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心对话,情与情交融

时间:2022-10-26 11:54:30

名师档案

孙建锋,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编委,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约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特聘讲师,井冈山大学客座教授。现任职于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

孙建锋致力于对话教学研究,是对话教学的开拓者与先行者。他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二”理论,“空”理论,“圆”理论,“西湖十景”理论,“洞穴假象”理论,对话质量理论,“气场”强弱理论,感受力差异理论,无言之美理论,种子与土壤理论等对话教学的理论群落。他勤于笔耕,在《人民教育》等具有影响的教育刊物发表文章三百余篇。专著《享受语文》、《享受对话教学》备受读者的喜爱。

时间:2009年6月

地点:广东东莞

[课堂实录]

师:孩子们,下午好!

生:老师好!

师:主持人刚刚介绍过我,注意听的同学一定知道我姓什么?

生:姓孙。

师:知道我叫什么吗?

生:(摇了摇头)不知道。

师:请你到前面来,拿着这支粉笔,很快就知道我叫什么了。先写一个“孙”字,子、小,孙。

生:(一笔一画写)“孙”。

师:(欣赏地)瞧他写字多认真,一笔一画,端端正正。这就是我的姓――“孙”,再写“建锋”,建设的“建”,先锋的“锋”。

师:顿笔、运笔、收笔,很有韵味,字很漂亮,真是好样的!现在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了吧!

生:孙建锋。

师:(怂恿)请带领同学们喊一遍。

生:孙建锋老师。

师:不要带“老师”。

生:孙建锋。

师:有一点响亮。

生:(齐喊)孙建锋。

师:非常响亮!能说说喊“孙建锋”的感受吗?

生:我认为老师的名字很有气概。

师:你们喊得整齐、有力,更有气概!(向学生竖了竖大拇指)

生:我觉得老师很慈祥。

师:谢谢夸奖!

生:“建锋”,就是建设的先锋。

师:第一次听到这么美好的解释!谢谢!

生:……

师:咱们刚刚见面,你们就一人一种声音解释老师的名字,并且让我产生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如果说孙老师像一本书,你们才刚刚看了封面就知道了那么多的内容。读书、读人、读世界,你们读我,我也在读你们,这节课就让我们相互读,用心去读,用爱去读,好吗?

生:(铿锵有力)好!

师:喜欢猜谜语吗?

生:(兴奋地)喜欢!

师:这个谜语可能有点难度。但它难不住认真听、会思考的同学。“一只大羊没尾巴,打一个字。”

生:(自信地)猜出来了。

师:(将信将疑)真的猜出来了?

生:(信心十足)真的猜出来了。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把你猜到的那个字写在黑板上。

(生一笔一画地写“美”)

师:能说说你的根据吗?

生:一只大羊没尾巴,把羊下面的竖去掉,然后加一个“大”字,就是“美”。

师:(扶着她的肩膀)她根据谜面的语言进行想象、判断、组合一个字――美。

师:请你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回位。

(生鼓掌)

师:你们一定能说出含有“美”的词语,比如美丽、美好、美妙。

生:美术。

生:凄美。

师:请你到前面来,“凄”是一个不常见的字,请你把它写下来。

(生写“凄美”)

师:请带领同学们把你刚才写的这个词语读一读。

生:凄美。

师:读出了美中有凄,再读一遍。

生:凄美。

师:读出了凄中有美。请继续说说你知道的带“美”的词语。

生:完美。

生:优美。

生:美观。

师:能不能说说带“美”的四个字词语?

生:完美无缺。

……

师:很好!这就看出了我们平时词语的积累。

师:平时从课文中,从课外读物中,从朋友交流中,从电影电视中,你一定了解过一些凄美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凄美的。

师:一个金发、碧眼,皮肤白皙的小女孩,在大年夜活活冻死街头,何等凄美的故事啊!

生:《小音乐家杨科》是凄美的。

师: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一个酷爱小提琴的孩子,不就是触动了一下主人的琴弦吗,竟然被管家活活打死,真是触目惊心的凄美故事。

生:有个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自从她的丈夫去世后,她所写的词都是凄美的。

师:(躬身探问)大家想欣赏她写的词,正翘首以待呢?

