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报纸如何报道“小人物”

时间:2022-10-27 03:23:44

网络时代报纸如何报道“小人物”

摘要:进入网络时代,由于受受众的心理喜好及生活节奏的影响,传统先进人物报道逐渐从“高大全”向“小人物”转变。本文从新闻事件打头、做强深度报道、创新报道方式和报网联动等四个方面来谈报纸媒体如何在网络时代做好“小人物”报道,枯木逢春重放光彩。

关键词:网络时代 报纸 小人物报道

2010年年初,湖北黄陂“信义兄弟”的感人故事经《楚天都市报》率先报道后,迅速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据统计,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全国约50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此事,其中半数媒体配发了评论。媒体如此高密度关注“小人物”,实属罕见。

先进人物报道作为一种常青的报道题材,在中国盛行了半个世纪。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大全”到改革开放的“家国兼顾”直到现在的“小人物”,先进人物报道越来越显示出平民化视角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无论是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誓死保护奥运火炬的金晶,还是服务麻风病人的潘美儿,他们都不是某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或是“神话人物”,而是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普通人。网络具有互动性强的特征,其先天的“草根性”成为公众“草根表达”的最佳平台。由此,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如何做好“小人物”报道是值得关注的新的课题。

网络时代受众呼唤“小人物”

“小人物”报道,这种新闻写作的转变,可以看做是网络时代对受众本位论的有力体现。互联网普及后,尤其是进入Web2.0阶段后,由博客、wiki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媒体手段的涌现,标志着交互式网络新闻时代的正式来临。于是,对受众的争夺就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一场大战,受众的心理、喜好也就成了媒体研究的对象和制作的依据。那些“高大全”式的典型对网络时代下的受众来说太有“历史沉重感”,他们需要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他们追求的是那些贴近生活、贴近心灵的先进人物报道,于是,“小人物”报道被越来越多的媒体采用并逐渐成为主流。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16年来大量的“小人物”报道深受读者喜爱。

而且,网络时代也改变着受众的阅读方式。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高强度的生活状态决定了受众只能大致扫描、速览报道内容,如只看报纸头版的导读,或是网站首页的新闻标题;在单篇报道中,只抓关键词(句)、小标题等。“扫描式阅读”的跳跃性和忽略性也要求新闻写作有相应的调整与改变。

网络时代报纸如何报道“小人物”

报纸,作为传统三大媒介之一,网络时代既有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受众被各种各样的阅读终端层层包围,内有广播、电视、网络的竞争,外有手机、iPad 、户外大屏、楼宇电视等新媒体威胁,该如何扬长避短,既保持自身优势又不断创造新的“加分点”,显然已成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那么,网络时代,报纸该如何做好“小人物”报道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新闻事件“打头”,突出时效性。网络时代海量的信息速度成就了信息消费的短注意力和速食文化――人们只关心新鲜的人、突发性的事件。因此决定了网络时代先进“小人物”报道必须有别于其他时期先进人物的报道模式。以往先进人物的报道模式通常是:先遴选出一个相对优秀的报道对象,然后记者再用他以前做过的先进事迹去塑造他、丰满他。这样做就导致了一个最致命的缺点――事实陈旧,人物静态化。

看一看网络时代那些成功的“小人物”报道,无一不是事件“打头”:

一群大学生在长江上救孩子,三个救人的学生死了!

一个妈妈为了给孩子捐肝,7个月日行10公里,走掉脂肪肝!

洪战辉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难家庭……

这样就把静态的先进人物变成了动态式的先进人物,增强了时效性和真实感。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报纸赢得更高发行量的关键。当今网络化时代,新闻时效观已经被推向“全时化”,即“全时新闻报道”①,“抓活鱼”成为许多新闻单位提高时效性的一个生动口号。其实受众最想知道、最容易接受的,首先不是一个先进人物,而是他所做的事情。三个救人的大学生是怎么死的?当时是什么情况?事后社会各界的反应如何?当把这些新闻要素交代清楚的时候,“小人物”也就丰满了,再无去刻意塑造他的必要。同时,新闻的时效性又很好地得到体现,成功抓住了“活鱼”。

做强深度报道,充分开发新闻资源。网络时代的受众虽然能自由地占有大量信息,但由于缺乏把关人的素质,尤其是缺乏职业的新闻敏感、宏观的透视角度以及对信息材料过滤和二次加工的能力,所以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项工作,是受众无法胜任的。谢丽尔・吉布斯曾在《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一书中说道:“今天报纸上最吸引人和最有影响力的报道,是由经验老到并有高深写作技巧的记者写的深度报道。”②可见,网络时代,做强深度报道是报纸扩大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2010年2月21日,《楚天都市报》在头版以《为了哥哥的遗愿 弟弟代兄发工钱》为题在全国率先报道“信义兄弟”的故事。文章读后让人思考:为什么称孙家两兄弟为“信义兄弟”?为什么他们一定要在年底结清农民工的钱?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受众有太多的疑问。议程设置成功后,紧接着《楚天都市报》编辑部又连续刊发了《新年不欠旧年薪 今生不欠来生债》、《守信义者得人心 得人心者得财富》、《信义无声动神州》等长篇通讯并配发评论,成功为受众解惑。正如著名记者张建伟在《命运备忘录》里说:“不要试图寻找什么新闻,而要努力使新闻变得重要起来――变成‘解惑性’的深度报道。”③据统计,从2010年2月21日起至3月3日,《楚天都市报》每期1至5版,11天共30版,全程跟踪深入报道,深入挖掘“信义兄弟”“新闻背后的新闻”。这种深度报道,体现了编辑部的主动性和进取性。从题目的选择,到报道形式、报道篇幅、文字风格、版面安排,甚至参与采写的编辑、记者都一一落实,运作起来严丝合缝、绝无疏漏,成功引发了“轰动效应”。所以,在数字化传播时代,深度报道仍大有可为,它是报纸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所在,也是应对新兴媒体的重要举措。

