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商新战略

时间:2022-10-27 05:35:28

网商新战略

人们往往会用前途无量、不可思议和如日中天等最好的赞美之辞来描绘中国经济,然而却鲜有观察家会用“公平”、“透明”来评价这儿的商业环境。这并不难理解:猖獗的腐败、偏向国企的政策以及大量的官僚作风都在制约私有企业的繁荣发展。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块不均衡的竞技场上,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和门户网站新浪已经成功地创造出两个堪称中国最公平、最透明的商业平台。阿里巴巴允许个人和企业在它的淘宝平台上销售商品,他们为卖家设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余下的空间任由卖家自行发挥。与之相似的微博则为中国人提供了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但是一些争议性的社会话题例外。

从成立至今,淘宝和微博都经历了爆炸式的发展,目前仍保持着在各自领域内一马当先的位置。2010年淘宝的销售总额高达人民币3700亿元,而原名淘宝商城的天猫(Tmall),这个以成熟品牌为目标的网站于2008年从淘宝剥离,目前已经拥有约55000个卖家。服务与推特网类似的新浪微博在成立后的两年时间里就积累了2.5亿用户。

初创企业Export Now专门帮助美国公司将自己的产品放到天猫上销售。其中国区CEO费尔・魏(Phil Wei)说:“如果你问别人为什么选择网购的话,我想很多人会说那是因为价格透明。人们寻求便利、也希望获得更多信息。马云成功的一点在于,他为所有消费者和所有业务单位提供了自由。”

第三方供应商

竞争自由正在推动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崛起,其中一些企业可能会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内最富活力的公司。正如美国科技巨头推特和易贝(Ebay)所表现的那样,淘宝和微博都催生出一个由提供相关服务的第三方公司组成的生态系统,这也使得这些平台本身成为了经济体。

围绕在这两个平台四周的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类型也体现出了淘宝与微博的目标差异。网络市场调研机构北京艾瑞(iResearch)咨询分析师德高・尤(Deco You)说:“淘宝是商业交易平台,而微博是传播信息的媒体。”他认为这种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增长率:“与淘宝相关的公司数量增速要比与微博那边快得多。”

除了销售商品的机会外,淘宝和天猫还为那些服务卖家的分包商提供了诸如店铺设计、客户服务、物流和营销等业务机会。

而作为媒体平台,微博自然成为了营销企业的好帮手,这种现象在微博创立约一年后开始浮出水面。营销企业微传播的创始人杨鑫表示,据他所知,至少有10家初创公司在专业从事微博营销,而那些传统的营销公司也已经走进了这座竞技场。

除了这些差异外,以淘宝或微博为中心的营商方式非常相似。由于交货期短、进入壁垒相对有限,许多相似的公司不得不展开激烈竞争。

其中许多第三方公司偏好模仿其他公司的成功之道。由于知识产权的实施工作不如西方那样有力,这种策略在中国非常普遍。不过这并没有导致山寨横行,相反,这种竞争似乎培养了企业的灵活性。例如杨鑫表示,为了领先那些模仿自己的竞争对手,微传播已经先后三次对自己的软件平台进行了升级。

企业还在想方设法争夺微博和淘宝上的“黄金地段”。那些愿意花钱的企业将构筑起竞争优势。卖家可以向淘宝和天猫付款从而提升自己店铺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不过那些拥有强劲销售表现的店铺也能提升自己的排名。而微博营销公司通常会出钱请那些拥有影响力的用户去推广他们的产品。微传播目前正向约20万用户支付报酬来取得他们的帮助,杨鑫希望有朝一日这个数字能够增长到200万~300万。

网页分析所提供的即时反馈也意味着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是否正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如果一位用户不愿意尝试在微博上进行病毒营销的话,他往往会直接表达出来或干脆忽略它。淘宝上的顾客也会同样迅速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Export Now的费尔说:“在网络上,倘若一位客户在你的店铺中逗留五秒钟以上的话,就说明你的店铺还不错。这意味着他们成为常客的概率要比其他人高得多。不过倘若他们只停留了不到五秒钟的话,那么他们很可能不会再次光顾了。”

