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香港考试改革及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在其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27 01:45:44

十年磨一剑:香港考试改革及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在其中的作用

摘 要:香港新高中学制下兼有高考功能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于2012年第一次举行。香港社会对学制与考试改革的争论随着考试结果的公布而有不同的解读。其中应用的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可以为都在进行的考试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首先介绍香港考试改革的一些背景;然后概述新高中文凭考试的总体设计及最主要的构成,并讨论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及发展;最后试图在香港考试改革的得失及其对内地教育考试改革的启示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水平参照成绩汇报;校本评核;Rasch模型

中图分类号:B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5-0473-07

1 引言

2012年是香港教育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新高中学制下第一次举行兼有高考功能的文凭考试。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在1998年初开展教育制度检讨,2000年提出新高中学制的建议。经过两个阶段的公众咨询,香港教育统筹局(现为香港教育局)于2005年5月发表了《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投资教育未来的行动方案》,决定由2009年起在香港实施新学制。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作为香港教育的法定考试机构,自咨询阶段起就全面启动了香港中学文凭考试(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s,HKDSE)的准备工作,以配合新学制的实施。2012年作为第一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及最后一届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举行必将载入香港教育的史册。

回顾香港考试改革的进程,总结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将是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在第一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完成后的一个重心。香港考试改革恰当地抓住了学制改革的契机,实现了体制上、方法上、技术上及实施细节上的全面转型。在课程与考试改革中,通识科目的设立,有助于扩阔学生的知识基础,提高批判性思考、独立学习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校本评核的全面推行,能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减少“高分低能”的情形发生,并有助减轻大规模公开考试带来的压力。在等级评定上,运用理论和技术上都较为成熟、结果较为可靠的水平参照汇报方法,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能够通过等级描述有清晰的反映及实现跨年度等级水平的可比。普遍认为,香港学制与考试改革,将会对香港的教育及社会带来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本文以下首先介绍香港考试改革的一些背景;然后,概述新高中文凭考试的总体设计,指出新高中文凭考试中最主要的构成,并讨论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及发展;最后,试图在香港考试改革的得失及其对内地教育考试改革的启示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2 香港学制变化与考试改革

2012年首届中学文凭考试放榜后,香港特首梁振英在其网志别撰文《稳健的一步》指出:

首届中学文凭考试不久前发榜,整体情况令人满意。七万名考生苦读三年,完成了高中学业,也见证了香港的学制改革踏出稳健的一步。

全面推行新高中学制,即三三四学制,是改革本港高中及高等教育学制重要的一环,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并为终身学习奠下良好的基础。

新高中学制希望以广角度、多元化和均衡的课程,结合知识和通识科目,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志向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发挥潜能,同时为在本地和海外继续升学做好准历时十年的课程改革纵使是大势所趋、方向正确,推行过程也并非全无风浪……。

梁振英先生文中所指的历时十年的课程改革,实际上可上溯到香港自1997年回归祖国后不久,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于1998年初开展的教育制度检讨与咨询。该检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二十一世纪教育目标

第二阶段:改革教育制度的方向和整体构思

第三阶段:改革教育制度的方案

咨询工作由1999年1月开始至2000年7月底,共收到超过三万份意见书。在此基础上,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于2009年9月公布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具体勾划出改革的蓝图,将原来的五二三学制(中学五年、预科两年、大学三年),变成三三四学制(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在评核机制方面,提出运用多元化的评核方式。在基础阶段设立中、英、数基本能力评估。设立新的公开试,以取代五二三学制下的中学会考及高级程度会考。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终身学习,全人发展”。

十二年后的今天,重新检视上述改革建议,更能感受到建议的纲领性与前瞻性。事实上,其后香港教育的改革基本上沿着建议铺设的轨道运行。其中,中、英、数基本能力评估从2004年开始实行。每年对所有在读的小三、小六级和中三级的学生,进行“全港性系统评估”,公布全港的中、英、数科目的合格率,并向每一学校报告该校的学生的评估细节,以促进学校的教与学。在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方面,香港教育局于2005年制定行动方案,决定由2009年起实施新学制。时任教育局长的李国章教授,在行动方案中指出:

