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意志主义观点及其内在矛盾

时间:2022-10-26 09:03:05

【摘要】叔本华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生存意志”为中心的悲观主义的发展观,其理论本身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人生目的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尼采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强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其理论本身在人性、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上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关键词】唯意志主义流派 叔本华 尼采 发展观 矛盾

唯意志主义流派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其代表人物叔本华和尼采都曾在人的发展观上作过诸多的阐述。

叔本华的观点及内在矛盾

叔本华的观点。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流派的开山鼻祖。叔本华作为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将人的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以“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这两个命题,建构起了其唯意志主义的哲学体系,并以“世界是痛苦的”、“人生就是痛苦”为基本出发点,确立了其人的发展观。叔本华认为,人为意志所支配,意志的本质是欲望,而欲望是不可能满足的,生命犹如钟摆,总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动,这就是众生之相。

在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上,叔本华认为,人活着就是对人生之苦的认识过程。“我们若再反省一下人生,人生也真是一个毫无收获的插曲,徒然对非存在的平静平添困扰……我们活得越久越能清晰地看到整个人生无不是失望,甚至是一种骗局。”①

在人生目的问题上,叔本华认为活着是一种没有法子的事,如果人们能自己作选择的话,那么,“给我黄金亿万两,也誓不投胎。”②

在人性问题上,叔本华持人性恶的观点,并提出了人性的特征为:残忍、自私、贪婪、虚伪、嫉妒,指出正因为人类本性是恶的,所以人类必须在此世界上蒙受痛苦。

在实现幸福、摆脱痛苦的途径问题上,叔本华开出了他的处世“良方”:修身养性、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献身艺术、欲望升华、忘却悲苦;克制欲望、修习佛教、达到涅磐。

在人应该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上,叔本华告诉人们要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既要看透世界,又要善于生存,这样,在芸芸众生的苦海里,才可以保持自身的高洁,获得自身的幸福。叔本华提出了下列几点:要有愉快的精神品质;要有健康的体魄;要有爽朗的气质;要有高度的才智。

综上所述,叔本华的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生存意志”为中心的悲观主义的发展观,其理论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叔本华观点的内在矛盾。第一,其人性分析上,性恶论的观点最终回到了宿命论和善恶报应说上,反过来又去证明人生痛苦的合理性,这和基督教所宣扬的“原罪说”、“天国报应说”可谓是异曲同工,在其目的和内容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质上是一种天赋观念论,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第二,叔本华所说的那种智者,那种抽象的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也是存在不下去的。

第三,叔本华人的意志支配行为的观点是一种非理性主义观点,否定了理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混淆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四,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最终将人们引向死亡的人生观,其到达幸福、自我实现的途径是虚无的,这样的个人不属于任何阶级,与社会处于一种真空隔离状态,对社会上的一切都不去追求,只能是一种想象,缺乏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作支撑,是无法真正实现自我的。所以叔本华这种看似明智而超然的人生发展观必将引领人们步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尼采的观点及内在矛盾

尼采的观点。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流派的集大成者。作为唯意志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尼采继承和发展了叔本华的哲学,并以其独特的思想给西方哲学带来了一场震荡,成为了一位具有开创意义的人生哲学家。

尼采的人的发展观以“强力意志”为出发点,取代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重新界定了人和世界的本质。尼采指出人类行为活动、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因就是“强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也可称为权力意志,它也同时是世界的本质。在尼采看来,世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权力意志的创造和表现,人生就是对权力的追求,生命就在于对权力意志的追求,在于自我权力意志的强化和扩张。

在人性、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问题上,尼采疾呼:“上帝死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③“上帝死了”这一命题的直接含义是:“曾经长久地统治和支配人类思想行为的传统基督教信仰及其压抑生命的本能、抹杀个性、扼杀创造精神的道德价值体系已经破灭。”④尼采认为,上帝之死对于人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上帝之死一方面造成了全面的价值危机和信仰危机,传统的善恶法则无效了,人世陷入一片混乱;另一方面又使“人类中的创造者得以复活。”⑤人类由此摆脱屈从于被创造物的境地,开始创造自己的价值,探索自己的生活意义。而这又必须通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过程来实现。人是价值的赋予者,因此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价值关系而不是认识关系。传统的价值体系是立足于上帝观念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是人根据他们对人的信仰所具有的意义而建立起来的。现在,这套价值体系随着上帝之死而对人的信仰变得毫无意义的了。尼采认为,重估一切价值的最高尺度、最高标准就是“强力意志”。