那些同淘宝和微博相关的公司的乐观情绪也可谓一浪高过一浪。微传播希望在未来两年内实现年收入增长300%以上的目标。而尽管目前看来几乎一无所有,Export Now仍认为到今年年底时将有约300家美国制造商通过他们的服务销售产品,届时收入将达1000万元至2000万元人民币。

市场继续增长

研究机构Analysys International的一位分析师说:“市场会继续保持增长,这个趋势在今后5到10年内不会改变。市场的扩张将为第三方公司带来更多的机会。”

但是微博社区的增长或许并不是可持续的。拥有政府背景的研究机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上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自去年下半年起,微博的新注册人数已经开始减少。相比2010年末,微博用户的数量几乎翻了4倍,达到2.5亿人。然而由于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只有5亿人,要想继续保持这样的速度显然是不可能的。

虽然用户增长将会放缓,但是人们仍能从中赚到很多钱。根据艾瑞的数据,2012年用于互联网营销的开支将增至791亿元人民币,而在去年和2010年,这个数字分别为81亿美元和52亿美元。

艾瑞的德高表示,中国的营销收入可能会继续快速增长。相比传统印刷品和电视广告,网络广告通常针对性更强且成本更低,广告客户们直到最近才刚刚开始向网络平台转移。

德高表示,通过改进欠完善的技术以及提升效率,营销和分析公司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收入。那些具备更先进技术与高效运作的外国公司可能也会进入这块市场,尽管它们仍将受到文化壁垒的限制。

淘宝和微博自身也可以开始提供额外的营销服务。2010年4月,淘宝创立了名为淘宝联盟的互联网营销部门,根据艾瑞的统计,很快淘宝联盟的收入就飙升至15亿元人民币。

潜在的新对手意味着第三方服务的市场将依旧竞争激烈。毫无疑问,许多无法跟上创新步伐的企业将毋庸置疑地被淘汰出局或被那些更成功的竞争者收购。而不管身居哪个平台,那些通过创新幸存下来的企业都将有望跻身中国互联网领域内最富活力公司的行列。

来自淘宝营销企业深圳方位电子商务的王先生说:“今后或许会有其他网站来推动业务的发展,但是哪里有客户,哪里就有我们。”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遭遇的监管风险被过于夸大。而对新浪微博的幻灭感正愈演愈烈。自从这种推特式的微博服务注册用户达到2.5亿后,用户增长开始放缓。同时,监管部门正在敦促新浪加强其自身的认证机制。长期以来,新浪一直会对微博内容进行审核,并鼓励实名注册,但自3月16日起,没有用实名注册登记的用户将被禁止发言。

更糟的是,新浪引进目标广告似乎依旧遥遥无期,即便分析人士早在一年多前就预计其市场价值化“即将来临”。同时,公司对服务器、带宽和研发的庞大投入正在挤压其毛利。去年年底,新浪的员工人数从年初的3500名增加到了5000名,其中的大部分员工都被分配到了日益壮大的微博平台工作。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新浪近期的表现带来压力。即便如此,悲观的预测似乎有些杞人忧天。政府的限制可以使这一服务不那么引人注目,但这一服务被完全关闭的风险微乎其微。与公权力在新浪微博上所面临的公关危机抗衡将铸成大错。

这一服务也不会因为这些变化而失去很多用户。简而言之,用户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对于在大型城市中的多数年轻微博控来说,这一平台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个合理的原因是:比起像腾讯微博这样的竞争对手来说,新浪更加善于传播有趣的、有相关性的信息。

作为媒体平台和博客网站,新浪在这方面的经验与其成功息息相关。因为这使其善于公布信息、利用名人以及其他令人感兴趣的专栏作家。这种公布信息的倾向为来自经济领域到媒体行业的专家提供了一个自然的平台。