我们即将推行的改革,标志着本港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我们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并因应各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及能力,为他们提供更适合的课程,使他们能够踏上成功之路。

行动方案具体阐述了新的“3+3+4”学制的政策背景、目的及主导原则,规定了在新学制下课程的主要内容、评核及证书的颁发、大学收生及国际认可及其它相关的配套措施。从此,香港教育的改革正式轰轰烈烈地展开,改革的规模之大,运作之复杂,涉及面之广,争议之激烈,都超越了改革启动之初所有的设想。梁振英先生一言“推行过程也并非全无风浪”,概括了多少香港教育持份者(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雇主乃至整个香港社会)的集体回忆!

我们作为香港教育改革,特别是考试改革的参与者,亲身经历了历时十年的改革进程。这是历史给与我们参与的机会,也是历史赋与我们重任。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在改革中的主要责任,是开发与实施相关的考试。与考评局的其他同事一起,我们潜心研究,大胆尝试,小心求证,力求步步稳健,为新高中文凭考试的顺利推行,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3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总体设计

在新学制下,所有学生均接受三年初中(中一至中三)及三年高中(中四至中六)教育。学生完成中六课程后,参加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根据学生在文凭考试中的表现,香港考评局向学生发放文凭证书及成绩。文凭成绩理想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四年制的大学。但同等重要的是,作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文凭,该证书是学生就业的主要学历证明,其中的成绩将一次次填写在应聘工作的申请表上面。

原有的两个考试(会考与高考)被新的中学文凭考试取代(见图1)。随即带来的忧虑就是“一试定生死”。而且,中学文凭考试作为大学招生的重要指标,没有了会考阶段的初步筛选,录取率将大大降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香港社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将大大加剧。为解决上述问题,当局在推出新学制的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一个重要措施是争取中学文凭的国际认可,使得一部分学生可以凭文凭考试成绩报读海外及内地的大学。2012年有超过60所内地大学招收香港文凭考试学生。其中仅北京大学就取录了约20名港生。有超过130所海外的大学在其招生网页中公布了招收港生的标准。英国大学及院校招生事务处(UCAS)已将香港中学文凭考试24个科目的成绩纳入其分数对照制度(UCAS Tariff),考试成绩水平与英国的普通教育文凭高级程度考试(GCE A Level)相若,可作为入读英国的高等院校的资历参考。以下为香港中学文凭的UCAS对照分数:

另一个重要措施是课程设计。新高中课程要求学生修读四个核心科目,包括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和通识教育,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和数学能力,扩阔知识基础,并加强多角度批判性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另外,学生可因应自己的兴趣,从另外二十门新高中科目(与四个核心科目统称为甲类科目)选读两至三个选修科目或其它应用学习课程(乙类科目)。学生除了要修读核心及选修科目外,还需体验课业以外的其它学习经历,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体育、艺术教育、社会服务及与工作有关的经验,以达致全人发展。

核心科目中,最具争议的是通识教育的定位。它的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联系不同学科的概念与知识,从多角度看事物,研习未能被某单一学科涵盖的议题。但通识科从推出伊始就受到有关各方的批评及争议。主要的争议有如下几点:第一,通识科教什么,学什么;第二,怎么教,怎么学;第三,考什么,怎么考。

教育局为使通识科能顺利推行投放了大量资源。其中包括对通识教育科的教师进行大规模的培训,让他们对通识教育科的课程及评估有深度的掌握,以及在所需技能及知识上获得更好装备。大学也适时推出教育学士(通识教育)学位课程,培养新高中通识教育科的专业教师。教育局还设立通识教育科网上资源平台。由课程发展处制定并分发教学材料。鼓励各大媒体设立通识专版专栏,等等。在财政方面,向有关学校发放通识科教学人员的专门津贴。这些都使通识科的顺利推行得到较好的保证。

