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26 05:53:11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了我院收治的68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及呼吸频率均好转,但观察组心率及呼吸频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53-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为呼吸道死亡率最高疾病之一[1]。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是导致COPD患者住院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对AECOPD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缓解呼吸肌疲劳和改善通气功能、避免呼吸衰竭加重;减少住院病死率[2-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48-76岁,平均68.5±4.3岁。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符合:①呼吸困难;②pH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激素、呼吸兴奋剂纠正酸碱失衡,并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3L/min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面罩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采用S/T模式,吸气相的压力10cmH2O,渐增加到12-25cmH2O,以患者自觉舒适为止。呼气相压力保持在4-6cmH2O。调节氧浓度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3%以上。持续面罩机械通气,病情稳定后,以临床症状缓解、动脉血气稳定、停机及停用静脉药物作为治疗结束。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率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及呼吸频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及呼吸频率均好转,但观察组心率及呼吸频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观察组患者pH值、PaO2、PaCO2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AECOP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危重症,也是CO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AECOPD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和呼吸肌疲劳,AECOPD表现为高气道阻力、高功能残气量(RFC)和高呼吸功耗等特点,高气道阻力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的形成造成呼吸机疲劳,呼吸功耗增加。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使病情复杂,增加了死亡率。临床上给予常规抗感染、吸氧、解痉及呼吸兴奋剂治疗,疗效多不满意[5]。

BiPAP为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支持通气加呼气末正压通气,有助于气体进入通气不良的肺泡,扩张外周闭塞的小气道,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同时持续的气道正压克服气道阻力和呼吸系统的弹性阻力,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而减少吸气作功,使呼吸肌疲劳得到缓解,改善患者的肺泡通气量,改善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达到改善通气和换气的目的[6]。

本观察组心率及呼吸频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梁耀斌,王丽云.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结核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36):104-106.

[2] 秦北宁.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2):2246-2247.

[3]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机械通气指南(2007)[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4):350-357.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8-17.

[5] 刘磊,于珊,付明.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43例[J].中国厂矿医学,2008,21(5):547-548.

[6] 马文辉.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20):327-328.

上一篇:胎膜早破83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浅谈糖尿病足的临床护理和预防