生:(爽快地)那好!我来背背李清照的《声声慢》(声情并茂)。

(生热烈鼓掌)

师:李清照是我国宋朝著名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晚年身世凄楚,写出了许多凄美的诗篇。你们还知道的凄美的故事有――

生:牛郎织女。

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天河无情地隔开了两个如胶似漆的佳侣。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哀婉,一对有情人只能化蝶相会。那么,外国的有没有?

生:罗密欧与朱丽叶。

师;呵!真不简单!凄美的故事让人记忆深刻。今天孙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习一篇凄美的故事,它是根据著名作家张丽钧的文章改编的课文――《凄美的放手》。请跟老师写课题。

师:(边板书课题,边旁白)写字一笔一画,做事认认真真。今天把一个字写好了,明天把一件事做好了。人人都这样,该有多么和谐,多么美好!大家一起读课题:凄美的放手。

师:找到感觉了吗?读书要像唱歌一样,先要找准基调。

生:(齐读)凄美的放手。

师:有点感觉了。

生:(声音轻轻的)凄美的放手。

师:声音再轻一点。

生:(“凄美”读得轻轻的)凄美的放手。

师:看文题,“凄”是什么意思?

生:凄凉、悲伤。

生:伤感。

生:凄惨。

生:凄楚。

师:那么“美”呢?

生:美丽、美好。

生:美妙。

生:悲美、壮美。

师:好一个“悲美、壮美!”

师:放手,(说着,老师松开手,手中的粉笔随之落地)“放手”不就是一个简单的、平常的手上动作,为什么说“放手”就是“凄惨的”。就是“壮美的”呢?

师: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同学们把书拿出来。先看孙老师是怎样拿书的,你的眼神很重要。读书的时候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字字入目就是要求每一个字都不要放过,读准它的字音。句句人心,就是要读通顺每句话,就是要认真想一想:“放手”是说谁放手了?从哪里放手了,放手的结果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读课文。

(生练习读课文)

师:书声朗朗,在孙老师的耳朵里,那就是最美妙的乐章。孙老师很喜欢听同学们读书,我更喜欢看你们读书时的专注神情。读书,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只要你能读正确就行了,当然你能读得有情感,很流畅那就更让人羡慕了。愿意读书的,请站起来。

(一生迅速地站起来)

师:请你到前面来。下面的同学可以选择如下两种办法,弥补你没能前来读书的遗憾:第一,她用声音读,

你用气息跟着读;第二,她用声音读,你用心听。

生:“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美国加州攀岩俱乐部的罗夫曼和妻子莫莉亚丝同时攀岩。罗夫曼的攀岩速度比妻子快一些,他很快就成了供莫莉亚丝仰视的风景。没有任何防护,他们是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山峰越来越近了……”

师:(佯装没听清)什么越来越近了?

生:顶峰越来越近了。

师:哦!看看我的耳朵。(诙谐地)

生:“顶峰越来越近了,参观的人群情不自禁地雀跃欢呼起来。然而就在这时,位于莫莉亚丝右上约5米处的罗夫曼突然一声惨叫,他失足了!正在攀岩的莫莉亚丝蓦然瞥见险象……”

师:什么“见”?你再读一遍。

生:瞥(piě)见。

师:同桌告诉她。

生:瞥(piē)见。

师:你读得正确,请带领大家把这个词语读三遍。

生:瞥(piē)见。

师:(问读错的同学)你现在知道怎么读了,你再带领大家读两遍。

生:瞥(piē)见。

师:刚才读错了,马上改正,接着又做大家的老师教别人读,进步真快!你做一个“瞥见”的动作让大家看一看。同学们都做一个“瞥见”同桌的动作。好,字音读准确了,动作也做得很到位,词语自然也就理解了。请继续往下读。

生:“正在攀岩的莫莉亚丝蓦然瞥见险象,毅然脱离了崖壁,伸出双手准确地搂接住了迅速下坠的罗夫曼。两个人紧紧依偎(wèi)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

师:你心理素质会越来越好的。这里是两个人紧紧依偎(wēi)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再重新读一遍。

生:两个人紧紧依偎(wēi)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

师:好孩子,我知道你是故意的,故意想引起大家的警觉,不就是依――

生:依偎(wēi)。

师:读书机会又来了。

生:(有一个学生迅速站了起来)“这瞬间发生的悲剧惊呆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莫莉亚丝那个漂亮的搂接动作被摄像师定格成了旷世经典。”