4 新高中文凭考试的构成要素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总体设计的另一个关键是评核的模式与方法。香港在回归之前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其教育体制包括考试升学制度都基本上沿袭英国体制。其中最具英国特色的是等级评分报告制度。在会考与高考中,成绩一般分为6级(A-F),以A级为最高,F级为最低,成绩在F级以下者不予评级(以UNCL表示)。高考的E级,无论是高级程度或高级补充程度的科目,均相当于英国普通教育文凭高级程度考试的及格。

随着新高中学制的推行,相应的文凭考试必然要与英国普通教育文凭高级程度考试脱钩。一个全新的文凭考试,其成绩如何报告?如何使社会各界熟悉并接受文凭考试的报告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回应“一试定生死”的忧虑,而使其成绩更能充分、全面、准确地反映考生的多元能力?

反复的咨询与协商表明,各界普遍支持采用水平参照模式汇报成绩。水平参照模式仍将厘定水平等级,但为使与原有的等级评分报告制度清晰区分,水平参照模式的水平等级为1至5级(5级为最高级)。为适应大学招生的需要,5级中较优秀的考试标示为5*或5**。

为减低文凭考试“一次过”的风险,当局计划在大部分甲类科目中引进校本评核(School-based Assessment,SBA)。考虑到学校、教师及学生需时适应,当局采用了渐进的方式,首先在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科目率先推行,取得经验与共识,再过渡到其它科目。在2012年推行校本评核的科目除中文、英文及通识等核心科目外,也包括中国历史、设计与应用科技、历史、生物、化学、物理、综合科学、信息及通讯科技及视觉艺术等选修科目。

5 在会考中试行校本评核及水平参照模式

从技术角度来看,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施行,水平参照模式汇报的实现及校本评核的分数调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5.1 校本评核的分数调整

行动方案规定,有众多考生报考的科目,考评局会以统计方法加以调整;至于考生人数较少的科目,以及评核的内容未能通过笔试有效评核,而与公开试表现极不相同的科目,则会考虑采用非统计方法调整。

分数调整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学校之间评分一致。由于任课教师清楚了解其学生的能力,所以由他们进行校本评核是最适当的。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讨论,他们能对校内就读同一科目的所有学生作出可靠的评核。可是在评核学生的过程中,教师未必了解其它学校学生的表现水平。尽管考评局已为教师提供有关校本评核的培训课程,而教师亦采用相同准则评核其所教的学生,但部分学校教师的评核过于宽松或过于严格仍难以避免。此外,同学校教师所给的分数范围也可能相差很大。

在实施过程中,考评局以适当方法调整由不同学校呈交的校本评核原始分数以达致下列目的:(1)维持校本评核成绩在学校之间的可比性,以确保校本评核的公平;

(2)维持校本评核成绩在年与年之间的素质、信度及效度;

(3)搜集数据回馈学校,以进一步优化校本评核的施行。

校本评核分数调整在学校完成校本评核,并向考评局呈交分数后进行。

评分水平的差异对校本评核分数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某一学校的教师在评分时可能比其它学校宽松或严格(平均分数的差异);其次,他们也可能把分数过于集中在一个狭窄的范围或过于分散在一个宽阔的范围(分数分布的差异)。

分数调整是指对调整组别(通常指一所学校)内学生校本评核原始成绩的平均分和分数分布作出调整的机制,目的是确保不同学校成绩的可比性。为比较不同学校的成绩,调整时一般会以一个调整变数(例如公开考试成绩或检视学生校本评核作业样本的结果)作为参照。

在香港中学文凭考试,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一个调整组别通常是指一所学校。校本评核分数调整包括两个基本要素:

(1)参照调整变数,并通过比较个别调整组别内所有学生的平均表现是否高或低于其它组别,从而得出每个调整组别的组别表现水平;

(2)通过比较每个学生与调整组别内所有学生的平均表现,从而得到该学生的调整分数。

以下简述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甲类科目的校本评核分数调整方法。详见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11a)。

这里只介绍统计调整方法,可以简单描述如下:

学生的校本评核调整分数=学生所属组别调整后的校本评核平均分数 + 学生的组内差

学生所属组别调整后的校本评核平均分数=该科所有学生的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总平均+ 学生所属组别的组间差

学生所属组别的组间差=(学生所属组别的公开考试平均分数-该科所有学生的公开考试总平均分数)× 组间变化率

学生的组内差=(学生的校本评核原始分数 - 学生所属组别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平均)× 组内变化率

其中组间变化率是从多层次分析(学生是第一层,组别是第二层)计算得到的斜率,是一个介乎0和1之间的数,不随组别变化。组内变化率的作用是调整组别中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分布。组内变化率通过比较学生所属组别的公开考试分数的标准差与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标准差计算而得,令调整后的组别校本评核分数的标准差等于公开考试分数标准差与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混合标准差。如果学生所属组别的公开考试分数的标准差等于(小于/大于)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标准差,则组内变化率等于(小于/大于)1。

计算校本评核调整分数的公式如下:

学生的校本评核调整分数=xmean+β(z--zmean)+

其中:

x为该学生的校本评核原始分数

xmean为该科所有学生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总平均

zmean为该科所有学生的公开考试总平均分数

x-为有关组别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平均

z-为有关组别公开考试的平均分

sx为有关组别校本评核原始分数的标准差

sz为有关组别的公开考试分数的标准差

sp为有关组别校本评核调整分数的标准差:

wxs2x+wzs2z其中wx和wz为权重,而wx+ wz=1

β从多层次分析计算得到的斜率(第一层次是考生,第二层次是组别),不随组别变化。 

5.2 水平参照模式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评级程序涉及的一系列工作会在正式阅卷前开始。每一科目的评级工作将由一专家小组负责执行,小组成员包括科目经理、试卷主席、挑选出来的阅卷员。具体程序包括选取样本答卷、标准化(确定样本答卷的评分和具体得分点)、专家小组评级会议及内部会议等,最后报公开考试委员会会议通过。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完成阅卷和校本评核分数调整(如适用)后,有专家小组检视公开考试和校本评核样本的示例,并综合观察所得,讨论各等级水平的要求。有关讨论让专家小组能针对样本的表现作出判断,为各试卷或分卷作初步的评级建议(包括初步临界分数范围)。专家小组作出判断前需参考各种有关资料和统计数据,包括:按总分选取的已评阅答卷;

该年的试卷间相关系数、平均分及标准差;试卷总分的累积分布;阅卷员就每份试卷难易程度的回馈意见;水平参照成绩汇报资料套内不同能力水平的样本;2010年会考和2011年高考的试卷和存档的参考答卷。

为提供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和以往高考与会考三者的水平的背景资料,考评局分别替部分参与2010年会考和2011年高考的学校,进行保密研究测验。同样的研究测验亦在参与2012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部分学校中进行。这些从研究测验取得的统计数据,可作为连结首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和以往高考与会考水平的参考数据。

以下简述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心理测量统计分析方法。详见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11)。

校定香港中学文凭考试题目的“潜在特性模型”是根据Rasch模型发展出来的。简单的二值(即只有对或错两个答案)反应Rasch模型如下:

pni=Pr {Xni=1}=exp (βn-δi)1+exp (βn-δi) (2)

但是,大部分考试题目都不是简单的只有对或错两个答案的问题,每题答对的得分亦可能多于一分。这时,需要以下的多级评分模型:

其中βn是考生n的能力,δi题目i的难度,τik是已经中心化的阈值(centralised thresholds),而∑0k=0τik=0。βn与δi则统称为位置参数(logits)。

