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积极性的保护谈高一化学的教学

时间:2022-10-26 08:15:36

从学习积极性的保护谈高一化学的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88-01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3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都知道在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在有兴趣地学和和被逼无奈两种情况下,学习效果差别极大。那么高一学生对高一化学的学习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如何从学生的感受出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去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好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高二有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欲望呢?

一、概念原理学习时的“怕”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尤其是刚入学时,学生对高一的学习充满憧憬,对每门课的学习都充满期待,这其中包括化学。这时的学生还没有在主观上不想学化学。但是从“物质的量”学习开始,再紧接着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学习,就给学生一个感觉:“高中的化学真难。”

如何避免给学生这种感觉?重要一点就是降低教学难度,尤其是习题训练的难度。不要一步到位,不要想通过大量习题的训练,期望使学生熟练掌握概念。其实这时候如果通过大量习题来训练,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也仅仅是停留在模仿做题。教学实践证明,一段时间后 ,学生还是会忘记,而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反而没掌握。比如氧化反应的教学时,如果新课教学就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计算,教师感觉知识传授得很系统了,学生掌握的很扎实了,但实际上一段时间后,学生连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都会混淆。该达到的教学目标未实现,更重要的是,这时就有一批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被打击了。一届届高一的教学实践提醒我们,在教学的起始阶段一定要敢于删题、减题,按照课程标准教学。这时学生学习高中化学自信心的建立比多练几百道题要重要得多。

二、元素化合物学习时的“烦”

等学生没有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带来的困扰,随着学习的深入,能理解并能应用时,开始进入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元素化合物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有大量的实验,这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契机。但同时开始出现许多的物质间的反应。学完元素化合物后,有一部分学生对化学的感觉是“烦”,“那么多化学方程式,怎么记住啊?”

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背,甚至拿出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默写化学方程式,看起来这种做法很有效,能让学生记住化学方程式,但带来的副作用是,这样的做法会消磨掉一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喜爱。尤其是一些很喜欢理科的学生,这时相比较数学、物理,他会觉得化学烦,而不再对化学充满兴趣。但化学方程式又很重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不人为的反复让学生默写化学方程式,给学生造成记化学方程式很烦的感觉,是首先要注意的。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觉应用化学方程式。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比较合适呢?在高一,无机框图题是一种很好的题型。在元素化合物教学时,我们通常是每种元素的单独教学,无机框图这种集多种物质间转化的题目做得并不多,只是会到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时才考虑系统地让学生做这类题,其实完全可以提前让学生做。在不断变化的物质转化关系中,学生对反复出现的重要反应会有很深的印象,而且对方程式的记忆不再是孤立的,会融合这个反应的应用、这个反应殊的现象等信息去记忆。

三、必修2学习中的“乱”

这一感觉在必修2的学习时,最为强烈。因为必修2的内容选修教材中都有深化,所以必修2的教材只是做简单介绍。物质结构、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学这几部分的学习学生都会有这种感受,如物质结构的元素周期表学习时,既要学生掌握编排规则,又不能解释过渡元素为什么是那样排,为什么同样是最外层6个电子,有的是排在主族,有的又是副族。为什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最外层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等,这些知识,学生是知其然但又不知其所以然,学生觉得乱。又如有机物的学习时,强调从典型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性质出发学习,让学生有结构决定性质的意识,不过分强调有机物在发生化学反应中如何断键。学生就没法理解有机反应,乙醇、乙酸、乙酸乙酯哪些能与钠反应、哪些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一段时间后就弄不清楚了。

这个“乱”怎么解决?在教学时适当地渗透一些选修的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是必要的。只要知识呈现的时机合适,呈现的内容恰当不会给学生增加负担的。比如有机物的教学时,乙醇发生的反应,完全可以从断键角度去分析与钠反应、催化氧化、酯化反应。让学生学完乙醇后想想丙醇、甲醇能发生哪些反应,这样学生就知道乙醇催化氧化产物乙醛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乙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而乙醇不能。从结构来分析有机物的性质,适当地运用同类别物质性质对比,会有利于学生理解物质性质,就不会觉得知识散、乱。

无论学生后面是否选修化学,高一两本必修教材的教学都是很重要的。如何结合教材特点,结合学生自身感受,从教学实践出发,保护好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学好高一化学,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的问题。

上一篇:从教材文本中寻找写作资源 下一篇:用奋斗做青春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