师:喜欢读书的同学,一起接着往下读。

生:(齐读)“亲爱的,别做傻事!我们似乎听见罗夫曼在说……亲爱的,我知道我根本无力救你,我只是想救起那个字――爱。”

师:读得很正确,请接着往下读。

生:“1998年夏,中国嘉鱼。洪水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董方保和他的妻子在急流中同时抓住了一棵小树……”

师:课堂上仅仅练习读了一遍,你们已经能够读得正确、流利,有的同学还能读得比较有感情,的确了不起。孩子们,思考一下,凄美的放手,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中的放手是说谁放手?

生:第一个故事是讲罗夫曼的妻子莫莉亚丝放手。

师:从哪儿放手?

生:从崖壁上放手。

师:第二个故事呢?

生:第二个故事是说董方保的妻子放手。

师:从哪儿放手?

生:从小树上放手。

师:放手的结果?

生:董方保的妻子落到了湍急的洪流中,莫莉亚丝和她的丈夫紧紧地依偎着坠入了万丈深谷。

师:比较长的一篇课文,经过你们自己的阅读,自己的理解,把它变成了两句话。就是讲的两个女人的放手。一个女人从――

生:岩壁上放手。

师:结果――

生:坠入了万丈深谷。

师:另一个女人――

生:放开了紧握树干的双手。

师:结果是――

生: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

师:原来,放手意味着――

生:死亡。

师:这就是――

生:凄惨!

师:是啊!世界上还有比一个鲜活的生命瞬间的死亡更凄惨的吗?但是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美丽的呢?

(生一下子陷入深思)

师:也许,死亡有大美而不言。它不言我们言,我们读书,我们言说。说出我们对死亡的理解,说出死亡背后的壮美。孩子们,再回到课文中去,认真地去读。请你上来,咱们合作、携手,与课文对话,共同感受“放手”的悲美。

师:(扶着学生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贾珍伟。

师:珍伟,你来读一遍。我们共同聆听文章背后的声音――聆听那死亡当中的壮美、凄美、悲美。

生:“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

师: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

生:时间。

生:“美国加州攀岩俱乐部的罗夫曼和妻子莫莉亚丝同时攀岩。”

师:“美国加州攀岩俱乐部”是――

生:地点。

师:“罗夫曼和妻子莫莉亚丝”是――

生:人物。

师:“同时攀岩”是――

生:事件。

师:于是我们知道写记叙文的时候,一般要交代的四要素是――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我们用我们的眼睛去看,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记忆。美文就是这样炼成的――简单、明了。

生:“罗夫曼的攀岩速度比妻子快一些,他很快就成了供莫莉亚丝仰视的风景。”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比喻句。

师:你平时都看过哪些风景?

生:桂林山水。

生:杭州的“断桥残雪”。

师:看风景的感受?

生:舒服。

生:赏心悦目。

师:表明你对风景的――

生:喜爱。

师:罗夫曼就是罗夫曼,莫莉亚丝就是莫莉亚丝,两个人同床共枕、同桌共饮、朝夕相处,罗夫曼不就是攀岩的速度比妻子快一些吗?为什么妻子看他的时候像看风景?

生:攀岩是垂直的,莫莉亚丝看到的是丈夫的脚,重叠上去,像岩石一样。

师:这是你对“风景”的个人理解。

生:后面说了他们没有任何防护,和岩壁贴得很紧,像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又是那么惊险的一个场面,所以说像“风景”一样。

师:只要能自圆其说就是动脑筋的表现。还有没有不同看法?我刚才说了那是她同床共枕、同桌共饮、朝夕相处的丈夫,她看丈夫像看风景,从情感的角度上说明――

生:说明他俩有深厚的感情。

生:妻子爱丈夫。

师:情人眼里出――

生:西施。

师:她看丈夫像看一道风景,是因为有深厚的感情在里面。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这份情?

生:(感情水到渠成)“罗夫曼的攀岩速度比妻子快一些,他很快就成了供莫莉亚丝仰视的风景。”

师:真美!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如果想把内心的情感写出来,要不要大声疾呼:我爱罗夫曼!