在人生意义的问题上,尼采批判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基督教的虚假乐观主义、科学的浅薄乐观主义,并且对印度的出世、罗马的玩世与古希腊的艺术化人生三种人生态度进行了比较,最后认定艺术是人生苦难的救星,提出酒神精神与诗化人生,并提出“永恒轮回”思想。

在人生目的实现动力的问题上,尼采认为一切由非理性的强力意志主宰,强力意志是“生命的核心”,要塑造出健康、坚强的人性,就必须打破传统道德的束缚,充分发挥人的意志的自由创造性。人的意志能锻造世界,意志实现的过程也是获得自由的过程。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尼采主张不平等观念,指出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有的人生而为弱者,有的人生而为强者,前者是社会的大多数,后者只是社会的极少数,人类社会是由极少数强者所塑造、推动的,这是权力意志的作用使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活具有不同的属性和价值:前者是强者、英雄、主人的生活,只有它才能代表人类生活的真实意义;后者是弱者、群氓、奴隶、侏儒的生活,这种生活是低下卑微的,于人类的进步毫无价值或意义。

在发展理想人格的问题上,尼采主张“超人”哲学,指出人类发展的目标是“超人”,指出人的价值在于他是动物与超人之间的一个过渡,而不是目的本身。超人是人类进化的顶点;是最有力、最独立、最雄厚、最有胆量,具有“坚强的心”和“矫健的脚步”,他要不断割断所有套在自己头上的价值绳索,使自己不断地飞升;“超人”也是生命意志自我超越的具体化,是权力意志行动的代表;“超人”不仅能摆脱旧价值的桎梏,而且还能创造新价值,是未来的“立法者”;“超人”是一切的依据和最高标准,他本身就是真理,就是至善,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尼采观点的内在矛盾。综上所述,尼采的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强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其理论本身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第一,尼采把人生发展的根本动因归结为“权力意志”,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否定了理性的作用,也把人生需要“纯意识”化,又把这种“纯意识”权力意志化,忽视了人生需要的客观性、社会历史性和能动性,没有看到人生需要是随着人生活动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而能动地发展的。

第二,尼采的“两种道德”的划分实质是一种典型的唯心史观(英雄史观),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恢复“等级制”的宣言,否定了人的平等发展的机会。

第三,尼采的“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抽象的人性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实践性等对人的价值选择的影响。

第四,意志和创造本来是人所具有的两个重要特征,但在尼采那里却被赋予了本体论意义。尼采认为,人创造了意义世界,人对世界只存在价值认识,而不存在真理性认识,人的生活意义深藏在人的意识中。这里,人的意志和创造自由被绝对化,排斥了科学认识,否认了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忽视了实践在价值评价中的基础性作用,割裂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第五,尼采的“超人”是基于人的本质的不确定性和自由创造性的一种推设,这种推设及其前提只是一种虚构,它抛开了人的本质规定的客观性,抽象、片面地强调人的创造性和自我超越性,以至于把它们绝对化为独立存在的本原性的东西,从而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不受任何客观条件限制的绝对的“自我”。同时,他又把这种神秘化的、非理性主义的人的本质看成只有少数“强者”才具有的本质,然后又直接依据“强者”的本质特征,虚构出连他本人也不甚清楚的“超人”的形象。可是,从被歪曲的人的本质推设出来的“超人”,只能是一种没有任何根据的“自由想象”。(作者为辽宁职业学院副教授)

注释

{1}②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95、96页。

③④⑤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尹溟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05、135、343~344页。

上一篇:周敦颐诚本论思想的现代影响 下一篇:从《哲学史讲演录》看东西方哲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