得简单和肤浅,但是英文,就不会觉得。”但也有乐迷对此的却有不同的态度,科尼认为,“有些乐队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都挺喜欢写几首英文歌的。” 外文歌曲创作者的成长记事

对谈对象:重塑雕像权利乐队主唱 华东

英语创作原因

“慢慢觉得用汉语唱歌不是那么合适,反而慢慢的用英语去创作,更加贴合我想要的效果。我们就希望自己做出来的效果更像国外乐队的那种声音,后来我们慢慢就全是英文创作了。其实也说不上来觉得汉语不适合的原因,但就像不能用英语去唱京剧是一个道理,如果非要说一个理由我也说不清楚,就像一个外国人想要唱京剧,他还是需要用汉语来唱,也许对于摇滚乐而言,还是用英语比较合适。”

个人经历

“我虽然在国外留过学,但是是在德国,并不是英语国家。”

音乐启蒙

“一开始早期,是英国七八十年代的那些音乐,现在可能更多的是纽约的实验音乐多一些。”

如何看待中文创作

“对于目前来说,用哪种语言创作对我而言不是很重要,这是某种载体,像欧洲的小国家德国、法国也好,或是亚洲的日本,也是出来大量的唱英文歌的乐队,他们也是觉得蛮正常的,既有用母语来创作的,也有英语来创作的,都挺正常的。”

中文创作时期

“差不多有四首歌,特别早,差不多乐队刚成立,排练的时候。那时候还没开始演出呢,就是我们自己觉得唱得不好。”

未来方向

“之后对我来说,可能接下来我会写一两首德语歌,但我应该是不会考虑用中文来唱歌,除非某一天我觉得有一首中文歌,我能驾驭得很好。” 危机 在这片土地上 母语的歌声日益稀薄 壹 以英文创作

逃避对母语创作的探索

外语作品剧增的另一面,必然是母语创作作品变少,中文作为母语在音乐创作领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音乐人戈非看来,一味地依赖英文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一种偷懒,是一种逃避,因为“你没办法去直视你中文创作上的缺陷,中文创作出不来。”戈非直言,一味使用英语创作,实际上是对音乐创作的投机取巧。受到欧美音乐影响的新生代歌手全盘接受了外来音乐的同化,放弃了使用母语去消化这些音乐形式,主动或被迫地放弃了对使用母语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这种情况的危害在于,创作人将安于使用简单的英文去创作,不再试图将来自西方的音乐用母语的方式来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和传承。更让人感到担忧的是,在简单、上手的英文创作背后,是音乐创作人创作能力的持续低下,正如沈黎晖所说,“英文创作更简单,而且很少有人会去挑刺,但是中文不一样,有很多的标准。” 贰 新生代音乐人

母语创作能力大为削弱

Gala乐队早期的歌曲young for you曾引起不少的追捧,但主唱中国味十足的英语发音以及简单到低幼的歌词也被不少歌迷诟病。歌迷唐唐是个摇滚歌迷,英语专业出身的他对国内乐队的英文创作颇有微词:“国内乐队的英文歌,一贯的一般般水准,只是营造了一种比较容易调动情绪的气氛,但这种气氛似乎跟音乐本身的初衷有跑偏,毕竟不是母语,很多情况下要么就是很幼稚的创作,要么就是跟风模仿外国乐队。”而跟风模仿的后果除了创作出的英文作品水准不高,更直接导致了母语创作能力的降低,音乐人戈非对此有深刻体会:“很多欧美音乐对我们这一代音乐人来讲是很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你本身有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他们的一种创作方式,这其实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我们母语创作的能力。 叁 母语审美的

传承出现断层

同样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受到乐迷欢迎的音乐人群体在不断创作英文作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向他们的听众灌输一种英文创作的审美,这种文化上的影响和“遗传”忽略了母语传承的重要性,让人不得不担忧:是否长此以往,母语创作在年轻一代中将变得不再重要,母语创作文化将逐代递减,或许有一天,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只会写英文歌,而不会写中文歌,甚至连唱都不会唱。

音乐人曹秦有着类似的担忧,“以后用英语创作的现象会更多,中国人用英语创作、听英语歌的趋势会愈演愈烈,有一拨人可能会演变到中文歌他们没兴趣,而创作者中文歌不会写,可能会极端到这种地步。”不少乐队称写英文歌是因为自己喜欢的音乐形式更适合用英语而非中文,对此,十三月唱片老板卢中强表示,“用音乐类型来框定母语的创作非常荒谬,周杰伦用中了各种尝试,这些尝试都是成功的,也没看到他用英文来创作啊。”卢中强所经营的十三月唱片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民谣、方言音乐的创作,他注重歌手母语创作的能力,而且他也不会签那些一味用英语表达的乐队。音乐人邓伟标也表示,“你用中文来写爵士写不好,那是因为你水平还不到,水平到了自然就行了。” 肆 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

急剧退场

使用英文创作的另一种伤害是,音乐人在选择英文创作的同时,他们主动选择放弃了大多数的中国听众。乐评人李皖认为,“作为一种地区文化,文化不能超越你的地区存在。不能架空自己的本地的文化,来做一些国际化的尝试。母语是一个地区人们交流表达的主要语言,而歌唱的主要目的是出于交流和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站在我们本土的立场上去批评,怎么样能在这片现实土地触动这个社会?肯定是需要用母语唱作,选择英文创作而非母语其实是对这些音乐形式在国内进行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放弃。”乐评人游威认为:“如果一直用英文来创作,对我来说缺乏代入感。我觉得现在的创作者还没有找到用母语创作的动力或者方式。我们提醒他们其实想去征服国内的听众,或者是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话,还是提倡去用母语进行创作。”同样的李皖也在提醒:“很多英语写作的人特别有才华,但是遗憾的是,他们不唱中文。确实我们现在能够让民众、民族感动的东西特别特别少,当你用英文来创作的时候,你可能就在这个土地上退场了,所以我们特别需要呼吁,用自己的语言去唱我们自己的歌,去发出让你的家人、朋友都能够有共鸣的声音。”

上一篇:范冰冰 缘分来了,就不抗拒姐弟恋 下一篇:不自信的新生代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