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式子宫切除术在子宫肌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2-10-26 09:40:05

阴式子宫切除术在子宫肌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 观察研究阴式子宫切除术应用在子宫肌瘤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子宫肌瘤患者10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7例。观察组实施阴式子宫切除术(TVH), 对照组实施腹式子宫切除术(TAH),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且术后6 h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阴式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腹式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045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良性肿瘤之一, 在妇科临床上亦较为常见, 其发病与激素因素相关, 临床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1]。临床上通常以手术治疗为主, 尤其对于肿瘤症状较明显、有恶变趋向且没有生育需求的中老年女性, 适宜开展子宫全切术以确保治疗效果、减少复发。以往临床主要采用TAH术式, 但随着微创理念进入外科临床, 在此理念下逐渐开展的TVH术式明显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患者疼痛少的优势, 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本文作者对本院部分子宫肌瘤患者开展TVH治疗, 对比TAH观察其手术情况及临床效果, 以作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8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1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7例。观察组年龄37~74岁, 平均年龄(45.81±9.40)岁, 孕次1~6次, 平均孕次(3.18±2.05)次;对照组年龄39~73岁, 平均年龄(46.37±9.01)岁, 孕次1~7次, 平均孕次(3.29±2.33)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符合子宫肌瘤临床表现[2], 并经病理学活检结果已确诊为子宫肌瘤, 子宫活动度较好、体积不超过孕4个月, 非脱垂子宫;患者既往经阴道足月分娩史, 且具备子宫切除术适应证且机体状态良好, 能够耐受手术治疗。排除明确表示有保留生殖功能需求患者、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手术禁忌证或既往腹盆腔创伤史、手术史患者, 伴有较为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患者等。入组患者均充分了解相关内容, 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 2 方法 观察组实施TVH治疗,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联合腰麻、常规消毒铺巾, 在阴道穹窿以及下拉的宫颈两侧分别注射稀释后(1∶100)肾上腺素液, 减少术中出血;将宫颈适度牵拉以寻找其与阴道黏膜的交界, 使用电刀在膀胱沟下方大约5 cm处做切口, 呈环形将阴道黏膜全层切开直达宫颈筋膜, 而后用食指沿宫颈-直肠间隙与膀胱-宫颈间隙进行分离以达到腹膜返折, 将长阴道拉钩伸入盆腔以暴露术野, 紧贴着宫颈钳夹并切断两侧的子宫骶主韧带后用10号线双重缝扎;将前后腹膜打开后返折并用4号线缝扎以示为标记, 将子宫动静脉与周围的阔韧带组织进行钳夹切断并用10号线双重缝扎;左手接触感觉子宫后壁, 右手使用卵巢固有韧带钩形钳沿左手与子宫壁的间隙伸入到盆腔中, 钩住输卵管、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并一起向下牵引并钳夹切断、双重缝合, 将子宫取出;子宫不超过孕2个月可直接取出, 如已经超过孕2个月可视情况半切子宫后取出, 如子宫肌瘤瘤体较大, 可以先挖出肌瘤, 子宫体积缩小后再取出;检查残端没有渗血后打结不留缝线, 双附件及附近器官无异常后使用可吸收肠线缝合阴道壁、腹膜等, 术后将凡士林纱卷置于阴道内达24 h;如患者伴有阴道前后壁的膨出, 可同时实施修补术。对照组按照临床标准要求实施传统的常规TAH手术治疗。

1. 3 观察指标与疼痛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情况(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并在术后6 h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调查, 将两组临床数据通过统计学检验进行对比分析。疼痛程度使用视觉模拟评估法(VAS)[3], 患者在带有0~10刻度的标尺上标记一点代表其疼痛程度, 0代表无痛、10代表最难以忍受疼痛, 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剧烈, 护理人员通过标记读数统计患者的疼痛程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且术后6 h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 具有一定的恶变可能, 在临床上发现后主要通过手术将其摘除, 疗效较为确切, 部分不适宜手术或不符合手术适应证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在手术术式的选择上包括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以及子宫动脉栓塞术等, 通过手术可以将肌瘤彻底摘除, 其中子宫切除术应用范围较广[4]。随着临床理念的更新与技术的完善, 子宫切除术从传统的TAH术式之后, 发展出TVH、腹腔镜辅助下子宫切除术等, 多样的术式为各种临床情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如何选择适宜的术式成为影响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键。

TAH是最为传统的经典子宫切除术式, 也是妇科常用的基本术式之一, 在临床上开展较早, 且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尤其对子宫腺肌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等良性疾病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5]。同时该术式操作标准完善, 术中术野较大, 便于看清术区各器官情况与相互关系、操作难度较低, 临床医师掌握较为容易, 但手术本身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 术后康复慢, 容易出现并发症。

TVH已经进入临床一段时间, 但由于其操作视野较小, 对医师技能水平要求较高, 手术时间较长, 而未得到普及应用。近年来, 随着医师临床操作技术与针对术式的培养、术式操作过程的不断改良以及相关器械的完善与改进, 手术时间得到明显缩短, 甚至已经短于传统术式。而此时, 其创伤小、术后康复快、患者痛苦少负担轻的特点逐渐突显出来而受到临床医师与患者的接受及好评。TVH术式在妇科临床的应用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尤其在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上逐渐成为主要治疗方式, 有报道显示在国外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术式选择中, 该术式应用比率甚至可高达80%[6]。

TVH术式通过利用女性阴道作为手术入路的天然通道, 避免开腹建立手术通道, 将对患者机体的创伤尽可能降低, 符合现代医学中微创外科的理念, 减少对盆腔脏器的干扰, 加快术后患者机体康复速度, 缩短住院时间, 缓解患者的疼痛, 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及医护舒适感。而且这种术式不会在体表留下瘢痕, 符合现代医学美学理念;同时能够对带有阴道壁膨出患者实施同期修补术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且术后6 h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孟慧, 冷金花, 史精华, 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比较.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9):669-673.

[2] 焦鲁霞, 宋磊, 赵恩锋.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5):307-308.

[3] 陈玉双, 刘明钦, 朱仙花, 等.三种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比较.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4(19):14-15, 18.

[4] 费雅萍, 张慧, 连晓红, 等.经阴道及腹腔镜辅助阴式两种术式切除子宫的临床效果观察.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12): 2979-2981.

[5] 劳洁, 李冬.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大子宫肌瘤32例疗效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24):4035-4036.

[6] 肇丽杰, 柳晓春, 谢庆煌, 等.经阴道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1(10): 900-902, 910.

[收稿日期:2015-03-11]

上一篇: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治疗经验与体会 下一篇: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