创新报道方式增加加分点。网络时代,是一个新闻同质化的时代,如何创新报道方式,成功突围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以“故事模式”进行深度报道,即新闻故事化,“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④,如今16年过去了,“冰点”几乎成了《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代名词。笔者以“冰点”的开栏之作《北京最后的粪桶》为例,谈谈它是如何讲好“小人物”故事的。

(1)设置矛盾和冲突,使情节起伏跌宕

陈述故事与一般报道的区别在于,一般报道着重展开事件的5个W,新闻故事重在事件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戏剧性冲突。在《北京最后的粪桶》中,我们可以看到,记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无须刻意体现,各种矛盾就已经显而易见了。老知青的斯文儒雅与化粪池的污浊,知识型人才与挑粪工作,世俗的偏见与渴望被理解,捉襟见肘的薪水与大款们一顿普通的饭费。这些矛盾真实而深刻,矛盾中的人也因此而形象丰满。

(2)依靠大量的细节描写,写出“活”新闻

李希光在《转型中的新闻学》一书中认为:“能让读者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能触摸到,这就是活的新闻。”⑤所以在故事化报道中,记者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依靠细节写出“活”的新闻。在《北京最后的粪桶》中,有一个细节是:化粪池的盖子冻上了,老知青“先用石头砸了半天”,“再用铁杆把井盖挑开”,“用铁杆捅半天”,最后“背桶的人下蹲,右脚一使劲,桶就上肩了”。这里记者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准确抓取了人物的动作,特别是“砸”、“捅”、“一使劲”等词,向读者展示了挑粪的艰辛、酸楚,是一种无声的控诉和悲凉。

(3)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由悬念构成的,新闻是一个叙事的过程,对读者而言更像是一个解谜的过程。《北京最后的粪桶》一文中,记者在文本结构中充分运用了埋伏悬念的手法。文章开始,记者并没有正面介绍那一群背粪桶的人是谁,而是通过早上出街运粪卸粪、打扫公共厕所等系列工作为读者大致勾勒了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读者读到这里自然会产生疑问: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接着记者在告知他们是一群26年前离开北京去下乡的老知青后,以一句“可是,北京还有他们的位置吗?”又一次引起读者对这群人物命运的担忧。最后,小标题“都以为他们挣得多”再一次成功埋好伏笔。就这样层层剥茧、环环相扣,记者用一个一个的伏笔诱惑着读者步步深入。

报网联动使新闻价值最大化。网络时代,如何充分开发新闻资源,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这无论对传统媒体还是对新兴媒体而言都是一个挑战。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其舆论场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可以在草根表达和情绪疏导上发挥作用。而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其舆论场也有议程设置的能力,具有长期的品牌优势和权威优势,可在权威引导和理性说教上发挥作用。所以报纸与网络的联动必定产生一个新格局。

2005年《郑州晚报》联手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国内主流门户网站,共同报道洪战辉事迹就是一次成功的报网联动。2005年12月6日,《大学生带着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长篇报道在《郑州晚报》刊发的同时,稿子也出现在新浪网上。当天新浪评论就达近千条。第二天,新华网、人民网等70多家网站纷纷转载。为进一步加大新闻的纵深与立体感,《郑州晚报》与新华网等媒体建立了“洪战辉携妹求学”新闻专题。12月8日,《郑州晚报》还发表了洪战辉的《致新浪网、新华网网友及郑州晚报读者的公开信》,实现了洪战辉与网友的首次互动。12月9日,《郑州晚报》又先后联合新浪网、新华网,邀请洪战辉兄妹分别做客两大门户网站,与全国网友进行在线交流。通过互联网的转载,洪战辉的事迹引起全国公众及海外华人的强烈反响。这固然与事件本身感人、后期新闻策划有重要关系,但也与互联网的推动力量更加密不可分。

结语

网络时代,随着新兴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该如何逆流而上枯木逢春,笔者认为报纸媒体除继续做强深度报道,形成自己的个性化风格外,还需要不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打破倒金字塔的单一格局,创造出既“可口美味”又“方便易食”的新的报道方式。同时也应积极寻求与其他媒体合作,特别是利用互联网跨地域的优势,和全球、全国性的门户网站联手互动,充分利用新闻资源,将新闻价值最大化。做好“小人物”报道是报纸媒体枯木逢春的一次绝好机会。

注释:

①杜骏飞:《论网络时代的全时化新闻理念》,博客中国,2004年12月19日。

②谢丽尔・吉布斯[美]、汤姆・瓦霍沃:《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页。

③陈力丹:《深度报道“深”在哪儿?》,《新闻导刊》,2004(3)。

④杰里・施瓦茨[美]:《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⑤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523页。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传播系)

编校:赵亮

上一篇:赏析《一千零一面镜子》 下一篇:民办传媒类高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