生:不要。

师:课文这样写的目的?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妻子对丈夫的感情。

师:课文这样写就叫“含蓄”。她把对丈夫的爱藏在心里,她看丈夫像看风景一样。如果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你看我,我看你,都像看风景一样该有多好啊!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继续读。

生:没有任何防护,他们是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

师:人就是人,此时此刻怎么变成了岩石了呢?

生:他们是紧紧地贴在岩壁上的。

师:“贴”字用得好,为什么用“贴”呢?

生:因为他们没有任何防护,必须紧贴岩壁才能保证安全。

师:这么好的比喻句,我们再来读一遍。

生:没有任何防护,他们是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

师:你们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没有任何防护,他们需要贴得很紧,否则一失足成――

生:千古恨。

师:千古“鬼”。(生笑)

师:孩子们,想一想,这句话跟“放手”有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没有任何防护,他们很容易失足,掉入万丈深谷。

生:这样写是为了给下面的放手做铺垫。

师:做铺垫,埋伏笔。你比我知道的还多,真是好样的!

生:“顶峰越来越近了,参观的人群情不自禁地雀跃欢呼起来。”

师:这里是写围观的人们,不直接写他俩了,这跟他们攀岩有什么关系?

生:这样写能表现出后来写罗夫曼的失足对人们心理的打击。

师:“打击”这个词用得有力度。

生:“然而就在这时,位于莫莉亚丝右上方约5米处的罗夫曼突然一声惨叫。他失足了!”

师:把“然而”圈起来,这个词告诉我们,故事发生了转折。

生:“正在攀岩的莫莉亚丝蓦然瞥见险象,毅然脱离了崖壁,伸出双手准确地搂接住了迅速下坠的罗夫曼。两个人紧紧依偎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

师:“毅然”说明莫莉亚丝放手的时候?

生:想都没有想。

生:没有丝毫考虑。

生:没有任何犹豫。

生:不计后果。

生:她的动作非常果断。

师:言之成理。请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193个字,一个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令人震撼的故事戛然而止。言已尽,意无穷。

生:“这瞬间发生的惨剧惊呆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师:何止是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惊呆了每一个读者。

生:“莫莉亚丝那个漂亮的搂接动作被摄像师定格成了旷世经典。”

师:定格成了万世经典啊!摄影师的眼睛在瞬间就捕捉到了这么美的镜头,美的画面,美的瞬间。

生:“亲爱的,别做傻事!我们似乎听见罗夫曼在说。”

师:连罗夫曼都不能理解她的这个举动,再读。

(生齐读)

生:“不要,不要推开我!这是莫莉亚丝的坚定的声音。”

师:这不仅是莫莉亚丝坚定的声音,也是她毅然放手,毅然放弃生命时的坚定的声音。

生:(齐读)“不要,不要推开我!这是莫莉亚丝的坚定的声音。”

生:“让我再陪你走一程。”

师:这一程我们夫妻两个将要走向――

生:谷底。

生:深渊。

生:地狱。

生:天堂。

师:走向黄泉,走向地狱,走向天堂――

生:“让云擦着我们的眉睫,让风掠过我们的耳际。”

师:这是在走向死亡?这俨然是在跳伞:“让云擦着我们的眉睫。让风掠过我们的耳际。”何等的浪漫!何等的洒脱!何等的诗意!何等的壮美!

生:(齐读)“让云擦着我们的眉睫,让风掠过我们的耳际。”

师:好极了!让我们再次体会这种面对死亡的美好情怀。

生:“从巅峰到谷底,我们的后半生多么的匆遽啊!”

师:从巅峰到谷底,也许就是几十秒钟的时间,我们的后半生就走完了。这个词就是文章当中的――

生:匆遽。

师:没错,一起读这个词。

生:匆遽。

师:它的意思是――

生:非常快。

生:很快就过去了。

师: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后半生过得那么匆匆,我们怎么能不留恋它呢?

