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与城市景观特色塑造

时间:2022-10-27 01:51:43

接受美学与城市景观特色塑造

摘要: 城市景观设计不能简单的停留于功能性美观性的层次上,而更多的应该上升到对受众者的心理,精神需求。接受美学这一方法论对城市特色景观塑造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Abstract: Urban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not just remain in the level of aesthetics but rather the audience's psychological, spiritual needs. The methodologys of Reception-Aesthetic is a positive enlightenment of Shaping the urban landscape features.

关键词: 城市景观特色;设计者;接受者;接受美学

Key words: urban landscape features;designer;receivers;Reception-Aesthetic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094-01

1城市景观特色的认知

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景观特色不仅是建筑、植物和环境设施等多元素综合的物质实体直观形象,还通过空间形象来表达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意境。丽江之所以令人向往,不仅仅是大研古镇独居特色的建筑规划格局,更有丽江特色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能够让外来者有新鲜的审美体验,从而感知、融入并也成为丽江的特色。这个时候,城市景观作为了人的审美对象,通过人的感知城市所体现出来的特色成为审美特征。城市景观特色有以下审美特征:

1.1 自然环境为先的特色城市应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同的时代、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地理特征;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功能指向和受众群体,这些差异也正是凸现场所精神,产生归属感的特质。城市景观规划中,破坏城市原有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形态,或者“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对传统形式的生搬硬套,设计思维的僵化,相同的景观元素到处可见,使景观的场所感丧失,不能带给人们新的体验,特色更无从谈起。

1.2 文化为先的特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丰富的文化形态和美丽的景观形态是城市的内涵所在。例如世界名城雅典、罗马、巴黎等,其城市规划与建筑始终体现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最富有生命力的个性特色代代相传。失去了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失去了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失去了城市自己的特色。

1.3 以现实生活为先的特色现实生活是各种价值的综合平衡。“意识形态的产生最重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邻里住区的和谐,设施配套和居民便利使用的和谐,商业文化和环境的和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人才会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能够更丰富、更深入地解决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城市景观环境。在人对环境的感受和行为间建立最大限度的认同,便也是城市的景观特色。

因此,城市景观特色是一定的时空领域内,城市景观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相对于其他城市所体现出的不同审美特征。人作为景观的审美主体,是城市景观的接受者和体验着,其对景观的感知与对景观的评价作用,正是景观特色塑造研究的一个主要要素。接受美学开拓了注重审美主体这一研究领域。

2接受美学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2.1 接受美学的方法论接受美学理论出自西方文学界,是文艺理论工作者们对世界文学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最早出现于德国的一种美学思潮,它的核心观点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其字面的意思解释为受众接受的审美需求和期待。HR.尧斯在接受美学方法论中强调:美学研究应该把焦点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范围,对作品所作出的反应程度,读者进行阅读作品的过程和读者自己所拥有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1]尧斯认为接受美学应更多地去考虑接受者的心理和接受后的反应,像对待创作者一样,要深入地并系统地研究读者在有效阅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把读者作为研究对象之一。

具体到艺术设计中,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即使在对象主体,创作主体,接受主体这三个变相主体交互作用下发生的审美变相过程。审美鉴赏是艺术形象创作的重要一个环节,接受主体的鉴赏反馈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创作,影响艺术形象的建构方式,为艺术增加价值的实现,投射了时代的审美意识,也推动审美反思中的创作。

2.2 接受美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接受美学影响下,景观设计也已将设计的重点从以往的主观创作本身,延伸到站在接受者的角度上,研究如何使人更好地接受,使设计成为成功作品的过程。在景观设计中,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景观享用者)对设计评判的客观性、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把接受者的地位抬高。美国风景美学认知学派的Kaplan,S1973年提出了他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景观的“可读性”、“可解性”,也就是景观信息的接受性。另一维量是景观的“可索性”。这一维量分别表现为景观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总体特征景观的稀有性,如景观所包含的意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一堆维量的各量之间存在相互消涨的关系。如果过于简单的景观结构,有序性很好,但没有一定的丰富性,没有任何组织性,则景观的接受者便得不到新的信息,也就产生不了韵律美感。反之,如果景观结构很复杂,但景观各元素之间缺乏联系,则同样产生不了韵律美感。这里与接受美学的理论殊途同归。新西兰马努考城市广场是一个成功的设计者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景观设计的创作主观能动性,以现代城市设计诠释传统标志性典型景观作品。[2]

3接受美学方法论对景观特色塑造的启示

3.1 发挥创作主观能动性设计团队作为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者之一,其设计体验活动,会受到自身的个人修养、生活经历、艺术趣味、个人气质、知识程度、教养及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因此,要求景观设计者务求发挥个人创作主观能动性,从不同的时期和环境去认识和感知城市生活,每一次认识体验都可能产生新的审美感受,从而反映到城市景观设计中。所以,作为城市景观的创造者,应尽可能的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不能远离大众的审美期待,从城市居民的特质出发,用心去深入城市生活,品味城市生活点滴,以接受者为重,站在接受者的角度上去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更利于达到设计者与接受者双方的和谐交融,塑造出注重享用者的城市景观特色;遵循开发地历史背景城市景观特色;符合设计规范的健全的城市景观作品。为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满足城市与民众的多层次需求。

3.2 调动和提高接受者对特色景观的认知性与审美积极性接受者对景观作品的评价可以推动设计者和设计作品的创新与进步。接受者的评判源于生活经验、文化水准、审美能力、或是之前的景观设计等。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潜存于人自然的反射能力之内,又在日常生活或者专业接触中产生变化。因此,有意识的提高接受者对城市景观特色的认知,能够使其更好的对城市创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回馈信息。观赏者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城市景观进行富有个人色彩的解读、对话和交流,更好的推动城市建设者,更大程度上去接近“审美期待”。使设计者、城市景观作品、接受者三者达到和谐共鸣。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项青,汤丽青.谈景观设计中的接受美学[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

上一篇:一种基于贪心EM的改进预测算法 下一篇:专家系统在网络管理中应用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