这是考评局将用作校定某科目公开考试题目与研究测验题目的模型。为把不同年份的考试分数等值,考生在某科目任何题目子集的总分将按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Ki是题目i的设定权重,I是该科目的题目子集,而E(Xi)是某一能力水平为β的考生n在某一满分为mi分的题目i的预期分数

通过同时校定各份试卷和保密研究测验的所有题目,便可以用相同尺度估计每个考生的能力。有关Rasch模型的详细讨论及估计方法,请参见Luo(2005),Andrich和Luo(2005)。

当校定试题的难度后,便可为某一考生能力值计算相对应的整个科目(亦可能包括不同分卷)的分数期望值。在计算过程中,会顾及取得某个分数的概率,以及科目考试可能包括多个独立分卷,每一分卷有不同的比重。该比重是根据试卷结构及考生表现等数据计算出来的。

本模型产生四个核心科目各等级的建议临界分数,供专家小组评级时参考。

从2013年开始,为提供一个能将连续多个年度考试等值的基本参考数据,考评局将采用以上的“潜在特性模型”校定(某两年)公开考试每份试卷中所有题目与保密研究测验中所有题目的参数,以作为维持每年等级水平的参考。

至于选修科目,其建议临界分数是依据组别能力指数计算的。与核心科目的评级方法相若,选修科目的专家小组可参考以组别能力指数计算所得的建议临界分数,并藉此作最终的建议,以维持各等级的水平。

5.3 组别能力指数

组别能力指数基本上可视作一组百分比,用作选修科目和应用学习科目评级的参考。

计算某科目X某个等级或以上(例如第3级或以上)的组别能力指数P的公式如下:

其中NC、NE、NM及NL分别代表科目X的考生应考四个核心科目: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必修部分)及通识教育科的总人数;

nC、nE、nM及nL分别代表应考某个科目X的考生在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必修部分)及通识教育科四个核心科目中获得某个等级或以上(例如第3级或以上)的人数;

bC、bE、bM及bL是把科目X的标准分与四个核心科目的标准分作回归分析,得出的回归系数。

计算出P的数值后,某个等级或以上(例如第3级或以上)的建议临界分数为科目X分数的1-P百分位点。

有关组别能力指数的详细讨论,请参见罗冠中(2012)。

6 新高中文凭考试的得失

第一届新高中文凭考试于今已尘埃落定。成绩分布大体符合各界的预期。以下为香港大公报于发榜翌日(2012年7月21日)发表的评论:

首届中学文凭考试终告发榜,整体成绩尚算令人满意。在教育局来说,应该可以松一口气,起码做到了常任秘书长谢凌洁贞去年上任之初表明的“软着陆”,这包括考试流程顺畅,成绩发放迅速。事实上,昨天发榜所见,无论校长、教师、学生以至家长,都没有太多抱怨,这在近期充斥非理性声音的香港社会,实令人惊喜。

据最新统计,今年七万多名参与首届文凭考试的考生中,约二万六千人考获入读院校的最低入学门坎,最终有一万六千人通过大学联招,获派本地大学学士学位课程或副学位课程的取录资格。其中香港大学包揽全数5名7优(5**)状元(经成绩复核后又有多一位考生获得7优)。有2万4千多名考生申请覆卷,占总考生人数三成四。考生一共复核4万6千多个科次,约占总应考科次一成。与今年最后一届高考相比,申请复核的考生比例,及复核科次的比例,分别下跌4个百分点及7个百分点。正如特首梁振英所言,“整体情况令人满意”。目前,考评局正在进行分阶段的检讨(post-mortem review)与总结,力求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为下一年的新高中文凭考试做好准备。

香港今年适逢立法会选举之年。不同政党对政府的批评自然比较激烈。总结各方对文凭考试的评价,却是肯定多于否定。肯定方面不再多谈。否定方面大致有:

(1)新高中文凭考试的设计意图是“毕其功于一役”。改革的规模变得过于庞大,使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都感到不胜负荷。

(2)成绩符合入读大学基本要求有约二万六千人,但资助大学学位不足,相当部分考生成绩符合入读大学基本,但无法入读本地大学。

(3)核心科目的合格比例不均匀。按教育局规定的入读大学基本要求“3322”,通识科达2级或以上的有90%,但中文科达3级的仅有49%。也就是说,通识科的要求偏松而有“放水”之嫌,而中文科的要求偏严而使一部分其它科目成绩尚好的考试被排除于大学校门之外。

(4)文凭考试新兴科目需时适应。不少新兴选修科目的及格率,较传统科目为低,其中科技与生活(服装、成衣与纺织)、设计与应用科技的及格率,均只得五成二,并分别有二成三及一成七考生获“不予评级”,前者不但“派U率”最高,而且无人考获5*及5**;健康管理与社会关怀、旅游与款待的及格率虽然稍高,分别有七成半及六成八,但均有逾八成人未能考获四级或以上成绩。至于具争议性的组合科学,虽然原意是让传统理科生以“三选二”方式,修读生物、化学或物理领域,其余没选的领域则以独立科目选修,提升学习弹性,惟三种组合的及格率不足八成;反观独立选修的生物、化学及物理,及格率全部接近九成。

(5)社会各界特别是雇主对新制度的认识不足,令致第一届文凭考试的毕业生受到不恰当的待遇。雇主无法将文凭考试的水平与原来的会考或高考成绩比较。有雇主甚至颠倒了1级与5级的高低级别,误以为1级成绩较2级和3级的好。

(6)校本评核变质。这个原为减轻一试定终身而引入平日分评核的做法,在学界是越做越好越做越细致,造成师生负担越来越重等等。

7 结语

香港教育改革的十年以新高中文凭考试的顺利施行作为一个总结。十年以来,香港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持份者(包括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及教育行政部门)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今日的成功实属不易。在新高中文凭考试的准备及施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原本没有预见到的问题,在解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为实际操作积累了经验,在理论探讨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香港最近一轮的教育改革以第一届高中文凭考试的举办而暂时进入一个“休养生息”阶段,但其实考试改革任重而道远。香港社会对香港学制与考试改革的争论将会随着在第一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结果的公布而有不同的解读。在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层面,期望我们在其中的努力,能为都在进行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用的借鉴。 

参考文献

罗冠中.(2012).考生群体能力指数及其在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的应用[QX)].第六届四市一区教育考试机构院长(秘书长)联席会议.天津.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

香港教育统筹局.(2005).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投资香港未来的行动方案.香港:教育统筹局.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11).Grading Procedures and Standards-referenced Reporting in the HKDSE Examination.香港:考试及评核局.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11a).Moderation of School-based Assessment Scores in the HKDSE.香港:考试及评核局.

Luo,G.(200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ing Scale and Partial Credit Model and the implication of disordered thresholds of the Rasch model for polytomous responses.Journal of Applied Measurement,6(4),443-455.

Luo,G.,& Andrich,D.(2005).Estimating parameters in the Rasch model in the presence of null categories.Journal of Applied Measurement, 6(2),128-146.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and the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pplied in the Reform

Luo Guanzhong Wen Zhonglin

(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Hongkong)

Abstract:The 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 (HKDSE) was first launched in 2012.The HKDSE serves both purposes of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and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Different stakeholders of the HKDSE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HKDSE after the result of the HKDSE was released in late July 2012.As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involv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the experience gained from the reform may be beneficial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area.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some background of the Examination reform in Hong Kong.Then the overall design and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new examination system are briefly described.The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us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examination are presented in more details.The article is concluded with some discussions on the gai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Key words: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s;standard-referenced reporting;school-based assessment;Rasch model

上一篇:明代的胡椒 下一篇:挖掘“教室”资源,解决地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