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大片的未尽之路

时间:2022-10-17 07:55:52

《赛德克・巴莱》创下了华语电影的几项之最。一是版本之最,前后多达五个版本;再则是不同版本所引发的评价反差之最,从去年威尼斯到眼下大陆上映,简直是从地下升到了天上;最后是影片对台湾电影工业的影响,其投资成本、调动人力物力乃至是整个制造周期,实在难以复制。由此,《赛德克・巴莱》的出现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你对这一切持有怀疑态度,建议看下《未尽之路》―关于《赛德克・巴莱》幕后的纪录片。

然而在票房上,大陆市场的反映实在冷淡。继香港之后,《赛德克・巴莱》再次受挫。而准确来说,自2006年《疯狂的石头》以后,从未有一部华语片像《赛德克・巴莱》这样,再度引起了媒体声援和舆论热捧。去年《钢的琴》没能成功,今年的宁浩已经被观众抛弃。在好莱坞大片联盟对中国导演联盟的较量下,一部台湾电影吸引住众人眼球,确实稀罕。这不是物以稀为贵,更不是博取同情心和消费苦难史。大家之所以支持《赛德克》,主要因为这是一部“真正的电影”。或者又如魏德圣的恩师杨德昌所讲的,好电影有很多种,他只是实践其中的一种。魏德圣的《赛德克》亦是其中一种。

如果从源头说起,《赛德克》会出现在大陆的电影院,考虑到它的主题和某些段落,在有审查制度的大陆,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虽然《赛德克》以一个比较完美的版本出现,然而它的上映档期实在是大错特错。一方面,由于几度改期,台三区的蓝光都发行了,片子还无法在大陆上映。另一方面,由于定得仓促,电影的宣传也没跟上,落地活动更是开展得太晚。纵然魏德圣住如家,跑上十几个城市,依然于事无补。最后,5月10号这个档期,必然要被受困于《复仇者联盟》还有大小片混战的阴影,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总之,相比台湾整整做了两年的影片营销,《赛德克》内地的宣传周期似乎半个月都不到,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影片首周票房不佳,数字令人大跌眼镜――尤其是连几个明摆的烂片还不如,当真是寒心不已。

在没有针对大陆 观众的宣传营销前提下,《赛德克》必然会遇冷。很多人记不住片名,也没能成功获知看点和卖点,影院更是信心不足。在排片量不足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口口相传,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令人痛心的还有,《赛德克・巴莱》明明是一部大片相的华语电影,观众也急需一部真正的华语大片来洗刷以往的恶劣印象,偏偏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错过了,华语电影的水平和内地观众的水准没能在一个合适的高点上相遇。在这种情况下,影评人和媒体站了出来,呼吁影院增加排片,随后某院线也发出公开信,支持《赛德克》……

事实上,由于前期宣传的失误,这些呼吁和举措都近似亡羊补牢。但对更多人来说,他们只是选择让自己去相信点什么:相信一部真正用心的电影能得到观众的善待,相信华语电影不至于沆瀣一气,相信还有导演的努力能震撼观众的神经。即便《赛德克》在第二周迎来了如愿以偿的逆市爬升,然而由于首周票房的惨淡和排片量的局限,它始终无法得到一个好看的成绩。也有少数人对支持《赛德克》的现象依然持否定态度,然而,哪怕是从善待青年导演来看,《赛德克・巴莱》还只是魏德圣的第二部长片作品,相比《海角七号》,魏德圣也展示了更为强大的现场控制力,电影语言的运用也更加纯熟。或许,报以宽容之心是更好的回应方式。

《海角七号》时,如果有人说魏德圣会被写进华语电影史,恐怕很多人会嗤之以鼻。现在,如果再次抛出这一论断,我想,多数人已经觉得,他确实够格了。没有十全十美的电影,更没有完美的导演,《赛德克・巴莱》和魏德圣都不是,他们只是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案例。但是,如果华语导演在拍电影前能扪心自问,这还是我愿意为之倾注热血、甘苦与共的事业吗?我想,这已经是莫大进步。一旦那样,华语大片就不会沦落到连故事都讲不清的份上了,更不会黔驴技穷,去寻找下作的开脱理由。

上一篇:戛纳的夜空因华人而虚无缥缈 下一篇:杨钰莹复出折射电视营销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