腾讯的服务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新浪。第一,在移动应用方面:腾讯运营着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微信”,这是一个免费的、基于互联网的短信服务。第二,在中国二三线城市中,多数市民都是腾讯QQ的忠实用户(几乎每个中国网民都有一个QQ帐号,但多数大城市的白领使用微软MSN)。尽管有这些优势,但腾讯的竞争优势却不是为信息提供平台,而是为社交网络和游戏提供平台,新浪迄今尚未酝酿出市场价值化的魔法公式,但其潜力不容小觑。各大公司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微博上推广它们的产品。第三方业务羽翼已丰,而新浪可以通过出售数据和帮助客户找到用户来从中获益。

长线投资

中国在线广告收入正在疯涨;去年,首次超过报纸广告的收入。新浪的背景可以帮助它在捕捉这些趋势时取得优势。腾讯的业务主要靠游戏带动,但游戏行业的增长已经出现显著放缓,而在线广告却为新浪带来了70%的收入。

新浪股价已从去年4月每股143美元的峰值大幅下降。其价格在今年1月末稍有恢复,当时Facebook申请了融资额达50亿美元的IPO。如若成功,那么这可能会进一步提振新浪的股价,由于推特尚属私有,Facebook就成了许多西方投资者的最佳选择。

另外,新浪股价很可能会进一步下滑。分析师认为今年的市场趋势前景不清,欧元区争端出现负面转折等宏观不利事件的变数令市场存在很大的下行机会。

如果出现低谷期,那么长线投资者的买入点就出现了。虽然对于新浪股价的分析存在差异,但它们都远远高于公司目前的股价。毕竟,新浪依旧是中国高科技市场最持久、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而新浪大肆投资的这一年也预示着正计划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这种趋势。

即时生产

阿里巴巴集团正在思考互联网的未来。阿里巴巴网前CEO卫哲曾说过:“即便是我们IPO三年后,投资者依旧在努力地理解我们的业务模式。”阿里巴巴是企业业务相互往来的一个平台(B2B),它只是阿里巴巴集团不断扩张的电子商务业务的一部分。该集团旗下还拥有着与eBay模式类似的淘宝网,在淘宝网中,客户把自己的产品销售给其他客户(即所谓C2C)。就在最近,一个被称为天猫的平台推动了这一行业的增长,因为像耐克和优衣库这样的品牌零售商都入驻天猫,开设网店(即B2C)。

这些业务线帮助阿里巴巴集团在数量上超越了中国的其他电子商务供应商。但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却宣布,阿里巴巴的战略性未来定位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今年2月,曾鸣在上海接受外国记者团的采访时表示:“电子商务的未来并不是B2C,而是消费者对企业(C2B)。”他预计,整个行业的供应链将转移到网上,产品由什么公司生产和运输都由消费者来决定。

互联网增加了消费者的认知力和谈判能力,但彻底改革后的供应链唯一改变的是销售和广告。曾鸣希望消费者能有一天用同样的方式改变生产和物流,从而削减生产时间和库存,并增加收益。

这种战略与电脑制造商戴尔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的“即时生产”模式相似。而戴尔的战略则来源于丰田汽车公司上世纪60年代的精益生产思想。

这又如何运用到阿里巴巴身上呢?阿里巴巴集团可以相应地为自身缺乏管理必要数据能力的小型中国公司提供信息服务,例如,提供信息以帮助公司把它们的生产同消费者的搜索联系起来,或者帮助它们更高效地运输货物。

阿里巴巴重金投资云计算和数据管理服务。但显然面临的挑战不小。例如,戴尔的战略依靠减少中间商以降低运营成本。在阿里巴巴的模式中,阿里巴巴自己就是中间商。这个模式要求科技创新。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小型公司踢走中间商的日子还会有多远呢?

上一篇:石油大戏 第4期 下一篇:酸涩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