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学村的传承与新一轮蓄力

时间:2022-10-27 01:52:02

教育兴办的契机,让厦门集美这座小渔村成为融合闽南文化、学村文化、侨乡文化的新城。1920年,“永久和平学村”的倡议,虽不能使集美真正避免于战祸,却让“集美学村”由此得名,享誉中外。而今,新的选择又一次摆放在集美大社人面前――旅游,大社将全力打造文创旅游街区。传统文化与新生的力量将于此交汇碰撞,未来的集美学村,会是另一番天地。

集美,南望厦门岛,北枕天马山,东临同安湾,西濒杏林湾,具襟带之要,兼海陆之利。今日如此兴盛的集美,在旧时只是流贯同安的浔江的尽尾处,故得名为“浔尾”“尽尾”的小渔村。宋元时,集美的先人据其闽南语谐音,将其雅化为“集美”。这个平凡的小渔村,在近百年来的跌宕中,走出了个倾囊兴学的陈嘉庚,走出众多热心教育的华侨,从此小渔村蜕变为“集美学村”,名扬海内外。

这座学村,并非是独立于城市的边缘个体,而是在百年的发展中,融合教育、工作、生活,自然发展成的社区模式的大学城。从开始尝试新式教育的集美小学,到容纳多门学科,综合发展的集美大学;从废池塘上的木质校舍到恢弘大气、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筑;从宁要风水、祖坟,不要学校,到校舍走出大社,遍布学村……这些一步一脚印的转变,酝酿出小渔村的巨大蜕变。荒凉偏僻的小渔村平地起高楼,学子云集,世代以耕渔为业的集美人,率先感受到近代文明的气息,渔村也演化成一座融合现代气息、闽南文化、学村文化与侨乡文化的新城,这是属于集美学村的独特韵味。

集美兴学

在陈嘉庚兴学之前,集美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居住着以陈姓为主的家族,聚居于如今的大社社区一代。1894年,“思欲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的陈嘉庚,见“儿童成群,或游戏,或赌博”,就在故乡集美大社创办了“惕斋学塾”。1913年,他创办了乡立集美两等小学,开始了现代教育。从此,各式学校在陈嘉庚及其弟陈敬贤的热心推动下,宛若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冒出。从1917年到1926年,陈嘉庚实业的发展,为学校的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期间创办了集美女子小学、集美师范、集美中学、集美水产科、集美商科等,还设立了图书馆、医院、科学馆、储蓄银行等公共机构。1927年后,因橡胶价格暴跌带来的经济困境,校舍建设暂时停顿,集美学校的运营勉强维持,加上抗战时期,集美学校被迫内迁,校舍多次遭日机轰炸,体无完肤,几近废墟,一切百废待兴。20世纪50年代,陈嘉庚在新加坡变卖财产后回集美定居,“了结未完事务”,大力推进学校建设。至1960年底,除修复战争损坏的校舍外,还兴建了大量新校舍,至此,集美学村的建筑规模最终完成。

陈嘉庚倾囊兴学,为了集美学校的长远发展,将其无条件献给政府。政府从补助集美学校的经常费、仪器设备费和建筑费,逐步实现对集美各校的全面负责。1994年,为改变集美各大专院校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小而全”的办学体制,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所高校合并组建为集美大学。2007年又建成集美大学新校区。近年来,集美各校办学规模不断提高,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集美学村成了可以从幼儿园读到博士的地方。

学村中的宗族社区

集美学村和一般的大学城不同,往来学子和当地社区并没有空间上的隔绝,而是充分共享着学村的所有公共空间,吃喝玩乐,全城无界限。学村内的嘉庚故居、鳌园景区等建筑群,作为遗产统一管理。而陈嘉庚倡议创办的香港集友银行每年产生的利润分红,一部分则作为大社居民子女的教育费用。百年学村依旧传承着良好的教育理念。

隐藏于鳌园后的旧街窄巷中的大社社区,是集美的发祥地,是陈氏宗族的聚居地,也是陈嘉庚的故里。这个安宁的小渔村,曾经码头繁华、埠头文化兴盛;这里曾有大社人的骄傲――大社路旁的菜市场,是集美学村唯一的菜市场,甚至连集美孙厝、后溪等地的商旅都得至此贸易;这里走出了众多至南洋披荆斩棘的华侨,他们在彼地战绩显赫,却情系桑梓,回乡捐资兴学,办公益,支持故乡建设。

