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2-10-27 12:23:03

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人们往往片面强调教育的各种显,而忽视作为育人窗口的学校各种隐性教育的作用。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深刻认识到:作为书面教育背后的文化熏陶更能服务于教育,更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学校的知名度。

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广阔途径,是个体社会化的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诸方面与其产生共鸣。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环境建设对改善校园学习风气、丰富老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实际及办学思想,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有时代感,但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考虑经济、实用。

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对校园校舍、校容校貌、教室桌椅、实验室、图书室、科技室、宣传栏、各类设施、操场跑道、树木花草、旗杆旗帜、校标校徽等校园内所有硬件设施的建设。比如,在校园的各个墙壁上张贴标语、名言、警句等;在教学区内张贴名人字画、生平简介等。

例如:围绕“育文雅学生,尚博学教师,创书香校园”的办学理念,在每班教室外墙,可以设计以“书香伴成长,经典润人生”为主题的展板,里面涵盖“书林漫步”(好书推荐)、“读书有法”(读书方法指导)、“阅读明星”(读书明星风采展示)、“笔尖流淌”(学生习作展示)四个板块。

又如:在教学区楼道,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可以设计不同的“书香文化”主题:一楼(低年级教学班)以“走进童话”为主题,用“书”型展板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童话故事及童话人物;二楼(中年级教学班)以“走进经典”为主题,扇形展板上展示了经典诗文及译文、出处等;三楼(高年级教学班)以“成语文化”为主题,六角形展板分别介绍成语知识及与学习有关的成语故事等。不同的文化主题,目的是一样的,旨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

漫步在这样充满浓郁书香气息的教学楼内,师生的心灵将受到启迪,思想将受到熏陶。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精神,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1)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2)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3)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都充满了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4)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5)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形成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方法,整个学校到处充满正确的舆论氛围,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6)学校管理者要善于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丰富生活,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学校管理者还要组建、支持各种社团的成立,并适时提供思想教育和经验引导。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制高点和核心要素,学校管理者在校风校纪的建设、校园设施的完善和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并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环环相扣,共同发展,把学校真正建成师生生活的幸福乐园,学生成长的幸福乐园。

参考文献:

[1]曹学良.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N].教育信息报,2007-02-27.

[2]欧建忠.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N].教育导报,2007-01-27.

[3]腾飞.校长如何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2010-11.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见习指导的调查及建议 下一篇:论普通高中个性化发展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