生:“如果一切还来得及。我真愿和你再重复一遍我们携手共度的好时光。我们厮守着,啜饮千般欢爱,沐浴万种柔情……”

师:(深情旁白)回想相爱来时路,有多少柔情,有几多甜蜜――想当初人约黄昏、月上柳梢、花前月下、耳鬓厮磨、海誓山盟、新婚燕尔、两情融融、缠缠绵绵……可是,那万般缱绻,瞬间将烟消云散……

(生泪眼蒙咙)

生:“可是现在,我们却在坠落,坠落。噢,让我们抱得更紧一些吧,因为,我们生命之花就要在洁净的谷底灿然绽放了。”

师:我们似乎看到了两朵殷红殷红的花,紧紧依偎着;我们似乎听到了两朵花在呢喃低语……

生:(突然插嘴)我想到了梁祝的化蝶。

师:非常好,你用中国古典的美来解释这两朵花。化成两只蝴蝶比两朵花更有动感,更有美感。

师:我们似乎听到花在低语。

生:“亲爱的,我知道我根本无力救你,我只是想救起那个字――爱。”

师:一个女人――莫莉亚丝,为了丈夫,从岩壁上放手,坠入了谷底,化作了花朵,她的死是凄美的。而另一个女人――董方保的妻子,从小树上放手了,消失在湍急的洪水中,她的死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接着往下读。

生:“1998年夏。”

师:(把话筒伸到学生面前。)

生:(迅速反应)时间。

生:“中国嘉鱼。”

师:(又把话筒送到学生面前。)

生:地点。

生:“洪水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董方保和他的妻子在急流中同时抓住了一棵小树。”

生:人物、事件。

师:文章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开头要交代清楚――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生:“他们都不会水,求生的本能使他们死死地抱住了那棵救命的小树。”

师:爱动脑筋的你,一定会发现“死死地抱住那棵小树”,相当于上一篇文章的哪一句话?

生:紧紧地贴在岩壁上。

师:上下文对比着读,贯通着读,就能读出写作的规律。

生:“洪水迅猛地往上涨,他们拼死地往上爬。终于,幼嫩的树干再也无力承受两个人的重量,一点点朝水面弯下来,弯下来。”

师:“终于”,这个词语相当于上一篇文章的――

生:“然而”。

生:“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说:‘还有那么多孩子等着你呢,多保重呵。’还没等董方保反应过来,他的妻子已从容地放开了紧握树干的双手,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

师:“从容地放手”,就相当于上一篇的――

生:“毅然脱离了岩壁”。

师:“从容的放手”,你可以看出――

生:放手时的从容、平淡。

生:平常的心态。

师:从“死死抓住”到“从容地放开”,可见――

生:妻子态度的坚决。

生:舍己为“夫”的毅然。

生:“董方保悲痛欲绝,但理智告诉他,他不可以随她而去――他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他的生命属于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

师:妻子随着洪水漂走了,董方保为什么不像莫莉亚丝那样随着他的爱人而去呢?

生:因为他是一所小学的校长。

师:是校长就不应该为所爱的人去死吗?

生:“他的生命是属于千百个孩子的。”

生:他的生命不属于他自己,还属于很多人,很多个孩子。

生:如果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身后那些孩子就没人管了。

师:如果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就等于放弃了千百个天使般孩子的教育使命,是吗?

生:是!

师:董校长走了,还会有王校长、李校长呢?

生:当时洪水已经淹没了那所学校,他不能丢下那千百个孩子不管。

生:王校长、李校长毕竟不是董校长。

师:如果有一架天平,一边是千百个孩子,一边是他的妻子,他是怎样平衡的呢?

生:他放弃了自己的妻子,为了那千百个天使般的

孩子。

生:此时,天平偏向了孩子。

师:假如他随着他的妻子一起走了呢?

生:那所学校的孩子会很伤心。

生:我认为他不能随着妻子而去,他的生命是属于身后那千百个孩子,妻子为了他而放弃了生命,选择了死亡,如果他要随妻子而去,不是白白浪费了妻子的一条生命?(热烈的掌声)

生:“让我先走一步吧。这是一个爱着丈夫所爱的女人最后的心音。”

师:丈夫的所爱是什么?

生:是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

师:这个女人爱什么?

生:爱丈夫。

师:还爱谁?

生:爱那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

师:所以她为了丈夫。为了丈夫身后那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而放弃了生命,选择了死亡。这就是她为什么――

生:从容放手。

师:难道她不留恋生命,不留恋亲人?

生:“你可知道,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

生:她也不想死啊!