午后的大社,宛若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安详而慵懒地让人不觉放慢了脚步。平铺的石板路日益光滑,容不下两辆三轮车的狭路相逢,沿街两侧交错分布着各个年代的居民楼,古厝、石头房、洋楼、现代楼房,高的矮的,鳞次栉比,指不定转上哪个路口,穿越到哪个时代。贯穿大社的大社路,一眼望不到边,两边散落着各种商店――名为“供销社”的百货商店里,日杂百货应有尽有,摆放有序;陈嘉庚捐助建起的矮平房里,淳朴的阿姨热情地介绍从小喝到大的饮料;继承南洋归来的先人手艺,那家不起眼的饭馆里,洋溢出带有娘惹菜风情的飘香,连碗平常炒面都给人无尽惊喜。菜市场旁边的陈氏宗祠,是大社人的根,始于1300多年,不仅用于祭祀,更是复刻了大社人的重要回忆。大社人经常在此开会,商讨问题,教诲着一代代的大社后人。平日的宗祠,三三两两的老人或是秉香祭祀,或是聊天休憩,或是玩上一把四色牌与麻将,好不惬意。

这座安宁的小镇,如今在不断注入新兴力量。恢弘的校舍,络绎不绝的学生,是渔村蜕变的标识;老屋的修缮与改建,是适时的活化;文创街的建设,是大社新的选择。

2002年的西海域整治,让众多的大社讨海人不得不上岸谋生,保安、清洁工、踩三轮是他们就业的“老三样”。而在阵痛、选择、改变之后,大社人有了新的方向,2014年集美区政府与集美街道联合组织牵头,引进经验丰富的运营公司,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管理,全力打造集美大社文创旅游街区。2016年底将会完成街区改造,形成以陈氏宗祠为中心的广场,在大社几条主干道上形成旅游商业街、风情美食街、文创商业街、民俗文化街及综合商业街。

现在的大社,已于2015年年底开始进行路面改造,主要设置大口径排污排水管和预留电线通道。景观节点改造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东大门附近的后环池塘已铺上木栈道,沿环道将会有大量民宿入驻;新建的三层菜市场,配有手扶梯,红砖白柱的建筑与周边红砖民房、西式侨楼毫无违和感,成了游客也愿意进去的菜市场;原本流动在大社宗祠、戏台周围的小摊小贩进驻菜市场,也使得中心广场整治完成,地方宽敞,成为各个活动的举办场所。古厝的收储和修缮也是街区建设的重要项目,主要针对古厝和侨楼,目前第一阶段的房子收储已结束,约有120座民宅。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部分古厝已修复完毕,且陆陆续续有商家进驻。禾本是首批进驻大社的店铺之一,美丽的女老板将咖啡馆打造成了集花艺、家具、手作、展览等多种模式扩界经营的生活美学馆;而艺术家的进驻也给大社带来了新生力量,如行道陶艺创作基地、涧松艺术工作室,多样的艺术体验,让大社更富活力。

大社居民对集美学村的发展,有着殷切的期盼与坚定的信念,这是个条件不输于曾厝的地方,完全有可能超越曾厝。步行于大社,随处可见老房子的修复、新房子的建设,而对于早已租给政府,因招商进度还未多加利用的民宅,居民的急迫显露于面,他们期待,大社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早日完成,商家及早进驻,让他们的房子能得到更好的利用。而民宿的发展,则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的协调,业主对集美学村的民宿发展前景报以很大期待,也期许政府能给予更多的协助。

集美学村又在进行新一轮的蜕变,传统文化与新生力量在此碰撞交融,这里的未来,值得更多的期待。

嘉庚建筑

陈嘉庚亲自规划了集美学村及厦门大学的建设,建成了一批独具风格的建筑,呈现出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南洋建筑的拼花、细作、线脚等,这类中西合璧的建筑被称为“嘉庚建筑”。

嘉庚建筑大多依山傍海,就势而建,并且大多建筑周边留有足够运动空间,成“有楼就有场”的结构布局。另外,材料上就地取材,大量运用各色花岗岩、釉面红砖、橙色大瓦片及海蛎砂浆等闽南特有的建筑材料,并且创造性地改良仰合平板瓦“嘉庚瓦”,而由双曲燕尾脊改良而成的三曲、六曲燕尾脊,似已翘上天。在细节上,以高超的镶嵌、叠砌技艺,在柱头梁底、门楣窗楣、墙面转角、外廊立柱上,拼饰图案,搭配色彩,甚至用艳丽的彩色玻璃修饰墙面。“穿西装、戴斗笠”的建筑形制的恢弘与大气,与细节雕琢的精美与细致相互融合,毫不违和,让人叹为观止,成了中国建筑之林的一大瑰宝,现已有17座校舍与鳌园,一同被列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侨楼

集美是著名的侨乡,由他们功成归来而建造的、具有异地风情的侨楼,零星地散落在集美的市井巷弄中,走上几步,指不定笼罩在哪一南洋国家的独特魅力之下。现在的侨楼,保存现状不一。幸运的话,侨楼得以重新利用,恰如文确楼改造为展览馆、松柏楼改造为客栈、登永楼租借给厦门柒美社文创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办公场所。然而并非所有侨楼都有重生的幸运,大多侨楼要不空置,如引玉楼被未加整理的植被占领,沦为外来务工者的打牌场所;要不由老人独守,无力打理。侨楼是个历史见证,值得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上一篇:风管部件与消声器制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阅”出真精彩 “绘”就真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