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坝走婚大峡谷人文旅游资源与民俗生态旅游开发

时间:2022-10-26 06:48:22

扎坝走婚大峡谷人文旅游资源与民俗生态旅游开发

扎坝走婚大峡谷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且禀赋高,具有很高的开发潜力,两河口电站的水库即将淹没该区域,扎坝走婚大峡谷的原住民将“后靠迁建”安置在更高海拔处开始新的生活,以政府的整体规划建设为契机,开展民俗生态旅游开发改善当地人民农牧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

一、扎巴走婚大峡谷人文旅游资源禀赋与现状

(一)扎巴走婚大峡谷人文旅游资源禀赋

扎坝走婚大峡谷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砻江流域鲜水河峡谷地带,平均海拔2700米,面积2190平方公里,扎坝大峡谷全长约150公里,现有人口13,624人。上扎坝划归道孚县为扎坝区,下扎坝划归雅江县为扎麦区。雅江县城距下扎坝48公里,道孚县城距上扎坝71公里。上扎坝包括道孚县的亚卓乡、扎拖乡、红顶乡、仲尼乡、下拖乡,下扎坝包括雅江县的瓦多乡、木绒乡。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1、这里生活着一个特殊的族群,被称为扎巴的藏族,他们仍然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母系拜访婚姻制度,走婚要经过“抢东西”“爬房子”两个步骤,走婚以女方为主体,男方为客体,男走女居,暮聚晨离,妇女处于主导地位,走婚双方在各自的家庭中生产、生活,互相没有约束力,维持呷依关系的时间有长有短,建立与解除这种关系都比较随意;走婚双方没有经济联系,只有偶居生活,孩子由母系大家庭抚养。

2、扎巴藏族的亲属称谓中无姻亲称谓、无交错姑舅亲属称谓、无父系亲属称谓、亲属称谓男女各有统称。

3、扎巴藏族所使用的语言与周围区域完全不同,扎巴语属藏缅语族羌语支南支语群因此也被称为语言孤岛。

4、扎巴藏族居住的是高约20米的石木泥结构的碉楼,墙体外侧中央有用白石嵌成人形或牛头的图案,墙壁上绘有蓝色和白色的竖条纹。碉楼一般四至五楼,二楼为厨房、客厅和闺房,三楼为家庭其他成员的卧室,三楼有吊脚楼式的藏式厕所,四楼为天台和经堂。走婚的男女互称呷依,晚上男呷依通过爬墙的方式来到女呷依居住的闺房,第二天早上在全家人未起床之前离开女呷依的家。

5、扎巴藏族的饮食方面除了传统的藏族饮食习惯外,还有食用臭猪肉的饮食习惯。臭猪肉是用整猪制作而成,并悬挂在厨房的一角,像一头肥猪的标本。只有尊贵的客人才能吃到这道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美食。

6、扎坝大峡谷更是歌舞的海洋,扎巴藏族通过山歌的形式传唱着走婚的文化习俗、日常生活和礼仪禁忌。扎巴藏族特有的嘛呢经舞是宗教与舞蹈结合的产物,曲调优美,经文的内容用锅庄的形式表达出来,步伐讲究,全舞共为38段,跳完一曲地上会留下藏文六字真言“嗡嘛呢呗咪哄”的印记。在每年的正月初七至十五人们会跳起嘛呢经舞祈求来年五谷丰登,2006年它被评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扎坝的黑陶文化,据格勒博士考证,“杂巴”在藏语中有“制陶人”之意,这里仍保留着古老的制陶工艺,现在扎坝人家中的许多生活用品都是黑陶制品。

8、服饰文化方面扎巴藏族的传统服装以黑色为主,服装分为便装和礼服两种,妇女的便装是在衬衣外穿羊毛织成的无袖连衣裙,腰部系腰带。礼服的裙子为百褶裙,外穿高腰、长袖、无扣羊毛外套。短外套后背上有外翻三角形切口和后背裙摆上黄、蓝、红颜色的三角形“吉珠”都是用辟邪和驱鬼的。男子穿右开襟毛质长袍,腰间系带。妇女的头饰为“花镜”,银质,戴在头顶和后脑勺,头顶的如同一朵盛开的鲜花,后脑勺的如同一面镜子。胸前挂有银制“嘎乌”和各种串珠。

9、扎巴藏族有一种十分独特的丧葬习俗,家中长寿的老人死后,晚辈将其尸体背至高山安放于山洞里,洞口堆放一些刻有佛经的大石板。也有一些老人在临死之际,自己走入山洞,事后家人寻其尸体,然后用石片封闭洞口。

10、扎巴藏族生活的扎坝地区藏传佛教文化浓厚,苯波、宁玛、噶举、萨迦、格鲁五大教派集聚这一地区,各教派信众和谐相处,一片安宁祥和的氛围。

11、地处河谷地带的扎坝地区的农耕文化遗存丰富,许多传统的耕种方式在这里仍然可见。

(二)扎坝走婚大峡谷人文旅游资源现状

扎坝走婚大峡谷地处雅砻江流域,水利资源丰富,根据四川省电力系统发展需要两河口电站的控制性水库工程将淹没扎坝走婚大峡谷。预计2018年雅砻江两河口电站水库完成蓄水。扎坝走婚大峡谷的扎巴藏族在“后靠安置”的总体原则下,将通过分散、集中、自主三种形式移民搬迁安置。扎坝走婚大峡谷扎巴藏族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将发生改变。虽然大部分扎巴藏族将在原来生活地区的更高海拔处重新建房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原来走婚的母系大家庭中有一部分被分成许多对偶小家庭,也有一些家庭将离开原来生活的走婚文化圈,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将发生变化,特别是原有的农耕方式将由于更高的海拔而发生变化。在本来农业产品就不多的情况下,只有发展旅游业才是改变当地农牧民群众的贫困面貌。

二、民俗生态旅游产品及其社会效应

民俗生态旅游的主旨是尊重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其旅游的对象是原生、和谐的民俗文化生态系统。与传统的大众旅游模式相比较而言民俗生态旅游更注重保护或资助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尊重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意愿,强调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参与以及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民俗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产品其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或资助保护为根本前提条件,用科学的方法规划、开发和利用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突出其原生性、真实性、文化性、独特性。

旅游业是中国战略性支柱产业,其产业链长,涉及吃、住、行、游、购、娱、信息七大产业,作为民俗生态旅游更是提高民族地区居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手段,同时可以改善交通、邮电、通讯、医疗、教育、网络等相关基础设施,既发展了传统的农、牧、林、副业和传承了传统民俗文化,同时也是解决当前一些社会问题的最佳方法。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与传统旅游业发展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民俗生态旅游是在一定限度内即在不影响旅游资源原生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的开发,注重传播传统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参与,在政府主导下开发建设,禁止低水平经营和无序竞争。所以在扎坝走婚大峡谷开展民俗生态旅游能使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同时还能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

上一篇:谈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 下一篇:医院科研管理模式实践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