师:如果她死了,她的丈夫会――

生:难过。

师:她的女儿会――

生:伤心。

师:她的父母会――

生:白发人送黑发人。

生:悲痛欲绝。

师:所以她说――

生:“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

师:下课了,我就要和你们诀别了,这句话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诀别”是以后永远都不会再见,而我们和孙老师以后还会再见面的,长大后,我们会去看您。(鼓掌)

师:那孙老师这句话应该怎么改呢?

生:下课后,我们就要和孙老师再见了。

生:下课后,我们就要和孙老师分别了。

……

师:原来“诀别”――

生:“诀别”和“离别、分别、告别、辞别”用法不一样。

师:(齐读)“你可知道,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

生:“别了,生我养我的土地;别了,生死相依的爱人。”

师:向生养自己的土地告别、向生死相依的爱人告别,这是一个女人最后的心音。

生:“带着我的一颗心好好活下去呵。等到洪水退去的时候,请你一定要领着我们的女儿小董钰来寻这棵树,告诉她,妈妈又是怎样微笑着放手。”

师:洪水退去了,董方保来了,带着他的女儿小董钰,带着他的一帮孩子来了。小董钰看到那棵小树会――

生:伤心。

生:会放声大哭。

生:扑过去,紧紧搂住小树。

……

师:如果你就是董方保领来的那群孩子中的一员,你会怎么说?

生:……

师:读了这两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我禁不住(投影幻灯片)

我禁不住想对莫莉亚丝说――

我禁不住想对罗夫曼说

我禁不住想对董方宝说

我禁不住想对董方宝的妻子说――

我禁不住想对自己说

生:……

师:两个女人在放手中死去了,她们的死是相同的――都是主动放弃生命,选择了死亡。但是她们的死又是不同的,莫莉亚丝是为了――

生:为了丈夫,为了他们之间的爱。

师:董方保的妻子是为了――

生:不仅是为了她的丈夫,而且是为了丈夫身后那千百个孩子。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话:

生:(齐读)就一个生命的过程来讲,死亡是一种活着的启示。因为这种启示,我们对死亡有所认识,有所思考,有所觉悟,即对死亡有了智慧,获得了美感。

师:我们从别人的死亡当中拥有了智慧,获得了美感,让我们记住这经典的瞬间。我读第一行文字,你们读下面的文字。

师:这是两个女人对死的坦然面对――

生:“两个人紧紧依偎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

“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从容地放开了紧握树干的双手,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

师:这是两个女人对爱的深刻体验――

生:“亲爱的,我知道我根本无力救你,我只是想救起那个字――爱。”

“还有那么多孩子等着你呢,多保重呵。”

师:这是两个女人对生活美的万般眷恋――

生:“如果一切还来得及,我真愿和你再重复一遍我们携手共度的好时光。我们厮守着,啜饮千般欢爱,沐浴万种柔情……”

“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别了,生我养我的土地;别了,生死相依的爱人。”

师:在这个世界上有3种非常重要的事情,可是不管哪一个国家的学校都没有教的:一是对死亡的面对:二是对爱的深刻体验;三是对生活美的万般眷恋。其实,这3件事情又是同一件事情――死亡,是在对爱与美做的一个检查。

师: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多么地爱你。

师:我们一起再来说一遍。(轻轻地抚摸一下每一个孩子的头顶)

生:“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多么地爱你。”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泪水,老师拿出纸巾轻轻拭去孩子腮边的泪水)

师:孩子们,我们在一起一个多小时,共同度过了我们生命当中最美好的时间之一,就要下课了,也许我们有缘以后还能再见面,也许我们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不能相见。离别时,我把刚才那句话送给你们,你们也有话要对我说吗?

生:孙老师,虽然我们马上就要离别了,我相信我们以后一定会再见面的。

生:孙老师,谢谢您送给我们的这句话,这句话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生:也许以后真的不会再见面了,但这次的相见把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

(老师再次拿出纸巾轻轻拭去前排几个孩子腮边的泪水)

生:离别不是最后,而是我们想念的开始。

生:虽然这节课很短。却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我代表全班同学谢谢您!

师:刚才是你喊起立的吗?现在请你再喊一次。

生:起立。

师:请同学们给台下这么多静静听我们上课的老师说一声“再见”。

生:老师“再见”!

(掌声)

上一篇:儒家思想与班级管理 下一篇:用现场阅读让教师享受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